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配合型输注效果分析*

2016-12-29陈楚填李裕葵李文忠尹艳丹方焕仪张少丰章小东

关键词:配型交叉阳性率

陈楚填 李裕葵 李文忠 尹艳丹 方焕仪 张少丰 章小东

(东莞市厚街医院输血科,广东 东莞 570682)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配合型输注效果分析*

陈楚填 李裕葵 李文忠 尹艳丹 方焕仪 张少丰 章小东

(东莞市厚街医院输血科,广东 东莞 570682)

目的 研究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配合型输注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158例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经多次输血患者80例(观察组),首次输血患者78例(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检测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析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合型输注效果。结果 观察组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为4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配型后输注总有效率为78.57%,显著高于随机输注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病患者临床输血次数与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逐渐增多,影响输注效果,输注前行交叉配型实验可显著提高输注疗效。

血小板抗体检测;配合型输注;多次输血;首次输血

血小板输注是目前临床各种血液病患者主要的支持疗法,对于改善患者血供和防止出血效果显著,在临床应用广泛[1-2]。但长期多次输血引起血小板抗体增多常使血小板输注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效[3]。为此,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输注的研究,旨在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介绍如下,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经多次输血的血液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一时期来我院就诊的78例无输血史的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34例,女46例;年龄23~67岁,平均(45.7±12.4)岁;疾病类型:白血病3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4例;淋巴瘤10例;输血次数3~18次,平均(8.2±3.6)次。对照组男34例,女44例;年龄21~70岁,平均(46.3±13.5)岁;疾病类型:白血病3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7例;淋巴瘤9例。排除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脾肿大等非免疫性因素所致血小板减少患者,所有患者均了解此次研究内容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基本病例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检测配型方法 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2~4 ml,采用流式细胞仪分离血小板,离心沉淀后,用20%甲醛溶液固定20 min,再用0.9%生理盐水洗涤,加入用PBS-T(0.02 mol/L,pH=7.2的磷酸盐缓冲液)稀释的患者血清,在湿盒室温下留置1 h后再次洗涤,每孔加入0.1%抗IgG指示细胞和PBS-T各25 μl,放置在湿盒内室温下过夜。次日检查,以指示细胞向孔底沉淀受阻而弥散覆盖在血小板界面上呈膜状为结果阳性。采用固相凝集法对血小板检测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交叉配型。

1.2.2 输注指征和方法 指征:①外周血PLT计数<20×109/L;②患者体表有紫癜、鼻衄及出血点,或伴有消化道出血症状,女性可伴有阴道出血。方法:(200±50)ml/次,1~2次/日,以患者可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临床可视患者病情对输注次数作适当调整。血小板均由东莞市中心血站提供。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比较两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②比较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随机输血与交叉配型输注血小板疗效 根据输注后血小板增高指数(CCI)评价疗效,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计数。以输注后1 hCCI>7.5或输注后24 h>4.5为有效。

2 结 果

2.1 两组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比较 观察组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比较

2.2 输血次数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关系 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关系。见表2。

表2 输血次数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关系

2.3 随机血小板输注与交叉配型血小板输注后CCI比较 随机输注组输注1 h和24 h后CCI水平及输注后有效率均显著低于交叉配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随机血小板输注与交叉配型血小板输注后CCI比较

3 讨 论

血小板来自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具有粘附、聚集、释放、促凝、血块收缩及维护血管内皮完整等作用,有较强的生物活性。血小板内含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有研究显示[4-5],输注血小板可刺激机体产生同种异型HLA抗体和HPA抗体,且随着输注血小板剂量和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因而本研究中观察组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输血次数则与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呈正相关关系。根据血小板输注指征我们在研究中对血小板检测阳性患者进行筛查,最终确定有42例患者可进行血小板输注,我们采用目前临床常用的ABO和Rh(D)同型血小板[6],结果发现随机输注有效率显著低于交叉配型有效率,这表明通过交叉配型,可提高血小板输注的相容性,从而显著提高输注效果。此外,本研究显示,交叉配型后输注血小板可显著改善输注后CCI水平,这有助于改善患者出血症状,这与以往的文献报道结论一致[7-8]。因此我们建议,对于临床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应坚持输注前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实验,根据实验结果选择相容性高的血小板进行输注。对于需反复输注的患者,可在输注前先输注HLA抗原相合的血小板,以降低输注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升高的风险,保障治疗效果。

综上,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显著升高,严重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临床输注前行交叉配型试验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

[1] 张趁利,庞桂芝,娄白敏,等.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前后的疗效对比[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1):66-68.

[2] 胡锋兰,张健华,张然蓉,等.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配合型输注效果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8):1291-1292.

[3] 刘海波,卢小东,邵启祥,等.血小板配型输注的临床应用[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23(6):538-539,543.

[4] 韦庆文,蓝宇萍,肖庆,等.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临床相关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7):851-852,854.

[5] 王辉.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临床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5,10(8):910-911,912.

[6] 陈晓军,孙景春,段生宝,等.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143-144.

[7] 叶海辉,皮佑珺,润袁敏,等.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临床输注无效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2(13):174-175.

[8] 曹曰针,张琦,王苑,等.影响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原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6):578-580.

陈楚填(1981—),男,广东普宁人,主管检验技师,本科,主要从事临床用血和血细胞分离采集工作。

R552

B

1004-7115(2016)12-1444-02

10.3969/j.issn.1004-7115.2016.12.054

2016-10-11)

猜你喜欢

配型交叉阳性率
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抗核抗体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检测的应用价值
组配型单列圆锥滚子轴承轴向游隙调整方法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型结果分析
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间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分析
连数
连一连
基于分子管理的脱有机硫复配型溶剂的开发与应用
肌电图在肘管综合征中的诊断阳性率与鉴别诊断
双线性时频分布交叉项提取及损伤识别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