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导论》对非生物专业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意义
2016-12-29周灵燕黄世霞曹媛媛江海洋
《生命科学导论》融生命科学基本知识与研究前沿进展于一体,是高等院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面向非生物专业大一、大二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的同时,提高其创新素质。高校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亦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创新素质是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创新型人才是人类社会中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代表着新的生产力,而大学阶段正是个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该时期的大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专业性、自主性、多元性和创新性等特点。针对非生物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生命科学导论,可以让这部分学生更好地掌握生命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生命活动现象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更多地了解生命科学中与人类最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生命科学导论的开设在非生物专业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上均有积极的意义。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大学生根据其专业发展及个人兴趣的需求,在生命科学导论的学习过程中极有可能受某些课程内容的激发,产生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其专业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意向、愿望和设想。例如材料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生物体结构和特性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产生对新型材料研发的兴趣及愿望,模仿植物体表面的茸毛和蜡质,或可制造更为优良的防尘材料;效仿木质部导管在植物体从根到叶的分布,或可为城市给水工程规划提供新的思路。漫长的生命进化历程,赋予了生物体结构、形态、功能的多样性。非生物专业学生在了解了生物体的奥秘后,觉察其专业内某些领域与生物体特性间的相似与差距,其不局限于本专业现状、精益求精的意识将极有可能被激发,从而产生尝试的冲动,为后续的不断探索、提出问题,求新、求异创造条件。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运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其中蕴涵着复杂的信息变换,是思维的高级形式。例如,生物大分子机器的复杂、精细的结构可以引发工科学生形象思维的发生、生物体信息的传递往往为可以为信息工程相关专业学生提供灵感的来源。学习生命科学的非生物专业大学生思维过程中,可潜移默化地将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以及发散思维与必要的逻辑、系统、辩证以及逆向思维相结合,突破其自身的专业束缚、打破根深蒂固的学科界限,使思维方式发生改变,促进创新思维的发生。
创新知识,是指在某一领域具有独到的见解或较深的造诣,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及时汲取最新的知识。现阶段,以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为特征的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生命科学导论将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与科技前沿进展相结合,同步强调知识性与前沿性。快速发展的生物技术以及与多学科的交叉,使得前沿生命科学知识成为了非生物专业大学生创新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为后续的创新活动奠定基础。
创新能力是把创新意识与思维转化为有价值、前所未有、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化。掌握生命的概念、范畴与原理,结合专业内精深的专门知识,才能构建较为合理和优化的知识体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创新人格,是具有创新活动倾向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是创新的内在依据。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涉及各类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内容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认知生命奥秘、了解自身生理结构、性状及活动,更能帮助大学生从生命的角度认知这个世界,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品生命伦理、感万物之道。
综上,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在基本知识领域借助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为大学生提供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对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基金项目:安徽农业大学第二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植物学071001”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