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班主任应有的意识
2016-12-27邹永继
邹永继
一、班级文化意识
班级文化是班级发展的软实力,是班级持续发展的内在核心动力,是班级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实行德育教化的重要途径。因此班级管理需要有一个文化主题来统摄整个班级,这也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班级管理的理念。而班级文化或班级管理的理念,可以通过班会等途径对班级学生进行宣传和解释,让所有同学清楚我班的发展和班级所要追求的方向。
二、尊重、理解学生的意识
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平等对待。学生依然是个孩子,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问题是有自己表现的根源,有些出自于父母,有的出自于同学,有的出自于社会,有的出自于自己心理的创伤等等,不管是哪种违纪行为,都可以从家庭或社会去查找原因。而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个体,因此学生将存在诸多差异,所以管理及引导学生的原则需要坚持,只有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我们才会深入地去了解学生,也才会理解学生。
三、公平的教育意识
处理学生事情要刚柔并济。柔的先行,刚的后行。柔的是情感,刚的是原则底线。处理学生事情要一视同仁,前后处理相似的事情要一致,这才不失班主任之威严。刚柔并济要平衡,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犯些小错误,给他们一点“生存”的空间,十全十美那便不是教育了。
四、师生平等意识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一般不要动口辱骂学生,这只会适得其反,丧失学生对班主任管理能力的质疑,也会失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骂人容易,想挽救自己骂人产生的负面影响却不容易。师有师道,生有生道,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各有各的权利和义务,是不能画等号的。
五、服务意识
摆正自己的位置,班主任是班级发展的引导者,但更是实现班级文化价值的服务者。在班上学生与科任教师之间有矛盾,就得去善后,总的原则是要让学生客观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学生理解老师的做法。要反复向学生传递一种思想:学生是来求学的,老师是为学生学习成长提供帮助的,既然如此那师生间应该是共奋进、和谐相处。
六、师道尊严意识
师生关系要有底线,不可无下限地去迎合学生。否则对班级是极其不利的,会削弱班主任的威信,师道尊严也会丧失。师生间要有应有的界线,要建立一种平等的良师益友的关系,而不是降低自我抬高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认可。如果这样做的话是不可能得到学生打心底的认可和尊重的。
七、沟通意识
加强师生沟通,多倾听学生的诉求和困惑。多数时候,学生并不期望你能帮他们解决多大问题,而仅仅是想获得老师在情感上的关注和支持。如偏科的同学,性格内向的同学。
八、成长权利意识
要尊重学生成长的权利,不要剥夺学生的成长权利。意思是该学生自己做的就要让学生做,该学生锻炼的要给予学生锻炼,该学生承担的责任要让学生承担责任,切忌大包大揽,这不是尊重学生爱学生,也许正好是害学生。我们期望学生这样会做那样会做,却没有给予学生自我成长的机会。比如说班级管理要实现学生的自纠自查自管,逐渐形成自我管理的习惯,减少班主任的管理负担,实现学生自我成长。
九、转变观念意识
社会发展到今天,学生的发展路已经开始多元化,读书不是唯一出路。认识到这种变化,相应的我们就要调整我们的工作方法了。也许要思考,学生发展路多了、对高考淡化之后我们该怎么办?也就是如何做到“不唯高考得高考,不唯成绩得成绩”。观念的转变会使我们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发挥更好的效用,让班主任工作眼光更长远。
十、法律意识,保护好自己
在如今的时代不要把学生家长想得有多好,也不要把学生家长想得有多坏。把事情于情于理做细做到位,就是保护自己。我们自己多学一下法律知识,用法律保护自己。利用家长会或者告家长书的形式,向家长学生宣传法律常识,让学生和家长清楚并不是学生在校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学校、老师负责的。校外发生的事就更不是学校、老师要负责的了,那是监护人家长要负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