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型结果分析
2017-09-03霍姿含孙长杰
霍姿含,孙长杰,刘 冰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输血科,吉林 长春130021)
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型结果分析
霍姿含,孙长杰,刘 冰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输血科,吉林 长春130021)
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是指患者患者至少连续2次输注足量同型血小板后仍处于无反应状态,即临床出血表现未见改善,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增高,有时反而会下降, CCI和PPR未能达标等情况。特别是对于血液病及肿瘤患者,输血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当患者多次输血后PTR发生率由7%-34%增加为30%-70%[1]。导致PTR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输血后产生了血小板相关免疫性抗体。为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症(PTR)的发生,应该对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并为血小板抗体阳的性患者进行交叉配型以筛选血小板相容性供者[2-4]。我科室将80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者的配型资料进行整理及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选取2015年3月-2015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检测出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共80例。年龄2-79岁,平均年龄45.4岁,1其中男性33例,女性47例。
1.2 试剂与仪器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使用长春博德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及TD-3A型血型血清学多用途离心机。单釆血小板由长春市中心血站提供,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GB18469-2012[5]。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
1.3 试验方法
血小板抗体检测采用固相凝集法,如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呈阳性,则选择同型机采血小板进行交叉配型,配型数量均≥3,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选择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进行输注,如没有配型相合的血小板,则询问医生意见后决定是否进行血小板输注。
1.4 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
通常采用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来判定血小板输注后的治疗效果。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一输注前血小板计数)×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总数,计算输注血小板后24 h的CCI,若输注24 h后CCI>4.5×109/L为输注有效,否则为无效[6]。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2 结果
80例受血者血小板配型结果,见表1。血小板配型相和数量与配型数量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66,P<0.05,相和率与配型数量无关。除去8例配型相和率为0的患者,其他患者均输注了配型血小板,通过观察输注后24 h CCI,53例患者CCI>4.5×109/L,输注有效率为81.9%。
表1 80例患者血小板配型相和率统计
3 讨论
血小板输注是临床治疗各类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所导致的出血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血液病和肿瘤患者,此类患者病程较长,经常需要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体内更易产生同种免疫性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研究显示,我国由HLA I类抗原引起的PTR发生率为31%-63%,由HPA抗原引起的PTR发生率为23.5%[6]。采用固相凝集法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可同时发现由这两种抗体导致的血小板交叉配型不相合,从而筛选出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进行输注,多数患者在输注了配型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及输注后24 h的CCI均明显升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达到81.9%,提示配合性血小板输注可以有效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通过此方法配合率达到20%以上的患者占87.5%,说明对于大多数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来说,都可以通过固相凝集法交叉配型找到与之HLA和HPA配型相合的血小板,因此输注交叉配型相容性血小板是此类患者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此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些长期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体内可能同时存在多种同种免疫抗体,还有一些患者由于体内抗体敏感性较高,很难通过交叉配型试验筛检出与之相合的血小板[7]。本研究显示,血小板配型相和率<20%的患者占到12.5%,即属于此类情况。对于这部分患者来说,只能通过PCR方法寻找血小板抗原基因型相同的供者方可实现血小板有效输注[8]。血小板供者基因库的普及和建立需要满足的条件和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城市建立了已知HLA、HPA基因型的血小板供血者库,为需要长期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提供了有利支持,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同时提高了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之,对于长期输注血小板的患者,通过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试验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免疫因素导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提高血小板输注效率,保证了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因血小板输注无效所造成的血源和患者经济上的浪费。但是,此种方法不适用于体内存在多种同种免疫性抗体,抗体敏感度较高的患者,配型效率过低,很难找到相合的血小板,反而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建立血小板供者基因库,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血小板筛查试验寻找基因型相匹配的供者才是这类问题的解决之道。
[1]成 岚, 陈 雪,袁 强,等.血小板人白细胞抗原和/或人血小板抗原基因配型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的Meta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2,14(1): 71.
[2]王嘉励,叶 欣.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抗体监测及血小板配型的疗效评估[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10):1328.
[3]张秋会 胡兴斌.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7):708.
[4]谢作听,洪俊英,陈钦宏,等 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检及血小板交叉配型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4)343.
[5]GB 18469 - 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S].
[6]张趁利,庞桂芝,娄白敏等.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前后的疗效对比[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1):66.
[7]刘丙现,刘雨佳,高广平,等.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与配型在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4,22(1):199.
[8]车 进,张燕华,李美霖,等.血小板输血前配型结果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5,28(12):697.
1007-4287(2017)08-1402-02
2016-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