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小学语文教学实现读写结合的有效办法
2016-12-27刘毓礼
刘毓礼
面对文本,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立场出发,从他们的视角思考如何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执行教与学的设计,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应对文本的言语形式进行一个全面细致的解读,重新思考:这篇文章在言语形式方面可以教给学生什么,适合学生读写训练的点在哪里,倾听文本的声音,发现言语的奥秘。
一、独具慧眼,挖掘教学点
1. 内涵丰富的字词。没有一定言语材料的积累,言语技能训练就是无源之水。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在阅读中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且“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而理解并准确运用所学的词语是写话的基础。
2. 优美、典型的句式。现代的迁移理论启示我们:读与写的可能性在于,读文与写文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因此在阅读课上,我们要重点关注优美的典型的句式。
低年级的读写结合,“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说”,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我也在课堂上进行了些尝试。如在教学《鲜花和星星》一课,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句式进行写话训练时,我先让孩子们欣赏了一段其他班小朋友仿写的诗。目的有两个:其一是让孩子们理解诗中相比的两样东西并不是随意比较的,要有相似的地方,都很“多”很“美”;其二是想告诉他们,不要以为诗很难写,只要多动脑,谁都能成为小诗人。接着我出示了“我最喜欢________,这里______,那里______,真比________还多。”在学生构思前,我提醒他们可以在学过的课文中找找有哪些东西是又多又美的。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有了方向,想到了春笋和娃娃、梅花和彩云、羊儿和白云等。一个学生说:“我最喜欢山上的梅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彩云还多。”虽说句式是正确了,但语言还不够优美,于是我又追问了两个问题:梅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山上的梅花多不多呀?在点拨后,一首优美的小诗诞生了:“我最喜欢早春满山的梅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蓝天上的彩云还多!”教师根据学习情况进行恰当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言语技能在训练中得以提高,读写结合也有了一定的质量。
3. 特点鲜明的人物对话。如在二年级下册《狐假虎威》一课中,老虎和狐狸的对话描写非常有特点:有些提示语在前,有些提示语在后,还有些没有提示语,相应的标点符号也不一样,并且提示语中还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发现。
二、比较对照,体会最佳表达
低年级孩子的写话处于起步阶段,用正确的语言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课文中关键的句子进行比较训练,能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使意思表达得更形象、具体、生动,他们就会重视推敲语句,为今后写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低年级常见的比较有以下几种:
1. 加一加、减一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比较,学生能很快找出两个句子的异同,并比较不同点在哪里,思考哪一句好,为什么好。
2. 近义词换一换。汉语的词汇量非常庞大,要正确使用词语,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能正确辨析近义词。
3. 换一种说法。一个句子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意思,但同一个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的句式进行比较。
阅读课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重要阵地,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以选文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就是要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言语形式”,强化语言积累运用并细致、深入地从中选择适合学生“读写结合”的技能训练项目,整合成教学内容板块进行训练,引领学生透过言语形式,领会作者表达的技巧,发现语言的智慧,获取语言规律。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给孩子们留下“方法”,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从而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