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公司债券监管部副主任陈飞: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2016-12-29
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加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我国债券市场余额为47.9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三。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余额为14.5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分散金融体系风险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债券市场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需要加快市场化改革加以解决。
(一)融资占比较小,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在我国社会融资中居主导地位,直接融资占比偏低。以债券为例,2015年我国非金融企业发行债券净融资2.94万亿元,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重为19.1%,较2004年1.6%的占比有较大提升,但与境外成熟资本市场相比仍然偏低,2014年美国债券融资1.61万亿美元(按2004年底汇率6.20元人民币/美元换算,约合人民币10万亿元),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重接近60%。从债券市场规模看,2014年底我国公司信用类债券余额占GDP比重仅为18%,而同期美国公司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规模占GDP比重高达46%。因此,无论是从融资占比还是从市场规模来看,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二)品种体系不够丰富,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不足
我国信贷资源大量向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倾斜,而对中小微企业、“三农”企业、创新创业企业等薄弱环节支持严重不足。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展,近年来监管部门先后推出了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品种,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总体来看,发债规模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相比远远不够,我国仍然缺乏适合中小微企业的债券品种以及相应的配套制度安排。
(三)互联互通有待提升,监管协调还需进一步加强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公司信用类债券分为企业债、公司债和非金融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分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监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多管齐下”的方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互联互通程度不高限制市场效率的弊端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创新,增加了风险隐患。2012年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建立以来,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监管协作有了一定进展,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
(四)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债券市场违约风险增加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滑,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出现持续亏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尽管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向好,债券市场风险总体可控,但近期债券市场单体性信用事件有所增多,仍需要我们加以重视。
交易所债券市场改革发展情况
证监会高度重视债券市场发展。近年来,证监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九条”),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原则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革后,交易所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覆盖面有所提升,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效果逐步显现。
2015年1月,证监会修订发布了《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扩大发行主体,丰富发行方式,增加交易场所,简化审核流程,实施分类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持有人权益保护。市场化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交易所债券市场快速发展。2015年交易所债券市场共发行公司债券2.16万亿元,同比增长418%;其中非金融企业发行公司债券9096亿元,同比增长469%。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加权平均利率为4.68%,较2014年下降150个基点。
资产证券化对于盘活存量社会资产、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融资品种。在用好增量的同时,证监会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积极推动盘活存量资产。2014年11月,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取消行政许可,改为市场化的自律组织事后备案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力地促进了资产证券化业务加速发展。2015年,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205只,发行规模2092亿元,已超过资产证券化试点阶段前十年的总和(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35只、发行规模约700亿元)。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基础资产类型不断拓展,积极支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重大设备租赁、现代农业、住房公积金、互联网金融等经济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落实“绿色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绿色资产证券化;积极推进商业物业、住房租赁行业资产证券化,推动房地产行业去库存。
交易所债券市场发展方向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需要推动社会融资体系战略转型,切实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关键在于坚持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一)进一步健全市场化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公开透明
2015年,公司债券的市场化改革初见成效。实践证明,坚持市场化方向,减少行政管制,能够激发市场活力,通过权力的减法带来市场的乘法。下一步,证监会将坚持依法行政,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动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公司债券监管规则体系,夯实债券市场法治基础。借鉴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理念,进一步完善债券发行管理制度,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使市场主体对发行形成稳定预期。进一步加大监管信息公开力度,促进监管政策公开透明,限制自由裁量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推动市场创新,丰富债券品种体系
以法律法规为边界,以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为依托,充分发挥自律组织服务引导创新的职能,放松对创新活动的管制,发展适合大中小各类企业的多样化债券品种体系。助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债融资;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企业发债融资;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支持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企业或项目发债融资;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速发展资产证券化;助力企业去杠杆,大力发展股债结合产品。
(三)加快对外开放,提高交易所债券市场国际化水平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是金融市场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债券市场的加速发展,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需求愈发强烈,条件愈发成熟。交易所债券市场将加快推进对外开放,服务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和自由贸易区建设。
(四)强化信用约束,促进市场主体归位尽责
推行市场化改革、简政放权,并不是简单地放任不管,在放松事前准入把关的同时,必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督促市场主体归位尽责,形成市场化的信用约束机制。强化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理念,督促发行人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投资者根据披露的信息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培育“买者自负、风险自担”的投资文化。规范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服务,防范评级业务利益冲突,探索评级业务质量评价体系。健全证券公司业务条线,加强承销业务监管。进一步发挥受托管理人作用,支持债券持有人会议,维护债权人整体利益。依托投资适当性管理制度,培育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多元化债券投资者群体。
(五)强化风险防控,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面对宏观经济和债券市场发展的新形势,证监会始终将防范风险放在首位。总体来看,目前交易所债券市场风险可控。2015年8月,证监会印发《公司债券违约风险监测与处置规程》,探索建立由证监会相关部门、派出机构、证券交易场所、登记结算机构、证券业协会组成的,五位一体的公司债券违约风险监测与处置体系。下一步,证监会将进一步加强风险监测和预研预判,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市场化、法治化的信用风险处置机制,健全市场风险分担机制,有序打破刚性兑付。
(六)深化债券市场五联互通,加强债券市场监管协调
依托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在符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完善债券品种在不同市场的交叉挂牌及转托管机制,促进债券跨市场顺畅流转;促进债券登记结算机构信息共享、顺畅连接;加强在债券执法、风险防控、投资者保护方面的监管合作。
责任编辑:廖雯雯 罗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