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特征研究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
2016-12-29王蒙
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飞快发展,兴起了很多体育类门业,如健身俱乐部、体育休闲会所、社区体育委员会、大众健身指导中心、体育拓展地基等等,这些部门都急需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就业意向的调查显示,很多学生知道社会的需求情况,也都积极找机会进行本专业以外体育项目的学习、培训,但由于时间、经济、精力等原因,无法胜任工作,最终导致就业的时候显得捉襟见肘。
1、前言
胜任特征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它的产生和发展,为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估等提供了可靠依据,并为整个组织的有效管理做出了贡献。
伴随近现代工业的高度发展,人们拥有了愈来愈多的余暇时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拥有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因此,人们开始向往精神生活,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们在达到了对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之后,势必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得到提高,对劳动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消费生活方式和休闲生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这些需求的变化,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设立了很多学院。近些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体育教育相关专业在高等院校的开设有很大的增长趋势。
而建立胜任力测评标准可以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指明方向和目标,同时使用人单位能够选拔出更优秀的人才。
2.1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问题成因
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学模式与培养目标,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大批的师资。根据调查,到目前为止,即使在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县、乡级中小学,体育教师也渐趋饱和,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导致整体就业率近年呈现下滑趋势。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增多;
第二,计划生育的实行,使青少年人口减少,中小学校合并实行资源共享,学生人数和学校数量减少,造成体育教师需求量减少,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第三,国家对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案的制定一开始局限在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且国家对其课程设置的制约性较大,学校办学的灵活性较差,不能根据学校特点及社会需求来选择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培养出来的体育教育人才就业口径狭窄,大部分学生仍然只能适应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第四,另一方面,在拓展的就业领域中,相当一部分在司法机关、乡镇政府工作,或者在企业中从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方面工作的学生,只能靠自己的综合素质从事其他非专业性的工作,出现了错位就业的现象。从近两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这一现象有增多的趋势。
2.2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研究的意义
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专业改革正向宽口径、厚基础的方向发展,培养能够胜任学校体育以及社会体育指导的复合型人才,体现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指导思想。但其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还是以体育师资培养为主,并以此为依据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
然而,随着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基础教育的小学和初中学段在校学生人数已经逐年减少,体育师资趋向饱和甚至富余,以至近年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出现了就业困难和专业不对口的“错位就业”状况。这种状况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办学中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和困难。我院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应该掌握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和特点,把社会需求与学生的就业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调整课程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促进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基于此构想,将在深刻洞悉体育人才的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专业就业现状和特点,重新审视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定位,到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的设置,再到实践教学体系与考核标准,进行全方位、科学系统地研究。其理论意义在于丰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理论研究;其实践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根据就业现状找出体育教育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第二,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构想;第三,为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以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2.3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研究现状
我国就有关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研究成果很少,现已查阅到主要有刘胜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考》、夏冬的《地方性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和孙思哲的《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这些研究主要以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局部的改革调整,缺乏教育外部规律(社会需求环境)系统研究结果的支持,显得不够系统、科学和全面,缺少实用价值。
(作者单位:山东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