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劳动力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与前景展望
2016-12-28史纪锁刘明
史纪锁 刘明
淮安市劳动力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与前景展望
史纪锁 刘明
自2015年底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文件,但多数集中在“三去一降一补”的具体任务落实上。供给学派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劳动力、土地与自然资源、资本、制度、创新五大要素,本文试图从劳动力要素入手,进行重点分析研究,以期推本溯源找到推动淮安劳动力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劳动力;淮安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劳动力要素相关论述
1.供给学说的发展
从19世纪初期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著名的“萨伊定律”,创造供给经济思想体系,到20世纪70年代初凯恩斯需求经济政策的失灵,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开展“新供给经济”方面的积极探索,供给学派观点经历了不断地完善与修正。在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2008)最先提出,“鼓励内供远胜鼓励内需”,2012年滕泰发表《新供给主义宣言》,2013年贾康等一批新供给学派的学者联合撰文指出,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学术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
2.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本质上讲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从供给侧看,支持经济长期增长的要素主要有五个:劳动力、土地及自然资源、资本、制度、创新。
3.劳动力要素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要素,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廉价劳动力供给充裕,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人口红利”为“中国制造”作出了重大贡献,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生育率长期处于低位,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绝对减少,意味着我国的“人口红利”优势正在削弱。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有效供给减少,都将导致我国“未富先老”,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潜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的关键环节是改善人口结构和提高劳动力质量,劳动人口的占比上升可以提高人均产出,劳动力的生产能力、劳动人口的教育及素质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生产效率的升级。
二、淮安劳动力供给现状
2006年,淮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约102.57万人,到2015年,该项数据为218.57万人,但自2011年以来,全市新增劳动力转移人数已趋于稳定,约在3万人左右。与此同时,通过不断深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经济以及不断实现科技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的数量稳步增加,劳动力对GDP增长贡献度逐年提高。2010年至2014年,从事第一产业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减少了3.4%,从业人员人均GDP增长177%。
1.劳动力转移趋于平衡,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图1淮安市2010年以来新增劳动力转移情况
图2 淮安市2011-2014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状况
图中数据可见,虽然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大幅增长,但自2011年以后,淮安市新增劳动力转移人数已基本趋于平稳,因此可以判断,“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人口红利”已经开始消失。
另一方面,淮安企业人才流失情况相对严重。企业单位引进的人才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生,而流失的却多是实践经验较丰富的挑大梁的骨干人才,尤其是机械、医药等支柱产业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单位人才外流较多,且中青年人才流失比例相对较多。根据淮安市统计局2013年淮安企业人才流失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在被调查的348户企业中,174户企业反映专业技术型人员流失,105户企业反映中高技术人员流失,43户企业反映经营管理人员流失,分别占总数的50%、30.17%和12.36%。调查发现,薪酬水平低、晋升机会少以及发展空间不大是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淮安目前人才总量偏少,尤其是一、二产业人才占比偏低,且存在人才流失现象。目前淮安机关事业单位人才流失较少,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的主要是企业。
2.劳动生产效率逐年提升,但贡献总量依然偏低
表1淮安市2010-2014年从业人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表2 江苏各省辖市从业人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淮安的从业人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虽然5年内增长了177%,但在全省范围内仅高于宿迁、连云港、盐城三市,仅占排名第一的无锡市的44.5%,全省平均水平的66.1%。
3.结构有所优化,但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依然偏高
根据国际上对“人口红利”的判断,如果一个区域劳动年龄人口超过了总人口的70%,则认定该区域存在“人口红利”。淮安市现有常住人口约487万人,其中从业人员数量约282万人,从业人员占常住人口比重为60%,“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但是,淮安全部282万劳动人口中,约有80.2万是乡村从业人员,占比达到了28.4%,虽然从业人员结构持续优化,但根据劳动力在不同生产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相关研究,劳动力要素的潜力仍然巨大。
图3 淮安市历年分产业从业人数(万人)
表3 2014年江苏各省辖市分产业从业人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淮安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仅高于宿迁、徐州、连云港三市,低于排名第一的苏州24.9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15个百分点。
4.淮安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表4 淮安市主要年份GDP与劳动力受教育情况
从表中数据来看,淮安各层次劳动力中增长最快的是大专以上劳动力,年均增长9.4%,高中、初中层次劳动力增长不快,小学层次劳动力数量持续下降,表明淮安劳动力素质在不断提高。然而,从比例上看,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劳动力依然占多数,占比达71.5%,大专以上劳动力人数虽不断增加,但占比依然偏低。
表5 淮安市GDP与人才总量情况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人才密度增幅低于人均GDP增幅,表明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高于其他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劳动力要素的潜力挖掘
劳动力要素的潜力挖掘主要从深化改革、政策扶持、提升服务、交流合作四个方面加以考虑,激发劳动力要素活力,实现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的转变。
1.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着力解决“4个100万”,全面放开市区、县城和建制镇落户条件,分类推进符合条件的人员在城镇落户。打造各具魅力的特色小镇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治安环境吸引外来人口来淮生产、生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统一户籍、普惠权利、区别对待、逐步推进”的思路,标本兼治、长短结合,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打下坚实基础。深入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改革,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外来人口管理办法,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实现流动人口居住证全覆盖。大力推进外来人口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方面与淮安市民具有同等的权利。
2.政策扶持,增添动力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从“一胎化”人口管制到逐步适当鼓励生育转变。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加大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力度。创新劳动培训制度。鼓励企业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对职工教育经费、技术培训费用和研究开发费用实行税收抵扣或减免。对高校教育培训劳务所得应缴税收实行适度减免。鼓励在淮高校针对工业“4+2”、服务业“4+3”、农业“4+1”的淮安现代产业体系,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小微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场所、融资、后勤保障支持,帮助解决创业初期的困难和问题。鼓励个人参加培训,对青年和农村劳动力个人参加培训的,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大力发展“4+3”特色服务业,李克强总理指出“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国家人社部数据反映,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率比二产要高20%,通过打响“游在淮安、购在淮安、食在淮安、学在淮安、医在淮安、居在淮安”的六在淮安品牌,加速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部门向服务业生产部门集聚。
3.提升服务,营造环境
加大力度筑巢引凤,推进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创园、软件园、综合保税区、大学科技园、农业科技园等6个国家级载体建设,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加快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五证合一”工商登记制度和“101%服务”,打造全国样板性营商成本洼地,吸引客商来淮投资兴业。探索知识、技术、专利、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有效办法。建立覆盖全面、运转高效、服务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有效保证符合条件的人才能够享受到生活补助、购房补贴、居留落户、医疗保健、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公共餐饮、园林旅游、城市交通等方面服务措施。加大宣传、考核、激励力度,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才重才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强化人才平台建设,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源平台,向市场统计发布各领域的人力资本存量数据、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各类毕业生数量规模等,降低双方匹配成本。
4.交流合作,资源共享
推进实施“宁淮人才同城计划”,推动区域人才服务一体化机制,建设“宁淮人才同城服务网”,共享两市人才资源库、职业信息库、档案库、人才政策法规和相关人事人才资讯等信息,探索互认互通人才“创新券”“购房券”等政策,打破两市人才创新创业障碍壁垒,实现两地政策资源共享。加强人才智库建设,依托驻淮高校组建淮安市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为园区、企业、高校院所等用人单位提供智力服务。建立淮安籍在外学子信息库,继续实施“蜜蜂引才”计划,通过政策倾斜和经济支持,鼓励更多淮安籍优秀毕业生回淮工作。推进高校院所来淮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促进与园区、企业对接。依托教育部淮安留学分中心、海外人才引进联络站、“引凤工程”等平台,深化与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合作,积极推进国际人才的交流合作。
四、结语
当前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着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局面,需要地方各级政府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为核心动力驱动经济发展。但一切的创新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创造。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继续释放人口红利,做大财富蛋糕,另一方面需要推动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为创新创造奠定坚实基础。
[1]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10-2015)[DB/OL].http://www.jssb.gov.cn/tjxxgk/tjsj/ tjnq/jstjnj2015/index_212.html.
[2]淮安市统计局.淮安统计年鉴(2010-2015).
[3]淮安市人民政府.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总体纲要:淮政发〔2016〕19号[Z].2016-03-25.
[4]淮安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DB/OL].http://www.docin. com/p-1063833894.html.
[5]孙亮,石建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3).
[6]刘晓翠.经济思路的重大转变:“三驾马车”淡出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EB/OL].(2015-11-12).http://money.163.com/15/1112/16/ B881MEVR00253B0H.html.
[7]葛寅.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本红利——简析上海市人口红利下降的影响[J].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03).
[8]贾康.论供给侧改革五题[N].文汇报,2015-12-18.
[9]贾康.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N].中国证券报,2013-12-16.
[10]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劳动力供给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路径转换[J].经济研究,2007(10).
[11]楚明钦.产业发展、要素投入与我国供给侧改革[J].求实,2016(06).
[12]夏敏,黄坤婷,梁艳丽,等.江苏省淮安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20).
(作者单位:淮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