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钩钓法溪钓山细鳞
2016-12-28黑龙江苏群
文/黑龙江·苏群
毛钩钓法溪钓山细鳞
文/黑龙江·苏群
山细鳞——鲑形目、鲑科、细鳞鱼属,为掠食性鱼类,一年四季摄食活跃。幼鱼主食无脊椎水生动物,5~6年性成熟,成鱼主食水生、陆生昆虫,以小鱼小虾为补充。
山细鳞在我国东三省为优势群种,其中以黑龙江流域、嫩江上游、牡丹江、乌苏里江支流以及绥芬河流域分布最多,其次是吉林松花江支流、图们江以及辽宁境内的鸭绿江、浑河、太子河上游。河北境内主要分布在大滦河上游及支流,潮白河水系。陕西境内分布在秦岭山地区域。新疆则主要集群分布于额尔齐斯河。国外见于朝鲜半岛、蒙古国部分河流以及俄罗斯远东的广阔地区和西伯利亚。
作为一种冷水山麓溪流鱼种,山细鳞可谓隐身在大山之中的小股游击部队,它们个体分散,在人迹罕至的原始丛林中自由自在地生活着,想钓获它们,着实不是一竿一线就可为之的。对于大多数溪钓手来说,钓山细鳞更像是一场遭遇战。许多时候,即便你深入它的栖息腹地,哪怕它就藏匿在你脚下,你也很容易因无法发现它而错失良机。
钓山细鳞首先考虑它栖息地的海拔高度,在北纬43°~44°区间的密林中,溪钓手通常以森林覆被率来定位山细鳞。在800~1000米的溪流高程上,林木覆盖率越高,钓获山细鳞的几率就越大,反之则不予考虑。
起初,我跟随老钓手们进山钓山细鳞,最烦的就是走路,山地丛林一上一下荆棘无数,于是有时候便偷懒就近钓了,却少有鱼获。我曾经细致地对比过山上山下的地理环境及水文条件,它们看上去毫无二致,鱼获却天壤之别,显然这不是表面的问题。
直到十余年后我才弄明白,这里面有一个溪流的梯度变化值。
据资料显示,长白山系附属的森林群落当中的溪流梯度,一般以三个等级来划分,即原始丛林溪段(上游)、次生林溪段(中游)和末端的浅山区溪段。若以pH值和溶解氧来界定水质,毋庸置疑,溪流的源头应为1类水质,次生林溪段为2类水质。依次类推,浅山区溪流因有农田的径流流入,水体的pH值已高过8个,溶氧范围也是三个溪流段之中最窄的,因而是3类水质。
若以水温来衡量,溪流源头森林茂密,光照程度差,丛林内的保湿程度高,森林河谷的水温在7~8月份仍可维持溪流鱼最适宜的低温状态。以溪流源头10mg/L以上的溶氧范围和7℃~10℃的水温范围来对比次生林的6~8mg/L的溶氧范围和10℃~14℃的水温范围,冷水鱼在夏季里的趋氧性与趋(低)温性就可一目了然。用老钓手的话说:差一步都不行!
从生物链的角度上看,长白山系丛林中较常见的昆虫种类隶属于8目38科,其中毛翅目、蜉蝣目、翅目、双翅目为4大优势类群。昆虫集中在原始丛林内是由湿度决定的,它们在溪流中完成从幼虫、若虫到成虫的整个生活史的98%,其中绝大多数为撕食者。
由落叶和木质残余物组成的粗颗粒有机物是山地溪流源头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主要来源。地表径流为撕食者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蛋白质,余下的由山洪带入下游为收集者和滤食者所用。山细鳞是绝对的掠食者,它占据溪源是身处食物链顶端所至。
丛林溪流的宽度、深度以及流速,在每年的7~8月份达到最大值。在此期间,水生物的种类也达到高峰值。充沛的雨水加快了溪流内的物质循环,促进了水生物的繁衍,更激发了山细鳞的食欲。
TIPS小贴士
“撕食者”通常是指以颗粒直径为1毫米的有机物为主要食物的水生物。这是水生昆虫生态的分类方式,一般依据摄食对象的大小和摄食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四大类群,即“撕食者”“收集者”“滤食者”“刮食者”。通常一片落叶被撕食者吃得残缺不全,再由收集者解决余下的,再剩下的就是滤食者的了。
夏季是溪流鱼生长最快的季节,但捕食时间多集中在傍晚和清晨。这不是由鱼类的饱食程度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溪面上的光照情况和温度,错过了山细鳞最佳捕食时间的钓手,哪怕你在溪面上将毛钩运用得再起劲,鱼往往也不买账。
我曾经拜读过一些溪钓文章,无一例外都提到过稳水区钓位的问题。然而,2006年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只身前往大兴安岭深处,在一片湿地里用毛钩接连拽出好几尾超过500克的大山细鳞。这说明什么?显然,稳水区不出鱼不是钓点的错误而是时间的错误所致。稳水区的山细鳞个大体肥,但绝对不会轻易去碰落到水面上的昆虫,它们只认若虫。靠毛钩钓上来的多是些自以为是的小家伙。
急流区是溪钓手们公认的好钓区,因为三分之二的鱼获都是从湍急的水流下拖上来的。冷水鱼趋氧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山细鳞并不总是待在水流上,错过了它们摄食的高峰期你照样钓不到。在急流区底栖息的若虫是稳水区的1倍以上,齿角石蛾科、鳞石蛾科和黑科的家伙们就喜欢占据急流,它们依靠发达的吸附器官栖息在急流下的河床表面坐井观天,殊不知山细鳞近乎完美的流线形躯体就是为急流捕食而进化的。
山细鳞的视力较发达,在溪水透明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可视范围可达十数米。逆流而上的山细鳞就像水下的一艘小型潜艇,在利用声波和嗅觉寻找食物的同时,其视觉成像系统可连续不断地搜索两岸的景物,以便使其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但它的成像是模糊的,就像我们使用夜视仪看人体,色彩偏淡的是一个暖色调,色彩深厚的则是一个黑色的剪影。山细鳞可能无法确认它发现的是什么,但它会本能地迅速下沉,隐身在河底一动不动。就溪流两岸植被的色调而言,所有与植被基色形成反差的,如钓手服装的颜色、鱼竿晃动时的偏振光等都会影响鱼的行为方式。
嗅觉一直是溪流鱼擅长利用的工具,山细鳞更是如此。国外的相关资料证明,鲑鱼可准确嗅到500米开外溪流中的亚洲黑熊的气味。有些钓手站在溪流中,一边抛竿一边叨着香烟,这是
用毛钩钓山细鳞,7~8月份要好于5~6月,9月份是最佳使用期,进入10月毛钩就不可再用了,因为溪河上空昆虫已了无踪迹个非常不良的习惯。类似的还有唾液和臭胶鞋的味道,甚至还有刚买来的第一次下水的带有橡胶压膜过程中残留苯的气味的水裤。
有时候,一个疏忽大意的钓手会搞得整条山溪无鱼上钩却抱怨无鱼。
下面,笔者侧重谈一下使用毛钩的注意事项。
溪钓用的毛钩一般可分为浮性(钓急流和水面)、半浮性(多用于滩脖儿与深水交界的缓流上),在广阔的远东西海岸纵深地带的所有渔具店中,你找不到适合山细鳞鱼嘴的毛钩。毛钩的制造商们仍然沿袭着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制钩套路生产毛钩,因而,在北纬44°的丛林内广泛使用的毛钩都是溪钓手自制的。
制作毛钩是个精巧的技术活,需要钓手具备一定的毛钩使用经验后才能尝试着去自制。绑制毛钩的材料目前大多来自家鸭尾部极富油脂的绒毛,钓手先可随心所欲地去创造,但这是有前提的——即对于某种昆虫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否则,你的成品不像那么回事,山细鳞也不会买账。
溪钓DIY最多的标本就是大黄蜂,这个气势汹汹的家伙无疑是丛林昆虫界的霸王,越是正午时分它越是霸占着溪面之上的制空权。也正因为这样,倘若你在正午时使用黄蜂造型的毛钩,山细鳞鱼便会来者不拒。
相对其他昆虫范本,仿制大黄蜂要容易得多。但不管你如何给你的毛钩造型,切记选钩是第一位的——要选带长倒刺的三角钩,号数可依据施钓水域鱼的个体大小来选择。三角钩能够应对山细鳞狭长的吻部,而长倒刺则能防止鱼“洗鳃”时轻易脱掉毛钩。绑制毛钩时,我们先把一段黑色的丝线对折(注意:要用丝线和棉线吸水),将折处在钩柄靠近钩弯处缠绕一圈,涂上一些502胶水,将丝线固定;然后自钩柄处穿上一枚黑色的塑料小珠子,珠子压着丝线,将双股丝线反过来压着珠子,在其后部绕着钩柄缠绕一圈,将珠子固定住,然后点上胶水,再穿上一枚泡沫球起浮力作用。待胶水固定住泡沫粒后,在泡沫球上轻涂一遍胶水作防水,再用丝线在泡沫球上一圈一圈地缠绕出标本的身子、细腰处和尾部来,最后用明黄色的丝线修饰出逼真的效果。
顺便说一句,有的溪钓手仿制黄蜂时会缠上两只翅膀,笔者认为多此一举。不信你可以试一下,钓不上两尾鱼,那对翅膀就会被咬乱了。
毛钩的仿真效果好与不好,不在于标本制作的逼真程度,而在于钓手的操控技术。
钓山细鳞最好选用矶竿或路亚竿,竿长应参照溪流的宽度,若溪河两岸全是树,头顶是浓密的树冠,使用长竿操作必定很是不便。
钓山细鳞时,钓者要穿水裤顺着溪流下行,顺水总比逆水弄出的动静要小许多,而且多数时候我们抛出毛钩都是顺流放线,这样,人与目标鱼的距离会远一些,毛钩挂底后也利于脱挂。
上鱼后,钓手们要第一时间在原地控鱼并收回余线,待鱼收至钓手侧面时再起鱼。
用毛钩钓山细鳞,7~8月份要好于5~6月,9月份是最佳使用期,进入10月毛钩就不可再用了,因为溪河上空昆虫已了无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