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情画意两相和

2016-12-27林春曹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身段韵味白鹭

林春曹

【教学目标】

《白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郭沫若先生以诗意的笔触,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适宜,钓鱼、瞭望、低飞时的韵味无穷,表达了对白鹭的喜爱之情。这篇文章,有诗一样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意境:一是形美,美在大小适宜、色彩和谐;二是意美,美在文中有画、画中有诗;三是情美,美在以心格物、融通自然。

教学这样的一篇美文,需要着力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品味语言文字,通过朗读、想象、感悟,借助画面、音乐、板书,给白纸黑字着色渲染,让静态语言鲜活跃动,从而引领学生走进美的文本、画面、意境之中,达到“诗情画意两相和”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课题与画面,激发诗画情趣

(师课件出示白鹭画面)

师:今天这节课,林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请看大屏幕,认识它吗?白鹭。从白鹭的名字和这幅画面中,你对它能有多少了解呢?

生:从画面中看,白鹭是一种很美的鸟儿,它的腿特别长。

生:画面中的白鹭,全身羽毛雪白雪白的,它的嘴和腿显得特别长,显得特别

高雅。

生:课前预习时我查过

资料,我知道白鹭又称“小白鹭”“白鹭鸶”。鸟纲,鹭科。体长约50厘米。春夏多活动于湖沼岸边或水田中。好群居,主食小鱼等水生动物。

师:哦,查资料是很重

要的!

生:我发现“白鹭”的名字很有讲究。“白”是说它的全身羽毛雪白,“鹭”是说它是一种鸟儿,是鹭科的鸟儿。

师:是呀,白鹭是如此的美丽,难怪我们一见它就生爱慕之心。其实呀,也不仅仅是我们喜欢它,早在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曾在诗中这样描写过它——

生:(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多美的一幅画面啊!这节课,林老师就将诗中的那一行白鹭,邀请到我们的课堂上来了。让我们好好地读一读郭沫若先生笔下这篇优美的散文——《白鹭》。

(生齐读课题)

【教学意图:白鹭是一种很美的鸟儿,《白鹭》是一篇很美的课文。课题是以物名为题,题目带给读者美的遐想。导入新课中,我辅以一幅优美的白鹭画面,引导学生把白鹭的名字与画面结合起来,把课前搜集的文字资料与眼前可视的优美画面结合起来,以求达到整体感悟白鹭的诗情画意。美的名字悦耳,美的画面悦目,美的文本在召唤着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阅读这篇美文的情趣。】

二、颜色与身段,感受诗画外形

师:大家已经充分地预习了课文,谁愿意先带我们到课文的第2~5自然段中,看看作者笔下白鹭的样子呢?

(师指名读第2~5自然段)

师:看到白鹭的样子了

吗?请先用“ ”在文中画出白鹭的样子,再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白鹭什么样的外形呢?

(生自读、自画、自悟。)

生:我画的是第5自然

段:“那雪白的蓑毛……深一点儿则嫌黑。”读了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白鹭的样子。它全身的蓑毛是雪白色的,白得很纯洁,没有一点儿杂色。它的体型是流线型的,看上去很柔美舒服。它的喙,就是它的嘴,长长的、扁扁的、尖尖的,是铁色的。它的脚很修长,天生的一双模特长脚,颜色是青色的。

生:读了第5自然段,我感觉这白鹭实在是太美了!它的体型、喙、脚,长短适宜,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它的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总之一句话,它美得恰到好处。

生:读了第5自然段,我感觉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生:读了第5自然段,我感觉白鹭的外形特别美,特别精巧,像一幅画一样,看了令人赏心悦目。

师:是呀,读了这一自然段,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简直就是一幅完美无缺的画面。让我们把这幅白鹭外形的画面定格在自己的脑海中。

(师指名读,生齐读,看着画面背诵。)

师:读了课文的第2~5

自然段,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了白鹭的样子。课文的第2、第5自然段浑然一体,那么中间为什么要插进第3、第4自然段?这两段是不是多余的呢?

生:第3、第4自然段并不是多余的,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用白鹤、朱鹭、苍鹭和白鹭作对比,衬托出白鹭的颜色配合、身段大小都很适宜。

生:作者采用对比方法来写,是想衬托出白鹭的美常见,说明它的美因为常见,而常常被人忘却。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对白鹭美的关注。

师:是呀,有多少人见过白鹭呀,可往往因为常见而忽略了它的美。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文字走近白鹭的身边,好好地欣赏欣赏它如诗如画的美吧!

(分组朗读: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一、二小组读第3、4自然段,三、四小组读第5自然段。)

(师板书:颜色身段两相宜)

【教学意图:课文的第5自然段是描写白鹭外形最精彩的一段,作者细腻地描写了白鹭雪白的蓑毛、流线型的体型、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色彩和谐、体态匀称,使人赏心悦目。但作者意犹未尽,进而采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描写邻家女之美的笔法,以“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的比较夸张,写足了白鹭长短适度,深浅合宜,实在精巧至极!

上述教学片段之中,我浓墨重彩地引导学生解读的是课文第5自然段。

第一步,自读,自画,自悟。读描写外形的段落,画描写外形的文字,悟文字背后的画面。这一教学环节,给予学生充分自主解读的时间,学生们很快捕捉就到了课文的第5自然段,沉浸到这段文字之中,展开自读自悟。此刻白鹭的外形之美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在视像之中,既有相似处,又有不同点,这为接下来的感悟交流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交流,倾听,重建。引导学生读自己所画的语句,说自己的感悟;听他人的感悟,重组自己的阅读体验,重建自己的内在视像。学生彼此间在感悟交流中,就把白鹭的外形之美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个性化,加上课件中画面的直观验证,一幅颜色、身段精巧完美的白鹭画面,渐渐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这为接下来的熟读成诵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朗读,内化,积累。美的文字,美的画面,需要反复朗读品味,需要深入内化积累。指名读、齐读,以声传情,熟读成诵;借助画面试背,把文字印刻在画面中,把画面印刻在脑海中,内化积累下来的诗意文字变得形象可视。】

三、钓鱼、瞭望与低飞,品味诗画姿态

师:白鹭颜色身段两相

宜,它的外形是如此完美精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再欣赏它的另一种优雅的姿态吧。自由朗读第6~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看看自己的脑海中能出现几幅画面。

(生自读、想象。)

生:在这三个自然段中,

我看到了三幅画面,白鹭钓鱼图、瞭望图、低飞图。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沉浸在这三幅画面之中,好好地欣赏欣赏白鹭钓鱼、瞭望、低飞的画面。先齐读第6自然段,走进白鹭钓鱼图中。

(师出示文字和画面,生齐读。)

师: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钓鱼图?

生:我看到在一块清水田里,有一只白鹭站在水田中,自在悠闲地钓着鱼。

生:我看到在清水田里,

有两只白鹭在钓鱼,一只嘴里叼着一条鱼,一只正在静静地观察水面,似乎在悠闲地等着鱼儿往自己身边游来。

师:有谁看到的是一幅动态的钓鱼画面呢?

生:我看到在清水田里,

悠闲的白鹭伫立着,正在静悄悄地等着小鱼游过来呢。它发现鱼儿,伸长脖子,用长喙迅速啄住小鱼,然后美美地、慢条斯理地享受了一餐。

生:我看到有一只白鹭正站在清水田的水草旁边,它正在专心致志地等着一条小鱼儿游到自己的嘴边。水面上漾起了波纹,白鹭知道小鱼儿来了,它用自己尖尖的长喙只轻轻一啄,就把小鱼儿叼了起来。不过,它并没有狼吞虎咽,而是伸长了脖子,优雅地环顾着四周围。

师:读文章,就要这样让文字化静为动。如果我们将这幅钓鱼的动态画面再慢慢地定格下来,你就会看到“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这句话中的“玻璃”是什么?“框”是什么?你觉得这幅图画怎么样?

(师课件出示“玻璃”“框”“图画”三个词语)

生:这里的“玻璃”是指田里的清水,水清得像玻璃一样透明。

生:这里的“框”是指这块清水田边的田埂。

生:我觉得这幅图画实在太美了,水很清,草很绿,白鹭钓鱼姿态很优雅。

生:我觉得这幅图画中的色彩很和谐,蓝天碧水,绿草白鹭,欣赏这样的画面觉得很舒服。

生:我觉得这幅图画是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非常自然,非常优美。

师:这么优美的画面,当

然值得我们细细回味了。

(师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生齐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再一同走进课文第7自然段,来欣赏白鹭瞭望时的姿态。

(师大屏幕出示文字和画面,指名读。)

师: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瞭望图?

生:我看到在晴天的早

晨,一只白鹭孤独地站立在

小树的绝顶上,晃来晃去,看起来不大安稳,但它却很悠然地立着,这是它的一种特别

爱好。

生:我看到在大清早,一

只白鹭飞出鸟巢,落在小树的绝顶上,树顶的枝条似乎承受不住它的重量了,摇晃起来,看上去它似乎就要掉下来了,可是它却能悠然地随着树枝摇晃,好像在练太极。

生:我看到了一只美丽的白鹭,静静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上。一阵微风吹过,树枝轻轻地摇晃起来,看上去不大安稳,可它却悠然地立着,似乎在枝头上自在悠闲地荡起了秋千。

师:请猜一猜:悠然立在枝头的白鹭,在做什么呢?

生:它是在瞭望远方,大

概是在欣赏早晨的美景吧。

生:也许它想站在小树的绝顶上瞭望远方,等待早晨出去觅食将要归来的同伴呢。

生:也许它是在瞭望远

方,正在思考自己今天将要旅行的地方。

生:也许它站立在枝头根本就不是在瞭望什么,这仅仅只是它的一种嗜好而已,课文中就是这么说的——“这是别的鸟少有的一种嗜好”。

生:也许这只白鹭立在小树的绝顶上,正在呼吸清晨新鲜的空气,正在为自己梳妆打扮,它也在像我们人类一样享受着美好的生活呢。

师:你觉得白鹭这幅瞭望图怎样?

生:这幅瞭望图很美,画

面中的白鹭自在悠然。

生:这幅瞭望图很美,画

面中的白鹭显得是那样高雅脱俗。

生:这幅瞭望图很美,它

能引起人的无限遐想。

师:是呀,不管这只白鹭是不是在瞭望,我们一样真切地感受到它的自在悠然。这幅自在悠然的画面,当然值得我们再好好地回味一番。

(师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生齐读。)

师:再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的第8自然段中,来欣赏白鹭低飞的姿态。

(师课件出示文字和画面,指名读。)

师:你看到了一幅怎样

的低飞图?

生:黄昏的空中,一群白鹭在乡村小树的枝头低低地飞行。

生:夕阳西下,一群白鹭在乡村的清水田上空轻轻地盘旋,姿态优美极了。

生:黄昏的乡村,夕阳的余晖映照在白鹭的身上,一群“白鹭”变成了“金鹭”,它们低低地在湖面上飞过,我想起了两句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是“落霞与白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多么美的意境,多么美的画面!要知道这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在乡村生活中也是难得一见的,今天我们有幸在文中读到了。让我们把这诗一样的画面印刻在脑海中。

(师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课文第6~第8自然段中,欣赏了白鹭钓鱼、瞭望、低飞的三幅画面,感受到了白鹭优美高雅的姿态。让我们伴着一段优美的音乐,再次走进三幅画面之中,去亲近白鹭。

(师指名配乐朗读课文第6~8自然段,生闭上眼睛想象美的画面。)

(师板书:钓鱼瞭望悠然立 偶尔低飞乡村里)

【教学意图:课文的第6~8三个自然段,以优美凝练的文字,逼真传神地渲染出三幅充满韵味的画面——钓鱼图、瞭望图、低飞图。在教学这三个自然段时,需要凸现文字和画面的有机结合:从文字入手,凭借想象,再现画面;借助画面,回归文字之中,欣赏品味文字与画面的美。这样引导学生在美的文字中走个来回,文字裹挟着画面印刻在学生的脑

海中,文字因画面的填充而变得异常丰满,细读因文字与画面的结合而变得格外

饱满。

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引导学生细读好文字与画面的。

第一步,将文字转化成静态的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让抽象的书面文字,变成形象的可视画面。“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钓鱼图?”“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瞭望图?”“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低飞图?”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站着钓鱼”“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不大安稳”“悠然”“低低地飞”等词句,一幅幅白鹭的画面渐渐地浮现于文字的背后,文字被读活了。

第二步,将文字转化成动态的画面。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空白处进行想象填补,让静态的画面鲜活起来。“有谁看到的是一幅动态的钓鱼画面呢?”“请猜一猜:悠然立在枝头的白鹭,在做什么呢?”白鹭怎样钓鱼、白鹭在瞭望些什么,这些文本中的空白点,正是可以引起读者遐想的空间。学生们在各自的文本想象视界里,会鲜明地注入自己相似的生活经历,一幅幅白鹭动态的钓鱼、瞭望、低飞的画面清晰地浮现于文字的背后,画面被读活了。

第三步,欣赏画面,品读文字。从文字到画面解读,阅读进程在线性地展开,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在读者眼前勾勒出的可能就是一幅画、一卷画。从画面到文字品读,阅读质量在点、线、面上得以综合提升,画与文相映。文本的内容、情感空白,被视觉、听觉填补,学生品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同时包含着画面与情感。】

四、如诗与如歌,欣赏诗画韵味

师:白鹭的颜色、身段是这样的完美,钓鱼、瞭望、低飞的姿态是这样的优美,可有人偏偏感到它的美中不足——

(师大屏幕出示第9自然段)

生:白鹭不会唱歌。

师: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但是白鹭本身不就

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师:为什么说白鹭本身

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呢?

生:因为白鹭的颜色、身段是那样的适宜,它在钓鱼、瞭望、低飞时的姿态是那样的优美。欣赏它的美,就像欣赏优美的歌曲一样。

生:白鹭的颜色、身段是那么的适宜,它钓鱼、瞭望、飞行时是那么的高雅脱俗、充满韵味,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它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就像优美的歌曲带给我们的享受一样。

生:我们欣赏白鹭那优

美高雅的身姿,就像在欣赏一首优美的歌,所以说它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师: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在作者眼里,白鹭不仅仅是一首优美的歌,它还是——

(师大屏幕出示第1、第10自然段,生齐读。)

师: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生:说白鹭是一首精巧

的诗,是因为白鹭的颜色配合、身段大小都很适宜,像诗一样精巧。

师:请你再给我们读读

白鹭的颜色、身段,看看它是不是像诗一样精巧呢?

(师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生:说白鹭是一首韵味

无穷的诗,是因为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不仅像诗一样精巧,还充满着美的神韵,让人看不够,看不厌。

生:因为白鹭本身优美

得像一首歌,给人美的享受,充满着韵味。

生:因为白鹭在钓鱼、瞭望、低飞时,姿态是那么优美,像诗一样高雅脱俗、充满韵味、让人遐想,带给人韵味无穷的享受。

师:请你再给我们读读

白鹭钓鱼、瞭望、低飞时的姿态,看看它是不是像诗一样韵味无穷。

(师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6~8自然段)

(师板书:如诗如歌美至极)

师:读着《白鹭》这篇优美的散文,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生动优美的画面:白鹭颜色身段两相宜,外形精巧如诗;白鹭钓鱼、瞭望、低飞充满韵味,姿态优美如诗。如诗的白鹭,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最后,请齐读板书中的小诗,感受白鹭带给我们的诗情画意。

白鹭

颜色身段两相宜,

钓鱼瞭望悠然立。

偶尔低飞乡村里,

如诗如歌美至极。

【教学意图:郭沫若先生笔下的白鹭,外形精巧如诗,姿态优美如诗,如诗如歌完美至极。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白鹭的世界,感悟白鹭本身是一首歌,是一首精巧、韵味无穷的诗呢?白鹭、歌、诗,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成为本课教学的一大难点。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着力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解读好白鹭“如歌如诗”。

1.回归文本,再读再悟。作者说白鹭本身是一首歌、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样的比喻虽然显得很抽象,但只要把它放入文本之中,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文字之中读一读、悟一悟,即可解读出白鹭如歌般的美妙、如诗般的精巧且充满韵味。这是回归文本,再读再悟的第一个层次。当学生理解到“白鹭的颜色配合、身段大小,都很适宜,像诗一样精巧”时,当学生理解到“白鹭在钓鱼、瞭望、低飞时,姿态是那么优美,像诗一样高雅脱俗、充满韵味、让人遐想,带给人韵味无穷的享受”时,我及时引导学生再一次品读课文的第5~8自然段。虽然这些段落学生已经熟读成诵,但在此又一次品读,其内涵又升华一层。这是回归文本、再读再悟的第二个层次。

2.利用板书,传达诗意。在本课教学的板书设计中,我根据文本中所传达出的浓浓诗意,精心设计了一幅七言绝句的板书——“颜色身段两相宜,钓鱼瞭望悠然立。偶尔低飞乡村里,如诗如歌美至极。”这幅板书浓缩了全文的内容,并且随着教学流程自然地出示。在教学的尾声处,这幅板书成为总结全文、传达诗意的最佳

凭借。

《白鹭》一文,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诗中有画巧融合;《白鹭》课堂,既品味语言,也欣赏画面,诗情画意两相和!】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身段韵味白鹭
走遍万水千山
打开
论古典舞中身段与水袖的交融并用
没有一种爱情值得自降身段
没有一种爱情值得自降身段
找不同
简笔画白鹭
吃小鱼
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