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蕡《临刑诗》在中日韩三国的回响

2016-12-29郑伟

知识文库 2016年18期

明洪武三年(1370),文士孙蕡因蓝玉案的牵连,受刑而死,据《明史·文苑传》,孙蕡“临刑作诗,长讴而逝”。明人焦竑《玉堂丛话》述其梗概,并录其诗:“孙蕡字仲衍,号西庵,五羊人。为翰林典籍,无书不读,诗高古。为蓝玉题画坐诛,临刑口占曰:‘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卷七《伤逝》)孙蕡《临刑诗》流传甚广,明清选集多有载录。清人赵翼《陔余丛考》最早注意到,孙诗与五代江为《临刑诗》面貌相似,疑非原创:“岂仲衍被刑时,诵此以寓哀,闻者不知,遂以仲衍自作,而董榖因记之耶?”(卷二四“孙蕡诗”条)江为临刑赋诗事见北宋陶岳《五代史补》,江为代友人作表章而受到诛连,与孙蕡遭遇相似:“为临刑,词色不挠,且曰:‘嵇康之将死也,顾日影而弹琴,吾今琴则不暇弹,赋一篇可矣。’乃索笔赋诗曰:‘衙鼓侵人急,西倾日欲斜。黄泉无旅店,今夜宿谁家?’”(卷五《江为临刑赋诗》)两相比照,孙诗与江诗写作背景相近,文辞虽略有出入,但蹈袭痕迹斑斑可循。

孙蕡死后不足百年,其《临刑诗》已流传海外。朝鲜王朝的名臣成三问(1418-1456)临刑赋诗,与孙蕡《临刑诗》风貌近似,这一史料最早为日本学者滨政博司所发掘,朝鲜鱼叔权《稗官杂记》有载:“《成三问传》,不知何人添注于其下曰:临车载时有诗云:‘击鼓催人命,回看日欲斜。黄泉无一店,今夜宿谁家?’”余按《今献汇言》,孙蕡,宋潜溪高弟也,被罪临刑,口占一诗曰:‘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此非成公之作明矣。实注者之误也。”成三问鸠合同志,密谋行刺朝鲜世祖,事发被诛。尽管成三问《临刑诗》或为附会之作,但由此可见孙蕡《临刑诗》在朝鲜王朝的影响。

不唯朝鲜,江户时代的学者安积觉(1656-1737)指出,孙蕡《临刑诗》与日本大津皇子(663-686)《临终一绝》风貌雷同,“诗意凄恻,绝与皇子诗相似……明人未必见《怀风藻》,纵见之,未必蹈袭。”(《湖亭涉笔》卷四)大津是天武天皇的皇子,天皇逝世后,大津谋乱,事败赐死。其《临终一绝》收录于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诗曰:“金乌临西舍,鼓声催短命,泉路无宾主,此夕谁家向?”(卷一)《怀风藻》成书于751年,早于孙诗六百余年。周作人在《孙蕡绝命诗》(1936)一文中也曾惊叹两诗之相似:“他(大津皇子)的辞世诗在七百年后不意又在南京(孙蕡受刑地)出现,可谓奇绝。”

在中日韩三国的“临刑诗”谱系中,以大津皇子《临终一绝》为最早。今人梁容若认为,大津皇子诗影响了中国“临刑诗”的创作:“疑大津诗及故事曾辗转传至中国,五代江为、元罗贯中、明孙蕡、清人金人瑞前后引用而皆有所修改,且更为尖新通俗”。“元罗贯中”指的是《水浒传》中的两句,江户时代的学者三浦梅园认为它是孙诗的创作蓝本:“然《忠义水浒传》中有‘万里黄泉无旅店,三魂今夜落谁家?’之语,孙蕡所据者是也。”(《诗辙》卷四)其实不然,在孙蕡生活的时代,这可能是流行语。韩国学者金文京指出,元代杂剧《薛仁贵衣锦还乡》第四折《豆叶黄》曲中也有类似语:“黄泉无旅店家,晚天今夜宿在谁家?”可见“黄泉无旅店,今夜宿谁家”在宋元以来的雅俗文学中均见流传。

那么,大津皇子《临终一绝》是否是中国“临刑诗”的肇端?恐怕不是。小岛宪之指出,与大津皇子诗时代相近,又有陈后主《临行诗》。日本奈良时代僧释智光《净名玄论略述》,其中有一段陈后主的亡国故事,他被押解长安前口占一首:“鼓声推命役,日光向西斜。黄泉无客主,今夜向谁家?”《净名玄论略述》成书于750年,与《怀风藻》(751)成书时间接近。金文京从句法、用韵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陈后主《临行诗》应出于中国人之手,而大津皇子《临终一绝》带有日文语法的特点。根据东亚文化交流史,日本人一度向中国人学习汉诗,大津皇子《临终一绝》应是模仿之作。陈后主作《临行诗》可能是陈朝灭亡后流传于江南民间的传说,这一传说通过文化交流,辗转传入日本。所以,并非中国的“临刑诗”受到大津皇子的影响,而是中国的“临行诗”影响了大津皇子。

在以陈后主《临行诗》、江为《临刑诗》、孙蕡《临刑诗》、成三问《临刑诗》、大津皇子《临终一绝》为核心的中日韩“临刑诗”谱系中,中国文化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主导作用,汉诗中原型化的文化因子向外播散,影响了日本和朝鲜的文学创作。在中日韩三国的文化交流中,“东亚汉文化圈”历史底蕴深厚,各国民族心理类同,便于同一主题在各国间的流转与融通,这是“临刑诗”谱系构成的深层原因。探讨这一问题,对于考察中日韩文化交流具有一定方法论意义。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六朝临终文艺现象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W2013223。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