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补齐职业教育短板亟需深化改革
——以湖北省为例

2016-12-28郑兰先

当代经济 2016年19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发展

郑兰先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论补齐职业教育短板亟需深化改革
——以湖北省为例

郑兰先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人力资源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在新常态下实现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目标,亟需用改革的办法补齐职业教育发展的短板。本文深入分析了湖北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提出了深化改革,补齐短板,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的对策。

职业教育;教育与经济;改革与发展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改善民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动力正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使生产和服务的本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办好现代职业教育。推动湖北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为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已刻不容缓。

一、补齐职业教育短板是发展新常态的必然抉择

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职场,给予学习者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工业化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综合实力和人力资源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1、没有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就不可能有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和高水平

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优秀人才产品,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同属于国民教育体系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其在人才产品的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既不可偏废,也不可相互代替。普通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术性人才,职业教育则主要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社会发展进步,没有站在科学技术前沿、引领科技进步的学术型人才不行。同样,没有连通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也不行。支撑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就人才的类型而言,不仅需要院士、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专家;不仅需要博士后,更需要八级工。先进、前沿科学理论需要有“桥梁式专门人才”将其与科学实践连通起来,应用于社会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否则,就丧失了科学理论的价值。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就没有高质量和高水平的经济发展。

2、职业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德国工业之所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秘诀就在于德国政府始终把办好职业教育作为立国战略,建立了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办出了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强化近半数受教育者接受职业教育,从而成就了德国精湛的工业设计和一流的工业产品。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对于办好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把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降低失业率、提高经济质量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应对产业变革挑战、重塑国家竞争力的济世良策。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技术和职业技能发展规划》研究报告指出,技术和职业教育已成为社会应对挑战的重要工具,包括增强经济和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公民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以及减轻社会贫困问题等。欧盟在2011年3月“未来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走向”的国际会议上指出,“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欧盟2020年目标都能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得到实现,但是,其中没有任何一个目标在没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10月启动一项名为“为了美国未来的技能”的政策行动,强调对职业教育进行投资是对未来长期经济发展进行投资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增强美国经济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总之,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多元挑战,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转型,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趋势。

3、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是新常态下增强湖北综合实力、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

当今国际经济社会正处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新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全球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交织在一起,使全球经济发展既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我国经济发展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已转入速度换挡、动力转换、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作出了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支撑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将湖北这个中部欠发达省份的战略地位再次推到了历史前沿,为湖北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实现“弯道超越”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正确应对新常态带来的各种挑战,有效化解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有力地打造经济发展中高速、产业发展中高端的双引擎,咬住“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不放松,肩负起中央赋予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战略任务。而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的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在于教育为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提供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支撑。虽然,湖北普通教育在全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职业教育在全国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因此,深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服务最贴近、贡献最直接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全面提升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增强湖北综合竞争力,培育发展新动力已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二、湖北职业教育短板短在何处

1、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与相关省市相比差距较大

为什么作为教育资源丰富的教育大省,职业教育的发展落后于其他省份呢?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湖北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与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其他省份差距较大。根据教育的发展规律,职业教育成本要比普通教育的成本高,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相应也应比普通教育的投入大。但客观上,湖北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远比普通教育的投入小。根据教育厅的统计资料,湖北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比普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明显偏低,其中高职教育生均经费投入不足普通本科生均经费投入的一半。与全国相比,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不仅远低于中部地区的江西、湖南和河南,而且仅为西部省份陕西的46%、云南的69%,只及沿海发达地区深圳市的1/4。尽管2013年省教育厅、财政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公办高职院校财政拨款水平的通知》,将职业教育财政拨款生均经费标准提高到5000元,与其他省份的生均经费相比,这一标准仍处于低水平。经费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职业教育发展统筹联动机制与其他省份差距较大。目前,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山东、浙江、江苏等省普遍建立了教育、人社、发改、财政、国资等政府部门联动会议制度,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问题及时共同研究,形成了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机制。特别是在推进校企之间实质性合作,促进职业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上,形成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行之有效的硬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职业教育对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如山东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职业教育的配套文件,制定了相关配套改革政策,形成了部门联动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山东职业教育的发展。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天津、上海等省市为有效推进校企合作,在做好政策顶层系统设计的基础上,还将校企合作实施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有力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而湖北虽然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教育、科技创新、经济协调发展以及校企合作提出了要求,但是由于缺乏改革的系统设计,没有形成职业教育与科技规划、产业规划、校企合作和部门协同联动机制,长期处于教育、人社等职业教育部门唱“独角戏”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职业教育发展。

(3)拓宽职业院校学生升学通道的力度与其他省份差距较大。虽然湖北这几年在探索技能高考上走在全国前列,中职毕业生通过技能高考、高职统考、单独招生等多种形式升入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毕业生可以通过普通专升本形式升入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习,但能够升学的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还比较低,与外省相比差距较大。教育部职成司发布的《2013中职学生就业状况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4.57%,上海市中职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占毕业生总数的40.68%,而湖北中职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的比例为7.85%,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不到上海的1/5。而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升入本科高校就读的机会则更小,根据对11所高职院校2011—2013年三年毕业生专升本情况调查,其比例分别为0.37,%、0.31%、0.48%。

2、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不够,适应性不强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的教育类型,强化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湖北职业教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状况仍比较突出。

(1)专业设置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突出表现在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按照区域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作充分调研进行合理设置和动态调整,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而是受利益驱动,盲目跟风,办一些所谓热门专业或是投入少、成本低的通用专业。形成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对接、人才层次培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结构不对接、规模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结构不对接的“脱节式”发展,与湖北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不相适应。

(2)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要求。根据调研,虽然湖北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但总体上良莠不齐。除部分骨干示范学校外,多数院校办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要求的问题相当突出。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技术技能不强,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社会总体满意度不高。究其原因,一是一些职业院校的职业特征不突出,其教学方式与普通院校没有本质区别,未能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课程设计不科学,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尚未形成,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岗位要求没有做到有机衔接,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教育意识薄弱。二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不多,在职业院校建立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的知名企业很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校企一体化育人氛围还没有形成。三是生源质量不断降低。由于目前在招生制度安排上,不是根据学生的意愿与兴趣选择教育类型,而是在统一考试下,按批次确定录取分数线,职业院校作为兜底的批次招收学生,受适龄人口减少和其他批次招生规模扩大的影响,职业教育生源大幅下降使其招生批次分数线持续降低,不仅导致职业院校生源质量下降,而且强化了职业教育是“差生的教育”这一陈腐观念,致使这部分被迫接受职业教育的“差生”蒙受心理阴影,直接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当前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新常态下,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的状况,不仅加剧了企业求贤若渴的“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而且使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因缺乏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而成为空中楼阁。

3、管理体制不顺与歧视性就业政策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桎梏

(1)行政管理体制不顺制约着职业教育健康发展。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分属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两个部门管理。教育部门主管学历性职业教育,人社部门主管技工(师)学校(院)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由于各自为政,沟通不畅,缺乏统筹规划,在职业教育推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中形成障碍。表现为一是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互割裂;二是由于人社部门不具备学历教育的职能,其主管的技师院校,虽然生源为高中毕业生,学制为四年制,但其毕业生不能取得相应的学历文凭,只能颁发技工学校(中职毕业生)的证书,成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梗阻。

(2)就业政策不合理助长了“崇尚学历,轻视技能”的偏见。一是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就业歧视。从表面看,现在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大型国有企业,选人用人都讲公正公平,实际上不是根据岗位需要选技能与能力,而是不切实际地选学历和身份,如限制为“985”和“211”学校毕业生,公务员招考只有本科以上毕业生才有资格,将职业院校毕业生挡在准入门槛外,使之缺乏公平竞争的机会。二是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国家明确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消费者利益的职业的劳动者,必须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才能上岗,这一政策规定并没有得到真正贯彻落实。三是职业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也因落户学历限制,面临比普通院校更多的困难。就业政策的歧视性,客观上成了“崇尚学历,轻视技能”社会偏见的推手,强化了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低下的自卑感,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深化改革,补齐短板,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支撑力的对策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破除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梗阻,加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补齐职业教育短板,强化职业教育对新常态的适应性和支撑力,对于实现湖北的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不容忽视。

1、深刻领会中央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意图,统筹做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战略意图就是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统筹发挥好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彻底改变目前职业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的状况,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深化产教融合,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提供强大支撑。深化湖北职业教育改革,必须针对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统筹做好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全面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要强化职业教育改革力度,科学分解改革任务,明确改革措施,保障改革任务落实。要通过深化改革,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优化职业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产教融合对接,促进湖北现代职业教育健康迅速发展,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匹配度和贡献率,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推动湖北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2、深化职业教育多元化投入机制改革,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要改变湖北职业教育投入水平低的落后状况,必须深化职业教育多元投入机制改革,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投入水平,满足职业教育遵循规律办学的需要。一是进一步提高政府对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加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二是建立职业教育投入正常增长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增长情况,确保职业教育经费的同步增长,严格执行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三是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对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的在税收政策上给予鼓励,拓宽办学投资渠道。四是探索多元办学体制,鼓励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变政府单一投资为多元投资兴办职业教育,解决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

3、深化政策机制改革,提高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

改变湖北职业教育的落后状况,必须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政策机制改革,通过政策导向打破社会“崇拜学历,轻视技能”的社会偏见,逐步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文凭唯能力”的社会氛围,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一是加大职业教育招生政策改革力度,破除职业教育是“差生”教育的误区,保证职业教育的良好生源。一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坚决落实普职招生保持合理比例的要求,根据学生意愿选择升学渠道,保证中职教育的生源与质量,坚决遏制普通高中扩大招生计划现象。另一方面,深化高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普通高考与职教高考分开,在进一步完善技能高考办法的同时,积极探索职教高考的机制与办法,优化职教高考制度,明确宣告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不是教育层次,更不是“差生”的教育,向社会昭示,接受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没有高低之分,只是选择成才的道路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二是打通职教生的学习成长通道,打破职校生深造天花板,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教体系,扩大中高职一体化培养试点范围与规模,实施“中职—应用本科”贯通培养试点,提高“高职—应用本科”升学比例,贯通“高职—应用本科”培养模式,真正形成从中职到专业硕士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衔接贯通渠道。进一步满足产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解决好职业教育学生发展的通道问题。三是健全就业和用人的保障政策,坚决制止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现象,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行业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坚持持证上岗。坚决消除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用人单位只能根据岗位的适应性要求按能力和技能进行招录,不得人为设置障碍和不合理的门槛,创造平等竞争就业环境,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应率先垂范,不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同时结合收入分配制度深化改革,合理提高技术技能人才收入水平,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

4、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整体构建德育、文化基础教育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推进从以学科知识为本位到以能力为本位的转变,从专门知识和特定技能获得向职业能力的提升、个人创造潜力的发掘和培养转变。强化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一是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化相衔接,合理确定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切实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五个对接,增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匹配度与贡献率。建立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二是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法规,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强化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加大实训在教学中的地位,强化教学与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方式。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业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形成“校中厂”、“厂中校”,促进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使职业教育成为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的助推器。三是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使其成为促进校企合作的真正纽带。将学校教育直接延伸到企业,推进高职院校教学综合改革,营造全新的职业教育生态,促进“学”与“教”的形态结构和内涵提升。四是改革专业兼任教师聘任办法,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过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五是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开展创新教育,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不仅要求学生要适应岗位的需求,而且要培养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不仅让学生适应今天的岗位、工种或职业所包含的技术水平,而且要让学生适应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用明天的技术来武装今天的劳动者。要突破认为创新教育是985、211学校或普通本科院校的任务,认为高职学生基础差、不适合搞创新的认识误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现代职业教育办学合力

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各部门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职责,有效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合力,为职业教育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对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一是理顺教育、人力资源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进一步明确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各个层次职业院校的学历教育和人才培养,人力资源部门主管职业培训和职业标准开发提升、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着力解决职能交叉和职责不清的问题。二是建立健全全省职业教育工作联动会议制度。强化定期议事机制,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政策问题、形成合力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良性格局。

[1]李文鹏等:湖北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Z].湖北省人民政府智力成果采购项目,2014.

[2]俞仲文:从再现到创新——高职院校推行创新教育之我见[N].光明日报,2015-04-07.

[3]王正荣:中国教育急需改革[N].光明日报,2014-04-08.

[4]李敏骞:让职业教育“落地生根”[N].光明日报,2015-05-05.

[5]苏志刚、田秀萍等:职业教育改革,怎样落实[N].光明日报,2015-06-30.

(责任编辑:熊亚)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职业发展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写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爱的职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