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旨,情感,意象,语言

2016-12-29杨万会

知识文库 2016年18期

自古以来,诗歌就成为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才华和智慧的象征。文质兼美的诗词以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为广大读者喜爱,可谓方寸篇幅之间,尽展丰富大千世界。不仅为后世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成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的良好载体。

为此,人教社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48篇,总20课,占课文总数的12%。其中,古诗30首,另要求背诵课外古诗60首。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足见国家对经典诗文育人功能的高度重视,并从课程标准的高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诗歌教学从来就不被重视,何哉?中、高考指挥棒使然。因为占总分比率偏少(以安徽省中考为例,通常只考背诵,约占8-10分,高考约占15-16分,含诗歌鉴赏),日常教学中难免成为鸡肋,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的通常做法只是读一读,译一译,讲一讲(串讲诗歌大意),背一背,写一写(默写全诗)。如此,《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也就难以落实。笔者以为,这部分是因为考得少,还有诗歌教学没有定规(诗歌教学应当教什么)或比较统一的要求和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各行其道,随心所欲的现象,也使原本应当充满“诗意”的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学生也只是为应付考试而机械地诵读,诗歌本身的美感被无情的稀释、冷漠地无视。那么,诗歌教学应该教什么?其内容如何确定?我想,首先要清楚“确定内容”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主要有:

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从中,我们不难梳理出诗歌教学的关键词:“有情感体验”,能“领悟内涵”、“获得启示”,能“评价诗歌情感倾向”,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语言”等。可以说,这些关键词界定了诗歌教学的总体目标。

据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教材中的诗歌在体式上当属“定篇”。“定篇”的材料应该是一篇完整的,没有经过任何删改的经典作品。这种处理方式的目的是“使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这种方式想生成的课程内容(或者说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文化、文学学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学生重点学习经典作品的“丰厚内涵”,这种“丰厚内涵”,以最权威的解说为主。

一、知体式,明类别

中学生有一定的诗歌积累,但对诗歌的体式、类别了解不多,为培养诗歌学习兴趣,丰富诗歌知识,增进对诗歌的了解,有必要简介诗歌的体式和类别,随文介绍即可,只作为常识了解。

如,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分为很多类别。古诗按音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新诗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可分叙事诗和抒情诗;依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

上述内容在认识上属程序性知识,对学生理解、领会诗歌内容和情感起着牵线架桥的作用,完全可放手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并对照所学诗歌,自主探究所属体式和类别。不仅有预习之效,也有助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二、析意象,悟主旨

读诗歌,和读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首先应该了解诗歌写了些什么,并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诗,也即诗的主旨是什么。不管是字词的锤炼,意象的选择,还是意境的创造,都不能离开诗歌主旨而独自存在,否则便是舍本逐末。因此我们读懂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析诗歌的主旨。

如何把握一篇诗词的主旨,我们要注意利用诗歌里面的几条信息:

(1)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的介绍等。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诗歌的标题就如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歌的标题也一样,往往可以提示诗作的内容、体裁、主旨、情感的关键信息。如《渡荆门送别》李白,提示了诗的主要事件;而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如人教社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诗三首》中的第三首《石壕吏》)。课上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帮助很大。

(2)通过诗歌意象、意境,把握诗情。

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诗歌常常是借景抒情或者托物言志,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约定俗成、有律可循:

如“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双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写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忧虑与友人被贬的悲愤。

总之,诗歌的教学与学习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教师要善于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与创作意图,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与意味。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师应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情,让学生爱上诗歌!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平铺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