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语语义表征及通达机制的实验范式和研究方法

2016-12-29赵雪艳

知识文库 2016年18期

随着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广泛普及双语教育和教学,很有必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双语者学习第二语言汉语的现状进行了解,深入探讨其两种语言的语义表征特点和内部动态联系机制。文章系统地对国内外有关双语表征及语义通达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地回顾。这不仅是双语知识表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丰富和补充双语知识表征的研究理论和框架,也为中西部地区的双语教育及教学研究提供心理学角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自1960以来,心理学研究者们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对双语心理词典表征及语义通达问题的相关假设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渗入,传统的实验方法得到不断的改进,双语表征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也逐步多样化和科学化。近几十年来,为了验证相关的假设,研究者们采取了不同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翻译任务和图片命名任务

翻译任务是要求双语者把一种语言词汇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词汇,而图片命名任务是要求双语者用不同的语言说出同一图片的名称。通过比较两种任务条件下反应时间长短来考察两种语言与共享概念表征层的关系。该实验范式的理论假设是:如果两种语言间的转译是由词汇联结的方式进行的,那么词汇翻译任务所用的时间就要少于图片命名的时间,因为将Ll(母语)翻译成L2(第二语言)的路径是直通的,而图片命名则包含着较为复杂的语义通达过程,即由语义概念等通达到Ll的词汇表征层,再由L1转译到L2的过程;但是,如果两种语言的转化是通过概念中介进行的,那么词汇翻译和图片命名的时间应是相等的,因为词语翻译和图片命名都要经过语义概念,由概念到L2等过程。这两种实验方法通常结合在一起并被广泛运用于双语语义表征研究。Kroll(1988) 等人就是采用词汇翻译和图片命名任务对双语语义概念表征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不熟练的双语者,词汇翻译的速度明显快于图片命名的速度,而熟练双语者,两个实验任务的速度没有差别。采用翻译任务和图片命名任务进一步的研究,Kroll 等人还提出了语义表征的修正层级模型。

2.双语的Stroop效应实验范式

双语的Stroop效应实验是在美国心理学John Biddley Stroop(1935)发现的色词干扰效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是指同语言内和双语者两种语言间的双语Stroop效应,较为常用的两种范式是图文干扰任务和翻译任务。该方法利用两种语言的颜色词,要求被试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对两种语言的颜色词进行颜色命名,然后根据语言间(命名语言与色词是不同语言)和语言内(命名语言与色词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干扰效果推论出双语者的心理表征结构和语言加工机制。双语Stroop效应的实验假设是:如果双语者的语义表征是共享的,那么颜色词的语义对颜色的命名就会出现语言间的干扰效应。Preston等人(1969)最早采用Stroop实验对双语者的语义表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当颜色词用一种语言呈现,要求被试用另一种语言进行对它的书写颜色命名时产生了语言间的干扰效应,进而说明双语者的语义可能是共同表征的。

3.中介启动范式

该范式可进一步分为语音中介任务和词形中介任务,考察启动词和目标词在语音和词形信息影响下的启动效应与语义启动效应的差异,进而推论双语语义通达是直接通达还是间接通达。其中,语音中介启动范式使用的较多,该实验假设是:目标词不是被与其语义有关的词直接启动的,而是被语义相关词的同音词启动的。如果语义是通过语音来激活的,那么就会观察到同音启动词对目标词的启动效应。研究表明,语音信息对表音文字的加工有着重要意义。语音中介理论认为,在词汇识别过程中,词形信息首先激活语音表征,然后由此激活语义,语音在语义通达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周晓琳(1997)的语音中介启动实验表明,汉字词识别过程中语音的中介作用是有限的,字义主要是通过字形来通达的。闻素霞,热比古丽·白克力(2009)采用语音启动对维吾尔族双语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语音在维吾尔族大学生汉字识别中是自动激活的,而且语音的自动激活参与了语义通达。

4.跨语言的语义启动范式

目前国内的双语研究者采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启动方法是跨语言的语义启动实验研究范式,它的基本假设:如果第二语言的词汇表征是直接通达语义概念表征的,那么就会出现跨语言的语义启动效应,即一种语言的词汇能够加速另一种语言中与其有意义联系的那些词汇的识别;如果第二语言的词汇表征是借助于第一语言的词汇表征通达它们共享的语义概念表征层,那么就很难出现跨语言的语义启动效应。在典型的启动实验中,首先给被试短暂呈现一个词语(启动词),然后呈现另一个词(目标词),被试的任务是判断目标词是否为词(词汇判断任务),或者命名目标词(命名任务)。有的实验是先给被试呈现一个启动词(某概念范畴的名称),被试的任务是判断目标词是否属于该范畴(范畴判断任务)。实验的结果是,当启动词与目标词具有某种联系时(如语义相关),较没有联系时,被试能更快或更好地识别目标词。例如,先呈现“蓝天”再呈现“白云”相比先呈现“铅笔”再呈现“白云”,被试对“白云”的反应要快。人们把这种效应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双语表征研究的启动实验中启动词和目标词分别用不同的语言呈现,但两者具有语义相关性,例如中英双语研究用"sky”启动“白云”;另外,还可用启动词的翻译对等词直接启动目标词,如“wind”启动“白云”。启动实验的理论基础是传递激活理论(Collins & Loftus, 1975) ],该理论认为语义记忆中,概念是以节点(node)的形式储存在语义网络中的。概念间语义类似性的程度越高,概念联系越紧密。在提取概念的过程中一个概念的激活会传递到与其联系的其它概念中去并使其它概念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预先激活。因此,当这些概念出现时其识别的阈限会降低。

而跨语言重复启动是目前双语表征及语义通达机制研究的一种新趋势,它是一种基于内隐记忆的任务范式,通过变换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的实验材料中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之间的关系,考察测验阶段对目标刺激的识别和判断是否受先前学习的影响。在这种任务范式中, 由于被试对于整个实验的目的、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之间的关系等等都不清楚,即使被试清楚每个阶段的实验任务,整个实验要考察的过程也只是被试的一种无意识的、内隐记忆的认知加工过程。而上述都是基于外显记忆的任务范式,被试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实验任务要求他们要做什么,釆取什么策略可以让任务完成得更快、更容易。而且,这类任务本身的加工机制就很复杂,很难非常精确的考察要研究的问题。为了取得理想的研究结果,最好是在实验设计的阶段就能够将被试翻译策略的运用排除或者降低到最低的程度,不会让被试意识到运用翻译策略会对完成实验任务有所帮助。基于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就能达到这一目的,实验中让被试进行无意编码和间接提取的加工过程,并且实验任务也只包括一个单独的编码阶段和一个单独的提取阶段。故本研究采用内隐记忆的重要研究范式之一的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目的在于能够将实验过程中的无关因素的干扰作用尽可能降到最低。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