APP下载

“语”之潜入夜,“用”之细无声

2016-12-29沈佩

知识文库 2016年18期

语用教学,近年来呼声极高。究其本质, “语”和“用”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中山重水复的体验思索,怎会有“用”时柳暗花明的探骊得珠?没有“语” 会当凌绝顶的高度,又怎会有“用”时一览众山小的广度呢?那如何才能让“语”随风潜入夜,助“用”细无声呢?

(一)“语” 之情感滋养与“用” 之立意温度

苏霍姆林斯基道:“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所以唯有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为“用”提供不竭的源头。

《最后的姿势》一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但读完整个故事我们却并不能只停留在“大爱无私”这一层次,也是对“责任”的最好解读。

地动山摇那一刻,谭老师想到了谁?在灾难来临之际,“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到‘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他来不及去想自己是否能安全逃离,来不及想到自己心爱的小女儿,也来不及想到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到学生,他的心里只装着学生!

地动山摇那一刻,谭老师跑得出去吗?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在每一个心中定格,成为永恒的瞬间。

就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那一刻,谭老师成就了自己人性中最高贵、最灿烂的那个部分,而他因此也付出了代价——生命!

那一刻,学生流泪了!不是同情,而是敬意!

作者把情感融于文字,我们从文字中触摸温度,从温度中感悟生命。学生在“语”的品读中,自然而然地悟到“用”的要领——只有情感的丰富滋养,文字之花才会真正绽放。

(二)“语” 之精神烛照与“用” 之立意高度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没有精神的烛照又岂会有言语世界里立意的高度呢。从根本上说,言语和精神是同构互生的。

《丑小鸭》作家梅子涵有过一番充满诗意的阐释:

丑小鸭变成了一只天鹅,首先在于他逃离了鸭场。面对鸭场里一天糟于一天的生活,他只能惹不起还躲不起了。他“飞过篱笆”,飞过篱笆对他的一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是一个转折。否则他会一辈子待在鸭场里。看别人的脸色,听别人闲言碎语,让别人推一把,啄一下,说你长得这么丑。

道路在篱笆的外面。道路又通向了后来的湖。在路上小鸭是辛劳的也是艰难的,但是艰辛的路使他通往了湖。篱笆里面是不幸,道路是过程,湖是结局。

湖上的喜剧解释了飞过篱笆的意义,在湖上,小鸭有了施展的机会,有了表现自己的本性、自己的真正的身份、自己的美丽的机会,因为他的同类们就在他的边上,美丽的发现是需要印证的,需要标准,湖上的白天鹅就是小鸭的印证,就是小鸭被证实为不是小鸭的标准,丑成了误会。

美丽成了丑,是由于篱笆的限制;丑成了美,是由于走出了篱笆。

梅子涵的解读,不仅仅是文学情景的形象再现,而且也是从人生哲学的角度对丑小鸭的传奇命运作出了理性的阐释。这样孩子得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感动,而是一个深沉的思索。如此潜移默化的“语”岂不是为“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语”的解读中,水到渠成地提升了“用”的层次——精神的高度,决定着文字的高度。

(三)“语” 之思想超拔与“用” 之立意深度

没有思想的深邃,就不可能有文字的犀利;没有思想的宏阔,就不可能有文字的旷远。文字所趋,实乃思想引领。因此,纯粹的阅读往往是一趟思想的行旅、心灵的洗礼。

课文《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故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就不难发现,仅仅将少年这一形象定格为“机智勇敢”是片面的。

其原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一个不在庙堂之上的少年,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一连转了三个早晨”,“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也毫不介意”为自己赢得讽谏的机会呢?

因为爱国,他才会为征战而忧;因为爱国,他才会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因为爱国,他才会晓之以理,大胆劝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不知名的少年在几千年前就为我们作了最好的诠释。

《螳螂捕蝉》是篇寓言,是一篇“大爱的寓言”,也是一篇“大智的寓言”。

俗话讲,文死谏,武死战,空洞的说教往往过于乏味,不能令人信服,而文中少年则创设情境,通过故事晓以利害,说者虽不露声色,听有却步步入局,待时机成熟,权衡利害,道理不言自明。这是智劝,是曲劝,是巧劝,是妙劝,是语言智慧,人生智慧。

言语和思想,从来就是互为依存、实则一体的。由“机智”引申至“大爱”,升华至“人生智慧”,于学生而言,是一次次思想的拔节。学生在“语”的研读中,顺理成章地挖掘了“用”的深度——文字的深度,实为立意的深度。

著名教育家成尚荣先生提出:“语文还要再语文一点,要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人文熏陶的过程,在说写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融入言语表达过程中,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用之用,从根本上说乃是生命之用、精神之用。就让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让“用”在“语”之熏陶下巧妙提升吧!

(作者单位:溧阳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