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的养殖条件及出血病的防治
2016-12-28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东新路696号310004唐黎标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东新路696号(310004)唐黎标
黄颡鱼的养殖条件及出血病的防治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东新路696号(310004)唐黎标
黄颡鱼肉多刺少、肉质细嫩,肥而不腻,是一种优质的食用鱼类。但在黄颡鱼的养殖过程中容易感染出血病,从而影响养殖效果。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以防出血病的危害。
1.养殖条件
(1)养殖池塘黄颡鱼的养殖池塘面积要求不高,具体可根据养殖数量而定。池塘水深应保持1.5米以上,池底淤泥要定期清理,避免泥沙堆积过厚。池塘养殖要求具备基本灌溉条件,做到水量充足便利。鱼苗入池前每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池塘可用生石灰75~90千克泼洒消毒,以清除野生杂鱼和病原体,避免黄颡鱼在养殖过程中因内部因素引发出血病等。
(2)养殖环境黄颡鱼属耐低氧、抗病的常见鱼种,喜欢在清洁的水体中生活,所以养殖黄颡鱼的池塘水质透明度应保持在40厘米左右,鱼种放养密度高的池塘应该设置增氧机,防止因鱼群密度过大造成黄颡鱼缺氧浮头,池塘水质碱性不宜过强,应尽可能营造一个安全、适宜的养殖环境。
(3)疫病预防黄颡鱼的抗病能力较强,养殖过程中发生大病的几率很少,但是易受气温、水质和水体中的真菌、寄生虫影响,容易引起各种局部感染和疾患,应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巡塘观察,对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能及时发现、提前预防。
近年来,由于黄颡鱼养殖户盲目增加放养密度,病害问题逐渐增多,危害不断扩大,尤其是出血病的危害最为严重。
2.病因分析
(1)放养密度过大部分养殖户为了片面追求高效益,盲目加大放养密度,导致池塘内鱼口密集,食物残渣及粪便骤增,从而破坏了池塘水质环境,导致水体容易出现溶氧不足、氨氮值偏高等问题,使鱼体抵抗力下降,更易感染寄生虫、细菌性等疾病。
(2)池塘消毒问题部分养殖户由于池塘淤泥长期没有清理,引起病菌大量繁衍。在苗种期或成鱼期,养殖户一般都会习惯性地进行换水处理,换水则对黄颡鱼可能产生应激作用,如果对鱼塘水体消毒不彻底或不及时,则会导致鱼体感染疾病。
(3)自然因素影响气候因素对黄颡鱼养殖非常重要,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容易造成水质恶化,池塘水体中的含氧量降低,可能引起鱼群缺氧浮头。连续阴雨天气还可能引起饲料发霉变质,霉变饲料可对黄颡鱼生长产生严重影响,引起营养失衡,抗病力降低。另外,如果养殖后期投喂量过大,池塘中的粪污及有机质积聚增多,尤其高温季节,更易导致鱼体抵抗力下降,引发出血病等疾病。
3.防控方法
(1)发病症状黄颡鱼出血病主要由细菌感染所致,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眼部和皮肤损伤且呈现出充血的圆形孔洞;其后病鱼腹部膨胀增大,肛门红肿,呈现外翻和脱肛现象。咽部皮肤破损严重,头部有明显出血症状,两眼之间的头顶部皮肤呈现红色溃烂,溃烂部位可深及颅骨,胸鳍和基部充血放大,鱼鳍溃烂,腹部肿胀。病鱼常呈腹部朝上浮游水面并出现阵发性狂游现象,上蹿下跳,不久后即可能死亡。解剖病鱼可见腹腔内有大量淡红色或淡黄色水样腹水和黄色冻状物。
(2)对症治疗一旦发生该病,应及时将病鱼从养殖池中捞出,避免传染。一般苗种池塘可先用腈松混合硫酸锌进行泼洒消毒(水深1米池塘每亩泼洒腈松15~20毫升),第2天使用二氧化氯进行泼洒消毒(水深1米池塘每亩用二氧化氯150~200克),第3天开始应用复方新诺明和维生素C配合恩诺沙星拌料混合服用,用量为每千克饲料中拌入维生素C0.5克、复方新诺明和恩诺沙星1克,连用3~5天。
对患有出血病的病鱼进行治疗时,切忌采用硫酸铜治疗,硫酸铜虽从功效上讲对出血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池塘内的水体破坏则十分严重;采用兴绵宝治疗的安全度也不高,非常难以控制使用剂量。使用二氧化氯泼洒消毒时,应避免药液接触金属器皿,可以使用陶制容器或木质容器。进行治疗药物配置时,应在通风干燥的地方进行,遵循先放水再放药物的顺序,切记不可颠倒。
(3)消毒措施黄颡鱼鱼种投放前必须对塘内进行清除淤泥和严格消毒。养殖过程中要定期使用二氧化氯片剂或复合碘等药物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鱼种养殖后期应注意保持水位在1.5~2.0米左右,定期更换池水,保持池水清澈是养好黄颡鱼的基础条件,池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0厘米以上。
(4)混养搭配合理搭配池塘内部的鱼种结构是提高黄颡鱼养殖效益和抗病力的有效措施。黄颡鱼养殖池塘内除养殖黄颡鱼外,可以适当放养部分花白鲢以控制池水质量,提高养殖效益。
(5)科学喂养黄颡鱼对饲料的新鲜程度和质量要求较高,霉烂变质饲料对黄颡鱼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则可产生严重影响和危害,饲料投放要严格按定点、定时、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进行科学投喂,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应高于42%为最佳。
(本栏编辑:陶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