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籁泉韵、粉墙花影”

2016-12-29张弢

知识文库 2016年18期

光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人类的生活需要阳光的照射,世界万物都需要阳光的普照。自然光在建筑的重要效用也不容忽视,中国传统建筑中光环境的形成和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意境优雅,特别是在传统古典园林中,光和影的使用最为充分。因为受到道家文化思想的熏染,把动静结合起来,虚实相生,寓情于景,把人工美和自然美有效的融合起来,从而营造出一种世外桃源之感。

1 虚实相济,气韵生动

在江南园林中粉墙中的无色之美,就和传统艺术中的水墨画一样,不添加色彩却显得妖娆动人。粉墙主要是进行墙前景色投影的载体,小园中随着微风而摆动的篁竹,横七竖八的梅树,清澈的湖水,还有被月光或是阳光所映照的粉墙,都是《园冶》中美景的展现。仿佛粉墙就是宣纸,以石来描绘其中美妙的景物,让人仿佛置身在水墨画中。随光而动,梅影也在转动,难免引发人们的浓浓的情思。让人深入的感受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云破月来花弄影”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经常以门洞为载体,以窗口划分其空间,两者相互融合渗入,加上光英的效用,明暗疏密相生,开阔和幽暗相结合,传统的镂花窗、雕栏,随着光影的照射花格中落下斑驳的倩影,让人浮想联翩。例如拙政园中的“梧竹幽居”,它四面白墙中都嵌有一个圆洞门,可以通过这些圆洞门观看其中的景物,利用角度的转化,在室内利用光影的变化以窗户为载体来构建一幅幅光影交汇的美丽图景。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不同的时间段感受到不同的光影变化,相互交错,动态的变化和自然光的照射,漏洞的图案和纹理的变化给人们一种惬意的享受。这种虚实相间,动静结合,光影交错的效果,让人感到园林的惬意和舒适。

2 步移景异,深邃幽雅

中国传统的造园艺术以显现的东西是浅显的,而隐藏的就是深厚的,如果使用若隐若现的方式把一些美好的景物隐藏在幽暗的地方,或是隐藏在山石之中,若隐若现。古典圆脸是空间和时间的融合,它的表现为线性构造,仿佛置身于画中,让人随景而动。园林中的长廊、粉墙、花窗、假山等事物通过空间的转化而构建成为具有深意的自然景观,组合成为动观序列,其中光线因为四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忽明忽暗的效果,强弱的转变,使得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例如留园的入口,可以让人们根据一定的顺序从一个空间转化到另一个空间,走入大门就是花厅,一个四方小院,四周环绕,从廊道通过,眼光就会被太阳中的景物所吸引,从而步步深入,进入到狭窄幽暗的空间,视线便会从小院中退下,这段道路所使用的是纵向开侧窗,还是以幽暗为主。不断向前,在左转的时候,在开敞坡屋上面构建一个天窗,阳光从上方洒落下来,这柔和而又神秘的光线引导人们随之变化,使得空间变得干净纯洁,天窗中倾泻下来的光亮照射在留园的匾额上,让人们感受到园林就在身边,沿着廊道向前,不断变化方位,使得这个平淡的空间。通过两个采光的小天井进行划分,使其充满生机,不断变化,让游客的视线不断的随其转化,光影照射在棕竹上,曲径通幽。随着光影的不断变化,相互融合,使得空间充满层次性,使得空间更加丰富,相互交错。因为光影的不断变化,使人仿佛在美丽的画面中流连忘返。

3 巧于因借、变化万千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就是利用顺势而出,借地而出的方式,把自然景物和园林景物进行有效的融合。使用光影的自然效果,结合朝阳、夕阳以及月色等景物,把其作为景观的一个环节。太阳是生命的象征,“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就生动形象的描绘出阳光的不断转化,而且也反映处了阳光的自然之美,它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色使得人们感受其中的独特魅力。

太阳刚出来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杭州西湖的美丽美景主要集中在西湖北岸宝石山上,最适合观赏日出,等到清晨阳光照耀的时候,四海呼应,山峰呼应,瞬息万变,变幻无穷。旭日东升,西湖的所有景物都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灵气,而逐渐醒来,不断闪烁的花木亭台,也被阳光镀上了美丽的颜色。

夕阳落下,也给人们营造一种迷人的景象。“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令人神往,还有圆明园的夕阳书屋,颐和园的夕阳楼……随着夕阳的照耀,人们能够感受到景物的独特魅力。因此在山西的临潼华清池中有“骊山晚照”,随着夕阳的照射,楼台玉宇、悬崖深谷、苍松翠柏都显得色彩纷呈,而其中的“丹枫掩映夕阳残,千壑万崖画亦难,此时骊山真面目,人生能得几回看!”正是其意境的完美体现,特别是在秋天的时候,满山红叶,让人深深陶醉于其中的诗情画意中。

月光皎洁,干净而不媚俗,它给人一种干净、纯净、深远的意境,让意境和人的内心产生共鸣,寓情于景。中南“海梧书屋”,东北的“待月轩”都是其已经的完美展现,等到太阳即将出来时,世界万物又被渲染成为金黄色,所有的事物都沉浸在统一的色彩中,显得温暖而又严肃,让人神往。

(作者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