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题意逻辑 行文顺理成章
2016-12-27杜建武张贵年
杜建武+张贵年
写作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紧扣题意选择材料,进而根据主旨的表达需要,确定重点细节做好详略安排,是作文成功的关键。重点细节犹如“红花”,必须有“绿叶”的映衬,跟有了“绿叶”的衬托“红花”更加漂亮一样,重点细节有了相关信息的交待和补充、相关情节的铺陈和照应等,文章主要内容、主旨中心就更加突出鲜明了。但就写作训练的实际情况来看,某些材料切题、详略得当的习作,因为忽略与中心事件相关的信息,或者对题意中所隐藏的相关信息缺乏交待和叙述,导致文意逻辑性不很完整,行文思路不够自然,文章整体少了浑然天成的圆润,少了一气呵成的顺畅。因而,要想使行文顺理成章,就有必要关注题意中隐性的对于文意呈现的逻辑性叙述要求,这些要求的达成可以保证文意逻辑性的完整,故而关注题意的逻辑性叙述要求在写作实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隐性的逻辑性叙述要求,即要求写作者应该描述暗含在题意之中、与中心事件有着逻辑意义关联的相关信息。这些相关信息犹如主干之外的枝叶部分,是让文章成其为一个整体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写作者要善于挖掘与中心事件有着逻辑意义关联的信息,紧扣题意进行细致分析和精心筛选之后,在中心事件呈现前后进行合理的交待和叙述。逻辑性叙述要求往往隐含在题目的关键词中,或者在容易被忽略的次关键词中,有时甚至是“题外之意”,还有可能是关键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等。因此,写作者根据题意特别是关键词等揣摩题目的逻辑性叙述要求,这是对写作者审题能力的一个挑战,也是提高审题能力的一个训练途径。
如命题作文《终于明白了父爱》的写作构思中,根据题意应该选择一件让人印象深刻、具有冲击力量、让你顿时明白“父爱”的事情作为中心事件,以及“明白”之时的内心感悟和体会作为次重点,这已经能算是一个比较周全的考虑。但如果还要更好体现题意,就必须考虑到题目中“终于”一词。这个“终于”则在暗示着“明白”之前,一直是“不明白”的状态。所以,在顿时明白“父爱”的中心事件出现之前,铺垫性地概要叙述“不明白”父爱的状态和事件,才是比较周全的考虑。这些事例的补充不单是让题意的逻辑性得以完整呈现,“不明白”对“明白”的对比和衬托也增强了中心事件的感染力,整个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也就成其为一个整体了。
再如半命题作文《真没想到他(她)会 》,根据题意需要选择日常生活中令人吃惊、与众不同的人和事来写。某人的一反常态的惊人之举、观者内心的无比震撼是需要重点突出的细节。但是,“没想到”这一关键词就隐含着一个逻辑性叙述要求,即要求写作者要交待“想到”,以此来呼应“没想到”。“没想到”的是“惊人之举”“反常态之事”,那么先前的“想到”,即合乎大众的普遍性认知,或者是大众“司空见惯”的感知和体验。因此,在“惊人之举”出现之前,如能把一般常理的“想到”或“司空见惯”的感知和体验以略写的方法加以交待或叙述,用“大众常识性判断”来增强“没想到”的“意外”性,整个事件的逻辑性则更为完整,文意则较为顺畅。同时,“大家都‘想到”也从侧面与“惊人之举”、“反常态之事”形成强烈的对比,对于文章人物的表现力则更强,文章主题也就更加鲜明突出。
以上两例都是题目中关键词隐藏着逻辑性叙述要求,此外还有的作文题大致限定了主要内容或中心事件,而逻辑性叙述要求则隐含在整个题目之中,需要写作者关注题目整体,在题目字眼之外去思考主要内容或中心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并且详略得当地加以描述,如此才能使行文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如题《给 取个好名字》。此题的写作中给某个事物“取名”是重点细节,但该细节并没有多少信息需要描述,而要想使行文更为流畅、切题,“取名”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是必须要交待清楚的。首先是给“什么”取名字,细腻描述这一事物;其次是“为什么”要取名字,详细交待取名字的原因;再次是取个“什么好名字”,名字“好在哪里”,名字的精彩和这一事物的特点是紧密相扣的;最后是取名之后,对这一事物可能有的情感变化或认知更新。交待上述来龙去脉的必要性不言而喻,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使文意整体不够完整,行文不够自然。
再如作文题《晒出我的 》,“晒”就是亮出、呈现,是将写作者某个独特的经历或体验公诸于众。经历和体验不论积极还是消极,都可以回归到成长的正能量上来。如果要吸引读者并使其感悟到文章的厚度与份量,选材必须抛开俗套的“物质享受”和肤浅的“感官刺激”,应该重点关注生活经历中有着心灵的触动甚至是灵魂的洗礼的事件,这样的有厚度和份量的事件才有“晒”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晒”前对于“晒”的缘由是应该简略交待的,而“晒”后的感悟也是要有得当叙述的。如果没有“前因”,也没有“后果”,那么这一“晒”就显得突兀,而且无法让读者理解“晒”的价值和意义,领略不到文章的厚度与份量了。
除开以上两类例子以外,还有的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写作者除了要重视其本义,还要由本义思考其引申义、比喻义等,因为这些深层含义中不单是暗含着对素材取舍的要求,还提示写作者应该通过描述多个同类事件来表现文章主题。
如作文题《用 雕琢自己》的写作构思中,根据题意可选择很多,诸如毅力、坚韧、自信、勇气、书籍、音乐等等,而且只有精神层面的、内涵深刻的、格调高雅的内容才是比较上乘的选择。审题的重点是要重视关键词“雕琢”,它的本义是“雕刻玉石使成器物”,从“雕刻”本义不难看出,“雕琢”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所以“雕琢自己”的事件,即影响自己人生成长的事件最好是多个同类事件,而不是单独事件。因为只有多个的同类事件不断作用于自身,自己才会有人生不断的成长与进步。这样的行文安排,才更合乎“雕刻”的本意,才更合乎“雕刻”之于“人生”的比喻义。
再如作文题《 一直萦绕在我耳边》。关键词“耳边”一词,提示写作者选择令自己印象深刻、感触颇多的声音,如话语、音乐等声音,并且最好是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的声音。审题的重点是关注题目中的关键词——“萦绕”,它所隐含的逻辑性叙述要求,即为某种声音在耳边的存在应该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存在,伴随着某个阶段、某个过程的全部。如果仅仅描述某种声音出现的单个事件、场景或片段,仅仅表现内心一次性的触动和感悟,这种素材取舍和行文安排显然是有失精准的,无法体现“萦绕”一词对于行文的逻辑性叙述要求。
综上所述,审题立意之时,关注题目整体,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用心揣摩其中隐藏着的逻辑性叙述要求,科学筛选相关因素并详略合理地精当呈现,就会使文章圆润如玉,流畅似水,顺理成章了。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市英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