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就业教育中大学生创新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2016-12-29万文双

知识文库 2016年18期

就业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意义重大。大学生就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力,促进其顺利就业为目标,以大学生自身特点、意愿和社会职业的需要为依据,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提升职业能力、正确择业就业创业、在职业中求进步求发展的教育实践和服务活动。由此可见,高校就业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的就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发挥其作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育势在必行。

一、高校就业教育中的学生创新意识培育的时代背景

1、学生创新意识培育是“双创”社会的时代召唤

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热潮席卷全国,我国从政府层面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进创业指导服务等9个方面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今年五四青年节上李克强总理给清华大学的学生创客回信,强调“青年愿创业,社会才生机盎然;青年争创新,国家就朝气蓬勃”,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人社部数据统计2014年大学生创业人数达到47.8万人,2015年创业人数在此数据上翻了一番。就业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培育是时代的要求。

2、学生创新意识培育是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必然要求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据人社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创历史新高。一方面,在不断增长的毕业生数字背后,竞争更加剧烈。另一方面,工业4.0时代带来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对人才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需求变化使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创业成为顺应时代和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但是在相比鼓励支持学生创业,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创新意识的培育。创业可能只是一部分大学生的选择,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适合或者愿意创业,但是创新意识却是每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

3、学生创新意识培育是灵活多变的就业选择的必备能力

玫麦可思研究院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学生毕业去向分流日趋多元。在2010-2015届本科毕业生中,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待定族”(指调查时处于失业状态且不打算求职和求学的大学毕业生)比例则呈上升趋势,“慢就业”(毕业后不急于就业)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前程无忧网站发布的《2016应届生调研报告》就业市场中,按行业划分,高科技行业的企业数量最多,占比为32.0%,其次为现代服务业,占比12.6%。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的人才需求同比增幅高达39%。就业环境的多样化和就业选择的多元化,要求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必备能力。创新意识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必备条件。

二、大学生创新意识培育对就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创新意识将为高校就业教育注入更为丰富的内涵

从创新的定义发展来看,创新既有社会学内涵,也是经济学名词,还是一个哲学概念。“创新”在《汉语词典》解释为放弃旧的,创造新的;创新思维和想法。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定义创新意识,其是指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对原有观点方法有所创新,有所改进的认识。简单地说,就是渴望创新,永远对事物有一双不眠的惹眼。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创新意识是一种能力,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意识的树立比创新的方法更重要。

我国的就业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亟待创新。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依然停留在就业指导的层面,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发展。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以课堂上的理论讲授、个别的讲座为主。而在师资方面,数量少,专业化程度低,都需要革新。将创新意识培育引入就业教育中形成专门的部分,不仅可以让就业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就业教育体系更加完整,还能挖掘就业教育更深层次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创新实践将就业教育落到实处。

2、创新意识是解决就业教育相对滞后和就业选择多元化矛盾的润滑剂

国内高校的就业教育在某一程度上是滞后于社会就业环境变化的,这就带来了就业教育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职业选择的矛盾。当高校就业教育按照固定模式从大一到大四结束时,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本身我国高校教育中存在的专业设置不合理与教育模式脱离社会需求的现象,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抱怨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一些工作岗位没有招聘到符合要求的人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当代大学生不仅仅是择业者,更应是创业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学生`创业'不仅仅表现为开公司、办企业,更多的表现为树立开拓创新、不折不挠、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立足岗位创业、工作创新。”对于毕业生来说,创新意识的培育比就业教育本身更重要。无论选择哪种状态,创新意识会帮助他们进行多元化的职业定位和选择,最终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所以,在此程度上,创新意识培育正是弥补了传统就业教育的短板。

3、创新意识是推动就业教育价值目标导向转变的发动机

现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完全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之下进行的,是直线性思维、行政性实践,仅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而没有把它看成是贯穿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职业发展规划都无法涉及。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教育目标是以初次就业率数据的结果为导向,所以造成高校的就业教育以追求就业率为主,教育内容模块化,教育手段单一化,主要是面对毕业班学生进行,基本以找到工作为首要目的,忽视学生整个职业发展和就业教育的延续性,无动态和长远科学的规划。

面对这样的现状,创新意识才是打破常规的发动引擎。首先是管理者、教育者必须有创新意识才能去打破常规,将创新意识培育路径打通,才让全社会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从而推动就业教育以初次短期就业率为唯一价值目标的转变。

三、高校就业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路径

大学生在学校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更是学生个体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过程,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建立独立的人格和完整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能从就业指导中获得创新意识,并能灵活运用去学习知识,寻求职业,可以说创新意识能使他们在获得自己社会地位的同时受益一生。创新意识培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创新意识培育纳入就业课程体系

当广普式教育、素质教育 、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全程教育等各种新型教育观念层出不群并被引入就业教育的时候,都会一定程度上促进就业教育的发展。 以上各种教育理念本质上都是一种创新,都是对过去的现状的一种改变或者颠覆。伴随《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创新创业教育显著亮相。其目标显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业教育必然也必须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践行者。所以,在大学阶段的就业教育,除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就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普及的同时,必须与做到四个结合: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探索结合,将职业素养指导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结合,将择业创业指导与职业选择结合,将职业适应能力与就业实践结合。

四个结合的每个环节不仅需要有创新意识指导的教与学,也必须以创新意识培育为核心才能打破常规。首先,以融会贯通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指导,设计教学任务和环节。其次,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与实践相结合的任务体系。最后,与各类实践平台合作,形成行之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

2、坚持创新意识培育与实践结合,构建三位一体的就业教育体系

创新意识是就业教育体系中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有着中介的作用,实践是整个就业教育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它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可行和实现提供了基本平台。就业教育中的创新意识培育是一种能力培养,其培育过程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在就业教育中将创新意识培育与实践结合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势。

第一,紧抓课堂不放松,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保障就业教育基础知识和理念的普及;继续加强校内职业培训,养成基本的职业素养和求职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就业政策和政府职能,学会权益维护。

第二,搭乘校园创新创业快车,在项目和比赛中培育创新意识。围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学生挑战杯”和互联网+等赛事设计课程内容,充分与校内各种科研、设计、实验、创业模拟等活动连接,进一步拓宽实践课堂。

第三,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实践平台,整合资源进行创新意识培育。学校参与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开发广阔的实践平台,让学生通过“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树立创新意识。进行就业教育体系创新,打通课堂、校园和社会通道,实现资源的无缝连接。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就业教育体系,从而启发学生进行职业探索,指导学生合理进行职业选择,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3、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用于实践

大学应该成为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场所,具有激情与梦想的年轻人与致力于传授知识和经验的教师结成共同体,成为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大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启迪学生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世界。

从教师角度来看,必须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及创新精神与能力为目标。首先要求教师是有理想并成为理想的执行者,同时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其次要求教师知识面广泛,善于学习与思考,能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和市场变化并应用于教学。第三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最后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将创新意识运用于实践中,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路径。

从学生的学习来看,敢于创新,突破传统,改变大学学习目标。将追求分数或者高分的唯一目标,转移到多参与创新实验、发表论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和社会实践中,将获得创新创业学分定为自己的目标之一。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