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短波

2016-12-28

新农村(浙江)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蓝园艺

科技短波

粉垄技术改变传统耕作模式

最近,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发明的新型耕作技术——粉垄耕作技术引发了多方关注。

粉垄耕作技术是利用专用的粉垄深旋耕机,带动垂直螺旋钻头,对土地进行垂直旋削碎土的深耕深松,推动数千年来传统犁翻碎土的“浅层翻犁”,向借助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垂直深旋”新模式转变,促进了农耕技术创新的前行。

摘自《农民日报》

国内首台园艺多功能机面世

最近,我国首台园艺固肥施用、残秧处理多功能机正式亮相。该机由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生物质转化利用装备创新团队研发,实现了设施大棚固肥均匀撒施、果园固肥沟施覆土、园艺残秧切碎集运3种关键技术突破,有效提高了蔬菜大棚及果园有机肥、厩肥的施用效率和质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该机针对大棚固肥撒施要求,采用由液压马达驱动的后置式双圆盘抛撒方式,作业幅宽4~6米内肥料抛散均匀;针对果园固肥沟施要求,采用侧置式液压升降犁开沟、横向导流送肥并辅以圆盘覆土方式,实现肥料埋土深施;针对蔬菜残秧、枝条等园艺废弃物处置要求,采用组配式盘刀切碎、强制抛送方式,可在棚内或林间把残秧等切碎、集箱并快速转运。

摘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网

我国研发水稻“麦畦式”栽培技术

最近,中国农科院在浙江诸暨市“单季稻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区”,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水稻“麦畦式”湿种栽培技术,实现了“像种麦子一样种水稻”。

“麦畦式”湿种栽培技术是在保证水稻正常生育生理需水前提下,适度灌溉的节水技术。即在水稻全生育期,沟水不断,保持土体湿润,早晨稻株叶尖吐水正常;稻田尽可能不留水层,利用雨水,少用灌溉水。据统计,除内陆盐碱土及沿海盐渍土稻田外,我国约有3.5亿亩灌溉稻田可实施“麦畦式”湿种栽培技术,每年可节约灌溉水500亿吨,并实现生物修复土壤肥力等。

摘自《科技日报》

新型微生态制剂将促进抗生素替代

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的“新型微生态制剂的创制与应用”课题通过验收。课题成果为新型微生态制剂在促进抗生素替代、保障畜产品安全和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提供了解决方案、奠定了理论和应用基础。

课题针对畜禽养殖中存在的幼龄动物腹泻、饲料用抗生素带来的负面效应、饲料霉菌毒素污染等突出问题,开展了益生菌活菌制剂、益生元制剂、复合微生态制剂、霉菌毒素生物降解剂、鱼类益生菌及其专用藻类等细分产品的创制与应用研究工作。

摘自《农民日报》

我国科学家破解蔬菜驯化的秘密

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团队对白菜和甘蓝两类芸薹属作物的驯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驯化与古多倍化形成的亚基因组的关系。

白菜和甘蓝类蔬菜是我国最常见的蔬菜,最大的特点就是类型极其丰富多样。但是这两个物种为什么能被驯化出如此多样的类型一直是一个待解的难题。该研究团队完成了白菜和甘蓝类蔬菜作物代表材料的基因组重测序,构建了白菜和甘蓝类蔬菜的群体基因组变异图谱,为加快白菜类与甘蓝类蔬菜分子育种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自《人民日报》

(本栏编辑:叶潮)

猜你喜欢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蓝园艺
中国农业科学院微信版“养分专家”上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以科技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
变色的紫甘蓝
园艺系
园艺
中国农业科学院微信版“养分专家”上线
甘蓝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我和园艺村的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