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2016-12-29宋世红

知识文库 2016年18期

本活动方案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第一课时图形的分类练一练第4题:用牙签搭一座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操作的活动。直观操作是认识图形性质的基本方法,认识图形掌握图形的特性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通过操作活动感知图形的特性,同时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体验和经验。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展示图形的特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此活动是结合教材和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基础上,以“搭建牙签桥”为活动载体,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积累认识图形的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目标】:

1.在亲历量、拼、摆等直观操作过程中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并利用这一特性用牙签搭一座桥,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设计、搭建的过程,发展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活动内容】:

一、活动任务

1.用牙签搭建一座桥2.测试牙签桥的承重3.撰写活动反思

二、设计方案

1.搭牙签桥需要哪些主要步骤?2.搭牙签桥需要哪些工具?(牙签:以牙签为制作桥的主要材料)。3.你想采取怎样的方式?(独立完成/小组合作)如果是小组合作,怎样进行分工?把主要步骤记录下来,需要提交实验报告。4.制作过程:把制作的过程用绘图、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记录下来。5实验过程:把测试承重过程用照片和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

三、交流反思

1.针对制作过程和实验过程进行反思(反思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以及用到的数学知识)2.找生活中,哪些还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

【活动反馈】

1.在制作之前先用铅笔设计一个牙签桥的草图,学过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知识,所以用三角形做成支撑结构把桥撑起来,然后按照草图逐步的进行实施。首先桥面的制作,把牙签用胶枪贴成一片做桥面。再把牙签贴成三角形,拼出桥的两侧支撑架,然后把桥面和支撑架拼起来做成牙签桥的基础轮廓。这个过程经历了从设计到搭建的过程。

下面就要测量这个简单的结构的承重能力了,把书架上的书一本一本的小心翼翼的放在牙签桥上,居然放了30本好厚的书,牙签桥居然纹丝不动。设计-----搭建----承重,完美结合,看着牙签桥单薄,承重能力可真惊人。

2.制作牙签桥可以用不同的连接材料,比如用宽胶带粘连牙签,形成牙签版,类似生活中的水泥板。用乳胶、面团、橡皮泥连接牙签,就像在搭脚手架一样的钢筋结构。也可以用橡皮筋把十几根的牙签捆在一起,增强牙签的承重能力,就像生活中的水泥墩子。

3.为了增强牙签桥的美观,可以在牙签桥的四周安装上桥栏,有的安装成古典的桥栏,在每个桥柱上安装上一颗白色的珍珠,就像给桥安装了灯。为了让桥更加坚固,可以在桥面的底下用万能胶粘上三角形的支架,这样既隐蔽又不影响美观。

4.实验反思:

案例一:在制作桥墩时,要多用牙签加固结实,让桥墩有更大的承受能力。努力打造牢固美观的牙签桥。体会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和知识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了动手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与满足。

案例二:在制作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我发现如果光用一根一根的牙签来搭桥的话,会很不结实。桥没有承受很大的重量就塌了。我就想了一个解决的方法,用多根牙签组成一个较粗的桥墩,然后用三角形连接起来,因为这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案例三: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有许多支架都是方形的,在做实验时很不结实,后来我在方形中加了一个X形的牙签,这样就比以前结实多了,因为这样就能运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了。

家长评价:孩子通过自己动手,运用所学的知识,做成牙签桥,并能承受很大的重量。这个活动使孩子对知识的了解,更生动、更牢固。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失败,最后成功,也是培养了孩子百折不挠的精神,并且通过实验能举一反三,想到生活中的三角形,真棒!

5.为了能够让牙签桥的承重能力更大,多次尝试搭建不同结构的牙签桥,一次次的搭建,一次次的承重实验,一次次的牙签桥被压塌,在这个过程中磨练了意志,同时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6.生活中的三角形特性的应用

(1)空调的三脚架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哦!(2)三角钢琴的支架(3)窗户的支架:有了支架窗户就不会被风吹上。(4)衣服架有了支撑板,就不会变形了。(5)雨伞的支架。(6)高架桥、塔吊、照相机支架、高压线架。

【展示交流】

大家的作品完工后,借助交流平台进行分享和展示,给更多同学带来思考和启发。在收集了同学们的作品后,做好整理汇总工作,在班级中进行“我心中最棒的桥”的评选活动。制作者纷纷介绍自己的构想和牙签桥的称重情况,同学们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最后选出班级牙签桥制作优胜奖。

在活动中,同学们感受着知识的应用,体会了动手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满足。同学们对知识应用的探索没有停止,一个个设计师的梦想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