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翻译中的地域文化缺省及宗教文化缺省

2016-12-29江新华辽东学院

大陆桥视野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真空交际

江新华/辽东学院



浅谈翻译中的地域文化缺省及宗教文化缺省

江新华/辽东学院

【摘 要】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而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因此类知识的缺失会造成语义真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的存在决定了其文章对原文读者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而对译文读者则可能只是无法理解与莫名其妙。本文从地域文化和宗教文化两方面探讨这一现象对翻译的连贯理解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文化缺省;地域文化;宗教文化

一、前言

“文化缺省”是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尽管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不常发生,但这一现象也成为了翻译中的难题。如果想要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那么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知识背景及语用前提,才能使双方在交流中省略一些不言而喻的信息。这种被交际双方作为共享的背景知识而加以省略的部分叫“情景缺省”(situational default)。“情景缺省”分为两部分。如果缺省的部分与语篇信息有关,则是“语境缺省”(contextual default)。如果缺省的部分与文化背景有关,则是“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

许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都使用本国语言,而其意向读者通常也是本国读者。所以双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经验大致相同。文化缺省就是通过作者的意向读者恢复其记忆图示中的相关文化信息,填充缺省空位。然而对于外国读者,这种文化缺省就不能被轻易的补偿了。因为他不能将语篇内的信息和语篇外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这时就产生了“语意真空”(vacuum of sense)现象。而译者的工作恰恰是去填补这种“文化缺省”造成的“语意真空”。

文化是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总称,它包括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及传统文化等等。本文将就地域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两点展开讨论。

二、地域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缺省

地域文化是在各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地域环境的发展中形成的。这就说明不同的民族采用不同的语言形态去表达相同的物体或现象。由于表达的形式不同,语意真空现象就随之产生了。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方位词的内涵不同所导致的语意真空现象。从古至今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南方意味着高贵,而北方则意味着低贱。所以在中国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而在英国则完全相反。他们将中国的“北屋”翻译为“a room with a southern exposure”。“东风”在中国是象征着春天和温暖的一个词汇。中国人认为“东风”吹过,万物复苏,一切都是那么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但是在英国,等同于“东风”的“east wind”则是从北欧大陆吹来的,意味着寒冷和煞风景的一个词汇。而“west wind”则是从大西洋吹拂过来的,带给英国人民春的希望,所以在英国有“西风报春”之说。引用英国一首广为流传的诗句“O,west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表达了对春的渴望之情。但是如果直译成中文则变成了“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那么其中的差异就需要译者来进行解释,否则大多数中国读者将会为之困扰,会因为不了解英国的地理位置而误解其中的含义。

自然环境在文化的形成、发展及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所以英国人对于海的依赖决定了他们使用了大量与海相关的词汇。在英国关于这种环境的习语格外突出。比如,随风转舵(smooth sailing,trim the sails),触礁(on the rocks),同舟共济(in the same boat),顺风而行(sail before the wind),放弃(give up the ship),不知所措(all at sea)等等。在形容一个庞大的数目时,他们会说“a sea of smile”(无数笑脸),“a sea of debt”(大量债务)。在当地有一个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等同于中国的“挥金如土”这个成语。这正显示了英国人以水为生,而中国人却依赖土地。

各个地域气候的不同也是地域文化缺省的一个因素。英国阴天多雨的气候特点为蘑菇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所以英国人喜欢将当地的繁荣兴旺形容为“like mushroom”,而中国人却将其形容为“雨后春笋”。春天英国盛产黑莓,于是就出现了“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而中国人却理解不了“多如黑莓”。相反的,翻译为“多如牛毛”。

三、宗教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缺省

宗教是人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一般通过人们的信仰和禁忌这两点反映出来。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不同,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了一些宗教词汇和谚语的缺省。许多西方人信仰的是基督教,所反映出的就是基督文化。而中国人信仰最多的为佛教和道教。其中佛教对中国人影响最深。在中国的传说中,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和统管一切的“老天爷”。但是西方人却很难理解这些概念。在他们的意识中“God”才是统管一切的主。中国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但是对于脑海中没有“和尚”这个概念而且也没听说过这个故事的西方人来说,这句话就太难理解也很难翻译了。

在英语中宗教文化的词汇也是普遍存在的。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圣经词语经常被西方人引用。John Kennedy 在他就职演讲中曾说:“let both sides unite to head in all corners of the command of Isaiah to ‘undo the heaven burden’”。Isaiah是《旧约全书》中一个有着预言能力的神话人物。他有着热情的性格,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能力。西方人对于他的名字内涵所带来的精神鼓舞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于不了解这个名字的中国人来说,其中的内涵则是费解。

还有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词汇和其他语言的词汇是相同的,但其中的内涵和宗教色彩确大相径庭。那是因为他们其中隐含的深意不同。这也是宗教文化缺省的一个现象。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龙是一个神灵,象征着神圣、吉祥、尊贵和民族精神。但是在英语中,dragon却更像一个幽灵,凶猛而残暴。因此仅仅将中国的“ 望子成龙”这个成语直译为“to hope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就会显得十分不合乎逻辑。如果硬要这么翻译,译文读者就会有负面的反映,无法与译者产生共鸣。如果想补偿这种由文化缺省造成的语意真空,就应该将成语翻译成“to hope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

四、结束语

在翻译过程中,除了上述提到的地域文化缺省和宗教文化缺省外,还存在历史文化缺省和传统文化缺省。由此得知翻译不仅仅是是一种语言活动,从根本上讲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了解译文读者所在国家的相关文化背景,如历史、传统、地域和宗教等等。如此才能弥补文化的真空,做好翻译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陆宇萍,沈少莹.翻译中文化差异现象的处理原则与技巧[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2).

[2]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结构[J].外国语,1997(6).

[3]徐丹.文化融洽中的语言翻译问题[J].中国翻译,1998(3).

作者简介:

江新华(1979-),女,辽东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旅游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真空交际
夹芯复合材料加筋板真空和水中自由振动分析
情景交际
真空助力器带制动主缸总成耐腐蚀性试验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抽真空反压技术在化学发泡模上的应用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量子真空标准研究进展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