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互联网+教育的思考——以大规模在线课堂为例
2016-12-29刘思宇
刘思宇
浅谈对互联网+教育的思考——以大规模在线课堂为例
刘思宇
伴随着互联网浪潮,各行各业被互联网改造,教育也不例外。其中,2012年发轫于美国硅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MOOC),以新兴互联网教育典范的姿态,被全世界的学习者们所广泛接受。我国也于2013年正式加入MOOC大家庭,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首,率先在Edx上放出课程,供国内外学习者免费学习。这不但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也是给各个高校及教育机构提供的新机会。对于MOOC模式的研究,有助于为我国的教育互联网+提供指导和建议。
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线教育;互联网+
一、引言
现如今,互联网+的浪潮席卷各行各业,教育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原有的在学校或者培训机构开班授课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够满足新时代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网络的普及使得知识的获取成本变得更加低廉,大规模在线开放课堂应运而生,本文以此为范例,探讨其优劣,以及对于今后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启示。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堂(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或慕课,是2008年第一次由Dave Cormier与Bryan Alexander教授提出,不同于以往学校开设的课程,其设想的重点就在于大规模、在线与开放,这几乎也是网络时代的特点。2011年,斯坦福大学的Sebastian Thrun教授在网络上开设的课程——《人工智能导论》吸引了全球19个国家及地区,超过16万学习者,轰动一时。2012年2月,《纽约时报》的一篇名为《MOOC元年》(The year of the MOOC)文章的发表,正式将这个新兴的教育形式引入大家的视野,2012年也被定为“MOOC元年”。
从2012年至今的发展,MOOC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般来讲,MOOC授课模式包含如下要素:(1)较为稳定的开课时间,与学期开课类似,学习者需要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加入课程。老师会就此安排课程节奏,每周或者每两周放出课程内容,掌握课程节奏;(2)短视频,课程的主要载体。教师会将每门课程分为几个大模块,每个模块拆分成为10分钟左右的几段短视频,总长度一段为1~2个小时。每个短视频讨论一个小的论题,有些课程还会在其中加入测试题目,以便学习者第一时间了解自己对课程的掌握情况;(3)作业及评测,作业分为主观题目和客观题目两种。主观题目为电脑判答,客观题目由全世界同期的学习者互评,在评判中获得彼此的建议,这也是MOOC独特的魅力之一;(4)免费的课程内容,最开始的MOOC是不盈利的,大家可以免费学习。
从形式上说,自2014年起,有不少课程采取了自助学习的方式,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段内加入课程,更自由地分配时间。Cousera也率先引入了专项课程的概念,将获取某方向专业技能的一系列由浅及深的课程打包,学习者需要修完全部课程并完成结业时的专项作业才能取得,收费的认证证书。这种形式的课程为学习者提供更加系统服务的同时,也为雇主或者学校了解学习者能力,提供了更多保证。从内容数量上来讲,据果壳网的不完全统计,2014年年末全球已有MOOC课程超过2000门。要知道在2012年年末,全球MOOC课程仅有百余门。在形式和内容不断演进的同时,各国对于MOOC的发展也愈发重视,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家,都纷纷联合自己本土的高校资源和师资力量,推出了更加适合国情的MOOC网站。更为重要的是,更多的高校开始鼓励MOOC发展,进行与MOOC学分互认的尝试。拿我国为例,香港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均已引入MOOC课程,试进行网络/校园混合教学,为我国的互联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尝试范例。
二、MOOC的优势
MOOC提供方便易得的高质量课程,其内容广泛,形式生动,对于学习者来讲是一种极富优势的学习手段,具体有如下4点:
(一)免费
如果不追求认证证书,大部分的MOOC课程是免费的。比起辅导机构或者是大学的学费(尤其是西方国家高昂的学费),MOOC便宜易得。
(二)高质量课程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MOOC的学习者充分发挥了“用脚投票”的权利,高质量课程每次开课都有几十万全球参与者报名。在此环境下,会不断督促教师和课程制作团队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比如沃顿商学院的会计课程,就素以老师风趣幽默闻名,将枯燥无趣的会计内容讲得生动活泼,每次开课,都会受到全世界学习者的好评。同时,由于发端在美国硅谷,第一批参与进MOOC的学校和教授是全球顶尖的教育团队。后期发展中由于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投入的也是较为优势的资源。学习者可以从这些优秀的课程中受益良多。
(三)对自主性的充分调动
由于课程完全由学习者自行注册选择,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摆脱了以往学校上课一味遵循安排。同时,课程的内容和时间安排也尽量安排得适于坚持。每完成一部分课程,学习者都会受到正向鼓励,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充分的调动。
(四)视野开拓
视野的开拓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对于贫困的教育资源匮乏的学习者,视野的开拓是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真正接触一流的大学课程;对于已经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学习者,视野的开拓是了解除去自身专业以外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对于终身学习者,视野的开拓是与全球的学习者一起探讨、交流,突破文化和地域的差异,获得对于世界的更加充分的理解和思考。
三、MOOC的不足
(一)学习成果缺少认证
对于教育产业来说,确立一套全社会承认的认证标准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作为市场条件下,衡量人才的标准。当雇主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准确获知雇员的能力水平时,技能证书或者学历证书就成为了较为方便准确的衡量指标。这降低了判断一个人能力的成本,使得整个社会的运转变得更加有效。当前,MOOC最为缺少的就是这一环。虽然诸如Coursera、edx都在尝试使用付费认证证书的方式来增强自己证书的可信度。这样做固然可以加强认证效果,也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然而这条路现在看起来还相当漫长。有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MOOC学习的参与者都是拥有大学及以上文化水平的高学历人群,从侧面上也能反映,MOOC在如今并不能完全代替高等教育,只能作为传统高等教育之外的辅助手段。
(二)课程完成率不高
根据2014年哈佛教授Justin Reich在Educause上发表的文章,即使在希望完成课程,取得证书的人群中,也仅有22%的人真正完成了课程。虽然这一数字比以往所认为的4%~6%的完成率有着显著的提高,但仍然很低。由于网络取得课程成本低廉,除了兴趣之外又缺少强有力的坚持动力,半途而废几乎成为了MOOC学习者的常态。在MOOC的学习中,学习者的自主参与度极高,所有的动力几乎都来源于自身,学习者需要完全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负起责任,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讲,是全新的体验,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同样是根据Justin Reich的文章,课程在前两周的参与人数最多,如何在课程前期使得学习者更快进入学习节奏,提高完课比率,或许可以成为课程制作方急需思考的问题。
(三)教师与学习者难于交流,个性化反馈程度低
在以往的学习体验中,教师与学习者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学习者接受教师对于学习成果的评测反馈,以找出学习上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师通过对于全班或者全年级学生的学习成果概览,来找出自己教学上的问题并作出调整。在双方的磨合和促进下,最后可以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学习、教授成果。但在MOOC的学习中,面对动辄上万名一期的学生,教师难以对个体学生进行个性化反馈,也很难对海量的作业论文进行批改。这就导致了反馈机制的缺失,学生仅仅是单方面听讲,不能或极少和教师直接交流。
(四)基础课程为主,难于讲授深度内容
基于开放的特点,MOOC的大部分课程均是不需要先修课程的基础理论课。在放低门槛吸引大众的同时,也意味着深度的缺乏,难度较高的内容几乎无人问津。一些无法脱离实验环境的课程也面临较大的讲授困难,比如生物、化学乃至品酒等课程,网络上的视频和阅读资料显然无法满足科研需求。面对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学习者往往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深度学习课程内容,仅仅是学习到了皮毛,而未得到精髓。
四、对教育互联网+的启示
正如BillGates曾经说过的,人们往往高估未来2年内可能产生的变化而低估未来10年内可能产生的变化。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的基础网络建设已经基本建立完成,网络普及率,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非常高。与此同时,教育资源分布又极不均匀,这为教育互联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此,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启示可以参考:(1)现有互联网教育平台应着重提高自身证书的“含金量”,扩大影响,建立标准。除了提供证书,还可以建立与高校的良好互动。互联网教育与实体教育并非你存我亡,而是可以互惠互利,良好共生,为教育产业和全社会谋求更高的福利。(2)互联网教育平台可以利用好自己手中的大数据资源,为学习者提供课程的精准化推送,为企业提供人才匹配,为高校提供学校申请担保。这些并不是天方夜谭,在提供教育机会方面,印度男孩阿莫尔·巴韦通过在线学习麻省理工学院的《电路与电子学》课程,并且成绩排名在前3%,而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我国也有生物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在MOOC上自修计算机课程最终转专业顺利申请国外 Computer Science的先例。在企业推荐人才方面,全球在线招聘的领头羊LinkedIn于2015年4月收购在线教育网站Lynda.com。这意味着国外已经开始尝试将在线教育与企业人才输送相连接。现如今,我国的大部分教育互联网+还停留在中小学生教辅上,从短期利益来看,这部分业务变现快,模式明确。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种基于应试教育的产业模式可能并非发展之道。着眼于长期,促进建立良好的在线教育生态,将成为教育互联网+的重要发展方向。
[1]Justin Reich.MOOC Completion and Retention in theContext of Student Intent.Educese,2014(12)
[2]Laura Pappano.The Year of theMOOC.The New York Times,2012,(02).
[3]Meyer,R What it'slike to teach aMOOC(and what the heck's a MOOC?)2012.
[4]高地.MOOC热的冷思考——国际上对于MOOCs课程教学的六大问题的审思[J].远程教育,2014,(02).
[5]王海荣,张伟.国外大规模开放教育资源设计理念及启示——基于Coursera平台MOOC课程的体验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13,(03).
[6]申琳,田穗.从开放式教育到普惠式教育:“慕课”来了![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5,(03).
[7]焦健利.MOOC:大学的机遇与挑战 [J].中国教育网络,2013,(04).
刘思宇,女,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G640
A
1008-4428(2016)01-1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