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的德性践履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016-12-29夏沐阳

知识文库 2016年18期

“德性”一词在中国思想史中最早见于《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德性”一词是“德”与“性”二字的复合,意为“有德之性”或者“性之德”。孟子的德性践履思想建立在自身性善论的基础之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因而可以说,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德性之中,人的德性就是人的本质或者本性。孟子从性善的角度出发,主张在涵养方面按照“尽心、知性、知天”的路径来修养品德,并提出了“养气之学”——“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在省察方面则提出“求放心”和“反求诸己”的修养方法。孟子的德性践履思想不仅为其政治理论的推广奠定了仁义之基础,为自己的整套学说提供了道德支撑,对于现代社会如何进行道德践履也提供了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孟子的德性践履思想内容

(一)扩充善端——“反求诸己”

孟子虽然指出了人性内固有的善端,但是如果不加以保护和涵养,那么人也不会真正拥有这些善端。人的四种善端仅仅是德性的开端和起点,只有努力探索和挖掘,才能真正得到它;如果止步不前不去主动修养,那么就等于失去了它们。并且,仅仅“求”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用实际的道德践履去扩充它们。至于如何进一步扩充四端,孟子直接继承了孔子进行自我反思的传统,提出了“反求诸己”的修养方法:“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意思是有仁德、德性修养高的人,就像射箭失败之后从不责怪对手,而是责怪自己没有能力。如果一个人做事没有达到自身的预期目标,就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这样才能达到“身正而天下归之”的目标。

(二)存心养性——“求放心”

按照孟子的理论,人性是本善的,而之所以会出现很多道德败坏的现象,是因为人们丢失了自己的本心。圣人之所以可以成为圣人,就在于可以保持住本心的稳固,而一旦本心丢失,也可以通过自身的道德践履立即找寻回来。平常人由于没有圣人的德性修养,很有可能面临本心丢失的危险。所以如何保持本心安宁成为了道德修养的关键。孟子提出了“求放心”的修养方法,要时刻将自己的本心加以存养,这种存养过程,除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也受到人内在不同器官活动的影响。单纯的感官器官,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仅仅依靠耳目之官来进行思维就会被外在诱惑而陷入迷惘。心之官具备思考的功能,可以独立进行理性的思维,正因为它能思考,所以具备对本心和善端的自觉。所以,孟子更加强调心之官也就是理性思维对人善性修养的主导作用。

(三)思诚知天——“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人们把持住自己的善性,不仅需要从主观上多用“心之官”对善端加以存养,同时也需要一种精神或者气质对这种道德践履起到助推作用。所以孟子提出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指的是一种充塞于天地之间,十分浩大而又刚强的气。培养浩然之气,首先需要“直养而无害”,即用正义来培养它;其次要“配义以道”,使用正义的行为去遵从仁道的要求;最后,需要“集义”,即从一点一滴做起,切不可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吸取天地之间的日月精华,与天地合为一体,凝练出浩大而又刚强的“浩然之气”,培养出正人君子的崇高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尊严。

二、孟子德性践履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调动道德主体的能动性

孟子的德性践履思想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就为道德主体进行道德践履树立了先天性。孟子认为人心当中含有四端,而这四端正是仁义礼智等德性思想的来源。同时,孟子也强调了“求放心”的道德践履方法,因为如果我们不能时刻涵养自己的本心,其很有可能遭到外界的侵扰而失不复归。所以,孟子强调对人自身的“良知良能”进行启发,只有真正开动脑筋去思考和探索,才能获得更加可靠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践履能力。

(二)磨炼道德主体的意志

孟子在提倡道德践履的方法时提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同时也提出了“存夜气”。夜气即平旦之气,此时天将亮,人已醒,但尚未与外物交,人心中之气亦未被外物牵动,保存好这种静然之气,可以保存一颗纯净的本然之心。不论是“养浩然之气”,还是“存夜气”,都需要道德主体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意志,因此孟子的德性践履思想可以很好地磨砺道德主体的道德意志,使之更加刚强,进而达到自身的修养目标。

(三)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是在德性践履中形成的道德主体的坚定的信心和毫不动摇的信念。孟子特别提倡大丈夫的坚定的道德信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表达了孟子心目当中的理想人格,在得志时不居功自傲,富贵时不骄奢淫逸,在失意时不妄自菲薄。这种大丈夫的独立人格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的人格趋向,代表了崇高的人格和坚定的道德信念。这对于当代社会进行道德教育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一方面强调了社会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性高于个体,另一方面也强调人格尊严高于生命,即使是牺牲自我也要保全尊严。

三、结语

建立在孟子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德性践履思想,不仅强调通过扩充和存养的方式对心性加以修养,同时也注重对自身气质的锤炼,这种德性践履思想相比于前人的德性思想提升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同时也对后世儒家德性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当下社会的道德教育,需要从孟子的德性观中汲取营养,让道德践履主体能够从本心出发,真正建立起强大的心性与人格。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