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音乐非遗文化传播路径调查
2016-12-29张宇
村镇的音乐非遗文化传播是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新农村文明构建的重要角色。如何加快村镇文化建设、扩大文化传播路径,让跟多的乡镇居民参与到音乐文化艺术建设及新农村文明建设中来,是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促进乡村社会现代化、早日实现和谐乡村社会的关键。
皖北是传统的农业区,农耕文明孕育出了诸多优秀文化,而民间音乐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艺人辈出。改革开放以后的八十年代,皖北地区涌现出大量的戏班、乐班等文艺团体,出演的民间音乐戏曲也种类繁多,如花鼓戏、坠子戏、嗨子戏、淮北大鼓、清音戏、渔鼓、唢呐、淮河锣鼓、淮北梆子戏、花鼓灯、泗州戏、二夹弦等,为此地区音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九十年代,村镇的音乐文化传播在形式、出演场次、受众人数等方面逐渐下滑,官方的文艺团体纷纷解散,民间的乐班、戏班也逐渐改弦更张、另谋它业。
随着乡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村镇音乐文化建设提上日程,并且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非遗文化在村镇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通过对皖北不同地区的调查与走访,传统音乐在演出场次、参与团体等情况较以往有所改善。但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乡村音乐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村镇音乐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氛围单薄、传播路径狭窄,居民音乐文化生活不够丰富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只有不断健全乡村文化政策,明确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加强村镇音乐文化建设投入,进一步拓展村镇音乐文化传播路径,村镇才能真正“文化”起来、“文明”起来,城乡文化一体化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村镇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村镇的居民大多聚族而居,有着相同的价值诉求及乡土观念,传统的音乐非遗文化蕴含着乡村文明的精髓,具有独特叙事方式和精神表现方式,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他们具有约束和维系的作用,可以增强村镇居民的文化凝聚力和价值认同感,这些地区以及这些地区的居民才是保护传统文化与维系乡村道德文明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音乐非遗文化在村镇的传播,是构建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关键一环。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皖北地区非遗音乐文化传播路径及现状,笔者做了现场调查与走访,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一、大众传媒
大众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即时性强、范围广、等特点,对于当地的音乐非遗文化传播具有较大的优势,能够较好地实现文化的宣传、传播功能以及文化积累功能。阜阳的《颍州晚报》曾在其显要版面连续刊登安徽非遗名录
——“阜南嗨子戏”的历史、传承人及传播现状,报道深入细致、全面,读者可以获得比较详实的信息, 对于嗨子戏的传播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当地的电视台也对皖北音乐非遗文化传播活动做了现场报道。互联网也是一支宣传音乐非遗文化的有效力量,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通过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走进人们的视野,扩大了非遗文化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
二、非遗节会
通过举办非遗节会,可以搭建了一个音乐非遗传播平台,把散落各地最优秀、最精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聚在一起,通过集中展示使之发扬光大。
皖北最有影响的当数每年农历六月六日的界首市的“苗胡书会”了,来自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的民间艺人不约而同地来到界首苗胡参加一年一度的民间曲艺艺术和非物质文化展演活动,参演的民间曲艺艺术和音乐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主要有大鼓书、河南坠子、渔鼓、山东琴书、清音、二夹弦、评书、快板书、相声等,前来参加节会的还有周边大专院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团体,苗胡书会已成为皖北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音乐非遗文化传播盛会。书会期间举办的各种演出活动,使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能参与到文化传播过程中来,能够亲身体验、感受音乐非遗文化的魅力。这种文化传承营造了保护传承音乐遗文化良好氛围,能有力地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的步伐、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部门组织的音乐非遗文化传播
以皖北阜阳市为例,政府部门每年都举办文化下乡活动,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传播传统优秀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以此促进乡镇文化建设及加快新农村文明构建步伐。其做法是政府出资采取招投标的方式,与中标单位签订演出合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合同所规定的文化演出任务。投标单位必须是经相关单位注册及具有相关资质的演艺公司或文化企事业单位,节目类型不限,但内容必须积极健康。2015年,阜阳市百合演艺公司中标,该公司完成全年127场演出任务,涵盖100多个村镇。通过政府招标形式,规范了乡镇文化演出市场、拓宽了传播途径、扩大传播范围,传统音乐及其他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得到有效的传播,为新农村的文化、文明建设
除了非遗节会,还有民间自发的音乐非遗文化传播形式,指的是以家庭为单位举行的、以满足民俗惯习为目的各种仪式化传播形式,像婚丧嫁娶仪式场合。
拓宽音乐非遗文化在乡村的传播路径,可以丰富村镇的文化生活,促进村镇的生态文明建设;促使传统文化向乡村社会的回归,使乡村成员具有文化上的归属感。加强音乐文化传播,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乡村社会,增强成员的文化凝聚力,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但目前对于乡村的文化建设认识不足、文化政策落实不到位、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乏力;村镇成员的文化生活贫乏,没有更好地发挥乡村成员文化建设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这些都是今后村镇文化建设及文明构建中所有着力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皖北音乐非遗文化传播与新农村乡村文明构建”(SK2015A132)》,本文是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