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竹低产林改造试验成本初报

2016-12-28杨富贵

绿色科技 2016年19期
关键词:低产均匀度胸径

杨富贵

(福建省建宁县林业局伊家林业站,福建 建宁 354500)

毛竹低产林改造试验成本初报

杨富贵

(福建省建宁县林业局伊家林业站,福建 建宁 354500)

通过对毛竹低产林的改造试验,综合评价了改造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改造阶段亩投入成本61.54元,阶段实施亩笋、竹产品直接经济收入459.29元,投入产出比近1∶8,对毛竹低产林进行改造的试验如果做到坚持科学留养,增加立竹粗度和密度,合理采伐,就能达到调整结构的目的,并且通过改良经营管理方法,能进一步获得高产稳产。

毛竹;低产林;改造

1 引言

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大力开展竹业生产。为帮助广大林农科学育竹,实现兴竹富民之路的目标,筛选了毛竹资源较多、自然条件适宜的东风村进行将毛竹低产林改造为“笋、竹两用林”的丰产林试验,经历2011~2014年的4年试验,效果明显。

2 试验地情况概述

试验地选择在建宁县伊家乡东风村,自然条件一般的毛竹低产林地,面积约80亩,海拔高度在500~950 m之间,整个地势高度由四周向中心降低,为一山间河谷盆地地形,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并具有大陆性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6~19.5 ℃,年降水量1500~1900 mm,无霜期230~250 d,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冬夏干湿差异悬殊,地形复杂,地区小气候差异显著,光照时间充足,很适合毛竹的生长繁育。地质结构多样,从寒武纪至第四纪地层,岩石主要组成部分为石英砾岩、变质岩和花岗岩。土壤分为黄红壤与红壤两种,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松软,这些特点给培育毛竹丰产林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试验地内的主要植被包括青冈栎、杉木、马尾松、红豆杉、枫香等。林相是竹木混合林,覆盖度在30%~80%之间。

进行改造试验之前,经营模式粗放,每2年才劈1次草。存在严重的短期行为,大年大肆挖春笋,不重视留笋养竹;到了小年春笋几乎都被挖光,还是没有留笋养竹;冬季挖冬笋后不复土;一年到头伐竹,力度大,而且大多都是伐大竹。由于大多数竹农只取不予或者给予也是很少,以致于竹林质量普遍下降,立竹量低,竹子矮,胸径小,结构严重不均,笋竹产量一直处于低产状态。

3 产量预期目标及培育期望

在2011~2014年这一阶段,经历一个调整期后,使用毛竹笋、竹两用林丰产技术培育方法改善现有毛竹低产林,选择定向培育与集约化经营管理同时并举的方式,使竹林实现“密、大、高、齐、低、匀”丰产林模式。即:立竹的平均胸径从8.9 cm提升到11 cm,且覆盖率要达到全林的80%左右;立竹度从现有的121株/亩,增加到210株/亩(伐后应保持立竹密度);合理调整均匀度不小于5,叶面积指数不低于7;整齐度在指数7之上;立竹年龄结构Ⅰ、Ⅱ、Ⅲ 、Ⅳ度竹的株数实现合理结构;立竹重量从改造之前的平均2173 kg/亩,提升到4629 kg/亩,产商品竹30根;试验末期,2014年亩产鲜笋从改造之前的91.25 kg,提高至400 kg,实现高产稳产林目标。

4 试验地期间需要实行的重点技术手段

3.1 合理采伐,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伐竹之前,遵循优先砍除病虫竹与"砍小留大、砍弱留强、砍老留青、砍密留稀"相结合的择伐原则,对山场采取全林号竹采伐并评估伐竹量以保证伐竹工作的顺利进行。伐竹时期最好选择在冬季,把伐竹与劈裂竹兜相结合。

按照立竹胸径范围在10~11 cm区间数量占全林总株数的80%左右的理想整齐度,同时满足笋、竹两用林立竹粗度既不太粗,又不过细的要求,从2011年冬天开始每年砍伐质量较差的立竹,以保证每根立竹占地上、地下空间大概相同的均衡分布,从而使立竹均匀度、整齐度、胸径都得到同步提高。

4.2 去除目标外树种以规范林相

考虑到保持生态环境平衡的必要性,需要保留适量品种良好的伴生木,在2011年冬季全林伐除大冠幅的空心木和霸王木,调整林相。为确保毛竹不被风倒雪压以及尽可能减少病虫害,保留适量椤木石楠、杨梅和豆科树种,但是混交木覆盖度不超过20%,为毛竹的生长繁育提供优良的自然环境。

4.3 改变经营模式,加强管理

实现毛竹林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之一是集约经营。从2011年起,实施每年进行全锄或劈草抚育1次代替每2年劈1次草的措施。在2011年8月的时候,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全锄抚育,松土深度不少于5 cm,利用全锄砍除断梢、畸形竹,去除灌木树兜,清理林相。在2012年10月份时,对全林进行浅翻垦复,疏松板结土壤,松土深在15~20 cm之间为宜。2013年和2014年8月,各进行一次全林劈草抚育活动。经过每年8月在杂草生长旺盛期全锄劈草抚育,劈下的杂草腐烂为林地增加了有机肥,且优化了林地生态环境,从而对毛竹生长繁育具有很大帮助。

4.4 挖笋和留养数量保持均衡

考虑到竹林布局严重失衡,立竹胸径小,立竹量低,大小年明确的情况,为改变大小年,调节年龄结构,从2011年春开始,分别将2011年、2013年两个大年和2012年、2014年两个小年成熟期出土的壮笋留养成竹,并适时挖病退笋及疏笋,坚持大年、小年亩平均分别留养40~60株,同时也要关注林缘地和空地的留养情况,调整分布,提高平均胸径、均匀度、叶面积指数、立竹密度,促进竹株自身营养功能的提高。

4.5 施肥方式合理选择

确保竹鞭复壮,笋、竹高产的关键方法之一是施肥。在2012年的早秋时节,实行了一次竹兜施肥,利用打通节间隔的方式施入肥料,再用泥土将竹兜闭封。此举不但可以使竹鞭复壮,而且也能加速蒲头腐烂。

4.6 奖罚兑现分明,强化约束力度

村委会同村民签署科学育竹合约,以确保丰产片按设计的施工方案组织实施,双方都必须严格按合约规定的施工内容、期限、施工进度、质量等逐项(包括新竹留养、全锄、劈草、挖冬、春笋质量等内容)进行检验查收。采取“1年1评”制,对合格者给予相应奖励或承包期林地使用费减半优惠政策,对成绩卓越的农户将被授予"科学育竹示范户"光荣称号。按"科学育竹村规民约"规定,凡违反规定挖笋者处罚50~100元,同时撤销科学育竹补助款。实施奖罚兑现措施后,情况大有好转,大年乱挖冬笋、追鞭挖冬、春笋和四季伐竹行为大大减少。现在科学育竹规定全面贯彻,竹农依赖科技兴竹致富。

5 阶段成果分析

2011~2014年这一阶段,经历了4年的结构调整与集约经营后,改造地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实施前2011年与阶段实施竹林结构产量变化情况对比

5.1 竹林结构

5.1.1 立竹度和年龄结构趋向合理

通过科学留养,竹林亩立竹度由实施前2011年的121株,达到2014年的216株,其中Ⅰ~Ⅲ度竹的比例从实施前的56.1%上升到77.8%,Ⅳ度以上老竹比重明显比实施前的比例43.9%下降到22.2%,年龄结构逐渐趋向合理。

5.1.2 立竹平均胸径增大

通过合理择伐、调整结构,立竹平均胸径由实施前2011年的8.9 cm,2014年达到9.96 cm,净增1.06 cm。

5.1.3 叶面积的均匀度及指数稳步增长

经过各项综合经营措施,叶面积指数从改造前2011年不超过3.6,增长到2014年的9.3,远远超出大于7的合理要求;均匀度6.3,超过大于5的合理结构。

5.2 笋、竹产量

5.2.1 单位面积立竹重和商品竹产量增加

通过集约化经营措施,亩竹重由2011年实施前的2173 kg,增加到2014年的4941 kg,亩净增2768 kg,是实施前的2.3倍;商品竹实施前亩平均2根左右,2014年亩平均伐竹量16.4根,是实施前的8.2倍。

5.2.2 笋产量大幅度增长

实施一系列配套方式后,笋产量迅速提升,从改造前的2011年亩平均产量91.25 kg提升到2014年的288.8 kg,比实施前亩增产197.5 kg,增产3.16倍。

5.3 利润情况概述

表2、表3、表4为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表4中数据得出,阶段实施亩竹产品、笋直接经济收入为459.29元,亩投入资金为61.54元,投入产出比约为1∶8,效益突出。2014年比2011年平均增值

表2 竹产品、亩笋经济收入对比

表3 阶段实行的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表4 亩成本投入与产出详情

3.8倍,增加收入236.84元/亩。

6 结论

(1)阶段实施效果显著,其中亩产重达到4941 kg,产鲜笋288.8 kg/亩,立竹平均胸径9.96 cm,立竹度216株/亩,各项指标均符合福建省地方丰产林技术标准。进行再次调整后,合理改变年龄结构,均匀度、叶面积指数均同步得到提高,Ⅰ~Ⅱ度竹覆盖率为77.8%,Ⅳ度以上竹降低至22.2%。

(2)阶段实施取得重大成就。对毛竹低产林进行改造的测验结果表明,如果做到坚持科学留养,增加立竹粗度和密度,合理采伐,就能达到调整结构的目的,并且通过改良经营管理方法,进一步获得高产稳产。浅翻、劈草、调整结构等经营方式,是一种低花费高效益的改造方法。阶段实施末期亩产值为297.84元,是改造前不良经营方式的数倍。低产林改造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效益高、见效快",具有潜力的项目,在发展竹区经济,使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3)定向培育笋、竹两用林属于新兴的经营模式。笋竹两用林的培育技术虽不能直接进行组合,但又处于两者之间。对其进行培育要求在同一林分,同时生产定量的竹和笋。这一培育要求,对如何确定生产竹和笋的数量比才能获得最高产,还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

[1]陈存及.毛竹经营中几个问题的商槯[J].福建竹叶,1987,12(1):1~3.

[2]周芳纯.竹林培育和利用[M].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1988.

[3]王永安.我国毛竹发展战略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1992(4):59~62.

[4]陈存及,董建文.福建毛竹低产林成因、类型、及改造[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4,14(4):366~370.

[5]张美玲.毛竹林低产主要原因及改造[J]:竹子研究汇刊,1994,13(1):57~61.

[6]陈兴福.毛竹培育与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144~146.

[7]林惠荣.毛竹低产林改造的效益分析及对策[J].林业经济问题,1997,(3):34~36.

[8]罗学球.毛竹低产林分改造与经营问题探讨[J].湖南林业科技,1998,25(3).

2016-09-28 作者简介:杨富贵(1977—),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工作。

TS721+2

A

1674-9944(2016)19-0088-03

猜你喜欢

低产均匀度胸径
马尾松公益林胸径分布规律及冠幅影响因子分析
低产枣园如何改造
甘肃祁连山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祁连圆柏前后期胸径关系的探究
林下种植低产林改造的技术措施
关于鸡东县国有林场低产林改造的要点
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要点
茉莉老树低产改良技术研究
喷头高度对防火林带喷淋效果的影响研究
PTT纤维纱线生产及在毛精纺面料中的应用
用地径胸径回归分析法推算采伐木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