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2016-12-29高占鑫
高等教育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高校毕业生的也人数迅速增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受到社会普遍关注。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低的原因分析
就业能力是指毕业生在校读书期间通过学习知识和培养综合素质而获得的一种本领,体现在就业理想的实现、社会需求的满足、自身价值的体现这几个方面,包括实现就业、保持工作、更换工作以及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就业能力是一种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应聘能力等诸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能力。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整体看不强,主要原因如下:
从社会层面来看,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社会上的培训市场发展迅速。最典型的是成人教育院校大规模地开展学历教育,设置应用性、实用性专业,培养方式灵活,学生数量庞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就业需求市场,冲击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加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从学校层面看,一是专业设置没有和就业市场想结合。许多学校在设置专业的过程中,没有进行详细的市场需求调查,也没有依据社会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更没有调研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只是根据已有的办学条件或从经济效益考虑设置专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高校院校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开设的专业应该有实用性和前瞻性。许多专业的选修课要么课时不够,要么不切实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高校学生毕业时所学专业领域人才趋于饱和,而对其他专业领域的适应能力又缺乏,不利于顺利求职。二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由于校企之间缺乏合作,学校教学观念又偏重理论轻视实践以及实践教学基地与资源的不足,造成教学中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重视锻炼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许多学生擅长理论的讲解,但是缺乏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这违背了高校学生的培养初衷。三是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需要加强。当前,许多高校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还不完善,还没有打造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还没有足够成熟和完善的就业服务工作机制和制度来规范就业推荐工作,对就业服务工作也研究的不够深入,不能正常为就业工作服务。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1.进行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在快速发展,高校院校的成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二是部分成人高校转制而成;三是普通大学办二级职业学院。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存在很大不同。高校毕业生主要是负责把成熟的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应用于生产和管理之中。因此实施高等教育要进行教育改革,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的模式要和市场经济相一致,定期做市场调查,积极与企业沟通,借鉴成功的高校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还要结合自己学院的实际情况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设置专业要紧跟市场的步伐,使高校院校的专业结构和地方经济结构的变化相一致,开设的教学课程要和市场需求相适应,使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密切结合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
2.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企业对高校毕业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毕业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注重其是否拥有工作需要的各种能力,比如: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等。因此,高校院校要为高校毕业生的个性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方面,从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职业指导课程和职业思想教育想结合满足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形成正确的职业观,而思想是行动的理论指导,是行动的镜子,必将在他们为实现职业理想而采取的一系列正确的行动中体现,由此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最终塑造出大学生作为新一代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3.建设信息化的就业服务通道
强化大学生的应聘技巧也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公布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报告中的一个分析结果是,一方面应聘技巧是影响就业的十大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学生是否参加学校的就业指导课或讲座对就业成功基本上没有影响。这说明目前高校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得很不到位,而纯粹的为了应付就业的指导课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只有系统地训练,长期地积累,而且与职业定位相一致,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应聘技巧,还必须要针对性强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高校院校的就业服务要从学生入学就开始,按一,形成职业观二,职业定位要准确三,职业发展规划要可行这三步来进行。让高校院校的学生把对职业的理解和应聘技巧相融合,多次经历针对个性、针对职业、针对企业的模拟训练,方能熟能生巧,练就迅速捕捉就业机会的能力。
高校院校还要负责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要构建自己可靠的就业信息资源网,校企合作的企业方要利用企业间的合作让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这个网中,直接获取第一手的企业用人信息。还要加强校际合作,共享就业信息,促成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共同开拓大学生的就业市场空间。还要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收集各人才市场发布的信息,认真梳理并予确认,及时向学生公布,及时发布各种招聘会的信息,指导学生合理参与,尽可能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求职机会,以提高就业成功率。高校院校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密切结合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大学生逐渐得到社会认同。另外,我国在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使企事业用人理念更趋理性,大学生就业迎来了更多的机会高等教育只要致力于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掌握一技之长,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就业问题就不是难题。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