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云南农业大学的分析
2016-12-28杨洁徐涛
杨洁,徐涛
(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高等农业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云南农业大学的分析
杨洁,徐涛
(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财经类、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但当前农业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详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等农业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高等农业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课程主要阐述西方国家经济活动规律和特点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对当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经济现象展开分析,为以后学习其他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和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该课程在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教学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当前国内高校(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于云南农业大学的教学实践,分析了高等农业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当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未体现出各专业应有的差异性
目前,云南农业大学的经济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行政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专业在不同层次上都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课程,其中经济学专业的《西方经济学》在两学期开设,大二上学期开设《微观经济学》56学时,大二下学期开设《宏观经济学》56学时;其余非经济学专业均是在同一学期开设,《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一起讲授64学时。在教学的安排上,由于教学任务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目标与要求,导致西方经济学的课程设置出现不科学的现象。除经济学专业的学时数较多之外,其他专业课程设置均无大的差别,以至于教师对不同专业授课时,也没有按照各专业的特点和学科方向相应地调整重点内容,使不同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出现雷同现象。相同的学时数、相同的教材、相同的学习重点、相同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不同要求,却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学内容结构不尽合理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和现实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之外,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就存在滞后于环境变化和理论发展、学科内容更新缓慢、片面求全求深等问题,削弱了教学效果。首先,教学内容偏重旧理论忽视新进展。在教学中,往往是古典和近代的成熟理论讲得多,当代的理论新进展讲得少,学科内容更新较慢。究其原因,除了教师专业技能限制以及科研压力等原因之外,还跟教材更新速度缓慢相关,当前多数国内教材对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追踪及理论分析明显滞后,教师进行理论更新困难重重。其次,教学内容片面求全求深忽视实际需要。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求全求深,不顾学生的现有基础和专业需要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的状况,使学生普遍感到西方经济学内容庞杂、理论深奥、学习困难,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教学方法满堂灌
长期以来,高等农业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习惯于采用讲授法,力图在一定的时间内有计划地将更多的知识和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大部分停留在理论的讲解上,而忽视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探索。由于《西方经济学》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不像专业实务课那样具有技术性、技能性和趣味性,采用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只能孤立、僵硬地掌握经济学知识。多数学生过分依赖指定教材和课件,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过就忘。另外,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背景下,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课件演示,尤其是一些重要原理的逻辑分析和推导过程,如果教师不亲自示范,就很容易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经济理论的形成思路。学生知识体系不健全,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4、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衡量。因此,考核方式和考评指标设置有较高的科学性要求。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采用期末考卷作为主要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本部分占总评成绩的70%),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仅占较小比重(本部分占总评成绩的30%),学生往往仅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或为了获得奖学金而进行功利式的学习;教师考前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进而降低考试难度的现象比较普遍;虽然是统一命题,但阅卷和总评工作由任课教师各自完成,不同教师评分的宽严度有所不同,总评成绩在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方面存在较大误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良好学风和教风的形成。
二、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
1、根据专业特点合理设置课程侧重点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通过详细编写教学大纲的方式,明确不同专业的教学任务与教学要求,界定各专业教学内容的基本点与侧重点,选择不同的基本教材和参考文献,开设“重点不一”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并采用不同的标准和侧重点进行各专业的考核。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经济学专业可以侧重理论模型的推导,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经济学理论知识体系;农林经济管理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可以侧重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要素理论等内容,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行政管理专业可以侧重宏观政策的实际应用及效果分析,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专业可以侧重不对策信息理论和对策论等内容。这样,使《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具有差异性,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为了保证此项工作顺利进行,学院和教研室在编写教学大纲和征订教不同教材时要召集相关教师进行讨论,组织协调。
2、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核心,也是开展经济学教学的首要条件,完善教学内容,就是要协调好传统基础理论与前沿新理论的结构问题,要紧随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适时做出调整,及时更新与补充教学内容。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应力求了解经济学的前沿动态及最新成果,在课堂上适当、有重点地加以介绍。如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中涉及的经济学问题,有限理性、不对称信息、不完全契约、内部人控制、结构性商谈等,以激发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同时,还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关注本学科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此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现有基础和接受能力,适当调整课程难度,避免因教学内容过难而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
3、改进教学方法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撰写经济学小论文等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1)案例教学法。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可以采用案例穿插、案例讨论、专题辩论等形式,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判断能力和组织案例讨论的能力。在案例的选择上既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当前经济热点,如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房价控制政策等,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情况,尽可能设计出合理、恰当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此外还要做好案例分析、讨论、总结等在课堂上的时间配比,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又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知识水平的提升。
(2)多媒体教学法。教师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电子讲稿、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穿插图片、视频、表格、数据及动画,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将理论知识直观化。同时为了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可将互联网引入到教学上,与学生一同进入相关网站寻找最新的数据,有效地展示经济发展的动态。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经济学教学需要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寻求一种有效平衡,知识点的陈述和讲解可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而经济理论的逻辑分析和推导过程还是应该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由教师在黑板上逐步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3)撰写经济学小论文。课程结束之后,或者是理论相关的章节结束以后,选取当前的经济热点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自拟题目撰写课程小论文。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教师在审阅以后对论文进行点评,指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改进的方向。长期坚持运用这种方法,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得到明显提高。
4、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改革教学考核方式,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考评指标,考核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所有环节;调整总评成绩的构成比例,适当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中所占的比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采用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的方式,保持考核的公正性,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注:通讯作者,徐涛)
[1]郭艳:《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2]王素君:《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9).
[3]宋宝莉: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1(6).
[4]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3)
[5]于璐、秦少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基于四川大学“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改革的总结[J].科教导刊,2015(3).
(责任编辑: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