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利除弊扬长克短

2016-12-29王立国

知识文库 2016年18期

教育学生,管理课堂秩序,这是需要方法的。前些年,我校曾有两个老师的方法很出众。他们采取的基本是“迅雷不及掩耳”的高压法。当时的本校老师都知道,也曾议论。议论的观点不尽一致,但都承认其效果可以。近年来,在我校也有的老师尝试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柔法。对此,老师们也可能会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必须承认,温柔法也是一种教育方法,不但可以探索使用,而且与教育规律、上级精神以及当今的教育形式都有很大的吻合度。当然,既是尝试,就不可能十全十美。

高压法是一种教育方法,温柔法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其他方法也都是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各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反。孰优孰劣,这是不能简单定论的,也不能“成败论英雄”地单凭效果去评价。

其实,一般说来,各种方法都是利弊共存的。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联系到教师自身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去考虑。例如高压法,那两个老师比较具备使用的条件,所以他们可以使用;那个时候对那种方法有一定的适合性,所以那个时候可以使用。但如果现在使用温柔法的老师在今天的课堂上也一改温柔,完全照搬高压法,那就一定弊大于利,甚至有百弊而无一利。所以,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堂、不同的时间,都应该有所不同,总之要因势制宜,灵活机变的。同一个人,同一种方法,在这个班级效果好,换一个班级可能效果不理想;在这些学生身上可能很合适,在另一些学生身上可能不适合;在今天可能很顺利,在改天可能不顺利。这也需要随机应变。当然,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一个基本方向是可以的,也就是说,战略上基本确定,战术上随时调整。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又可以有效克服自己的短处。

为什么说不能成败论英雄地简单评价呢?因为一个班级里有十几个学生,也涉及几个科目和几个教师,这些都是必须兼顾的。相互间应该互济互利,而不应该是此消彼长的。例如,一种方法如果能使一科教学成绩提高,这固然是成功的一面;但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威严和震慑力。如果温柔的分寸把握不好,以牺牲震慑力去换取凝聚力,则容易导致有些学生趋于散漫和自由化,那势必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好静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可能会无法学习。类似这样的情况,客观上都属于顾此失彼,即便定论是成功的,也应该在肯定的同时加以改进。

一种方法的利弊,一个人自身的长短,有时自己能比别人认识得更清楚,但也有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要想兴利除弊,要想扬长克短,除了自己勤于反思和努力改进以外,还要相互交流,虚怀若谷,诚心听取和接受同事的意见和建议,最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浓厚学术空气。在这方面,班主任对科任教师关注得多一些;但只是关注还不够,还有责任去及时调处,以保证本班各科的协调提高。科任教师相互间的关注可能会少一些提高。科任教师相互间的关注可能会少一些,至于交流,可能还要差一些,---不能开诚布公,不能当面交流,或者“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地相互封锁,如此等等的不利情况都可能会有。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些老师顾虑同事的面子或情绪,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想指出来。其实不必要的,一个负责任的医生,从来不应该隐瞒患者哪怕是一点点的病情,即使不便说明也会间接说明。以此作比喻,用于学术交流可能不够恰当,只要是有进取心就绝不应该讳疾忌医,故步自封;而应该闻过则喜,广泛吸纳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把不断进取的愿望变成事实。同时还应该谨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人生哲理,从而客服缺点更是美德中的美德,共同提高。

还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老师能够满腔热忱地以零距离走进学生,甘愿与学生成为好朋友,这是学生的幸运,是好事。怎样引导学生珍惜这样的幸运,怎样才能让好事取得好的效果,这是需要把握好分寸的。必须明确认识到,老师与学生之间尽管零距离,但是毕竟是师生之间,而不是不分尊卑的平头兄弟;老师虽然与学生做朋友,但毕竟只是良师益友,而不是同龄伙伴;老师毕竟是向学生施教者,而不是与学生交往者;课堂虽然需要融洽、热烈的气氛,但毕竟应该是有秩序、有主旨的教学场所,而不应该是自由放任的热闹空间。一言以蔽之,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尊重,目的是想让学生更自觉、更愉快、更轻松地学习和成长。这就需要准确把握好分寸,不要忘了自己是老师,不要忘了学生是学生,更不要忘了课堂是课堂。如果忘了这三样,就容易事与愿违,尽管自己满腔热忱地尊重学生的人格,但也很难被人认可,更难免被推向失败的境地。

(作者单位:吉林省扶余市新城局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