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
2016-12-29陈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开阔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为学生营造一个属于学生自由发展的舞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活跃思维,使学生充满无穷的想象力和获取丰富的知识。
一、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随时的更新,教师要不断地创造出更多、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课文知识,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哪怕是一点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表扬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大都是讲解,学生记好笔记,根本没有留给学生发展思维的时间,因此教师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从而能够认真、独立思考问题,充分展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一课中,作者是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对故事进行了人性化的演绎和扩展,使这个古老的民间故事充满生活的气息,更加的充满了神话色彩,女娲传说是我国民间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诠释了女娲是如何造人的?在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女娲在造人的过程中是如何造人的?我们人到底是从哪来的?我们为什么有残疾人、贫苦人和富贵人之说?尽情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们各抒已见,小组之间展开相互讨论,通过分析教师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说出自己的想法:女娲有一天把捏出来的小人拿出来晾晒,这时天空突然下起了雨,女娲没来的及收,有的被雨淋了,有的被断了胳膊,有的被断了腿,因此就成了现在的残疾人。还有据说女娲用手捏出来的都是富贵人,用柳条甩出来的都是贫民百姓,我看咱班的同学都是女娲用泥捏出来的富贵人,教师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一些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也是一定道理,但是神话传说毕竟是神话,教师让学生体会到神话传说魅力的同时也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
二、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多向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进行创新教育就要从教师的自身出发,努力做好一个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做到为人师表,教师只有具备专业的素质才能Pj5EOu+7h4M5Sm8XOvqr5BmpShwujAFwh19KANBtTCQ=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教师的言行举止、性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初中生的发展。新时代实行的是创新教育,因此学校要定期的组织语文教师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加强教师之间互相沟通,互相学习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的修养,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和质疑,打破常规实现创新,才能真正的找到寻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中,通过一个昏庸而无能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行为。本身这篇课文也是一篇想象的文章,教师要让学生在边读边思考中学习,发现自己的想象与作者的想象是否有差别,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比如在读到:“为了要穿得漂亮”可以想象这个皇帝漂亮到什么程度?在读到“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引导学生想一想皇帝看到骗局会有什么表现呢?在读到“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局会是怎样呢?尽情的让学生体会到安徒生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和精妙,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者是扮演其中的角色,比自己朗读的效果会更好,从多种角度思考,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全方面的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不怕出错,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化发展,尤其是差生的学习态度,做到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通过质疑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力性。当学生对问题有了疑问,就有了一个很好的思维发展平台,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和错误要本着尊重的态度,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和结构知识上运用多种角度去发现问题,不断地促进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初中生在语文中的创新意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必须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新的教学方法,更新自身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完善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