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老师的课堂提问石沉大海
2016-12-29周能元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提问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重点,它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进程中转换的关节,是学习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因素。
但当前思品课课堂提问存在以下诸多问题:控制问题的答案;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忽视学生的提问;习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给予消极的评价;追求热闹,提问过多,从“一言堂”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问”;等
实施有效课堂提问的具体方法有
1、提问要有趣味性
(1)紧扣教材实际。思想品德课教材涉及大量的背景材料,如名言、警句、漫画、案例、数据、图表等。这些背景材料典型、生动,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以背景材料为情境氛围,以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为度,紧扣教材设计与教材知识点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看背景材料。这种以“问”引读、以“问”引思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增加趣味性,激发求知欲,较好地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能起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作用,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做好铺垫。
(2)紧扣社会实际。设问的情景材料应具有时代性。当今社会是一个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随时了解瞬息万变的经济政治资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如前年丰富多彩的北京奥运会、“嫦娥奔月”工程、“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上海世博会等,学生对这些现实问题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堂上引进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容易吸引学生去认真思考、分析,产生想说的强烈愿望。当学生的兴奋点被激发时,就能积极思考教师提的问题。
(3)紧扣学生实际。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设问。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越贴近,越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学生的兴趣就越高,注意力就特别集中,也更容易领会教学内容。
2、提问要适度
问题广度要适度。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涵盖面广、纷繁复杂,教师的课堂提问既要做到重点突出,还要灵力戒面面俱到。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那只能是蜻蜓点水,不能使学生深人体会;同时也会加大学生学习的负担,造成不必要的智力浪费。所以,教师首先要明确教材涉及到哪些知识点,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需要深入理解,透彻分析的,要做到心中有数;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课堂提问。在九年级思品课上,教师在必要的引导之后把握这样几点来提问,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沿着这样的脉络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中考内容了。建立在重点、中心明确的知识脉络之上的提问,往往会简要精炼,有的放矢。如果要适度展开也有一个参照范围,要做到以重点为圆心,以难点为半径画适宜学生的“圆”。与教材有关的时事热点可以适当提到,目的也是让学生用书中的原理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将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但如果问题扯得太远,不利于回到教材中来,学生书中基础的东西都没有掌握好,就去求难求繁的东西,只会使学生雾里看花,越来越糊涂。
3、提问要有时效性
新课导入时。在讲解新课之前,可以先设置疑问,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样,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课堂上,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为教学奠定基础;教学进行时。学生对某一知识点迷惑时可以合理设问。在教学进行时,学生的思维已没有刚开始那么集中,对一些知识似懂非懂。此时,教师在知识转折处提问,不仅能够牵引学生的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新课结束时。在一堂课结束时,教师通常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强调。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教学内容。在问题的设置上,要以新授内容为指导,设置悬念,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兴趣。
4、提问要有层次性
问题犹如山峰,坡度太陡,无法攀登;坡度太缓,也会使人丧失攀登的兴趣。提问应设置合理的坡度,这既是考虑学生思维的特点,也是为了贯彻素质教育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根据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提问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
教师提问: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这一问题关联教材内容,涉及时事,学生容易混淆,可以将它分为几个小问题:美丽中国应该是什么样子?设问强调是谁去做?怎样实现山清水秀?教材中的哪些知识点和问题有关联?通过序列化的几个问题,学生逐层深人,从中受到启发,明白应该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关爱生命、尊重自然、低碳生活等方面作答。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问题设计还有很多的技巧和学问。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提什么的问题,还要考虑怎样提问题,为什么要这样提问题。强调课堂的问题设计,不是以“问”代“讲”,而是要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
(作者单位:合肥市五十中学东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