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给排水设计中输水方式的选择与管网分区方案探讨
2016-12-27韩贵贤广东东莞523000
文/韩贵贤 广东东莞 523000
市政给排水设计中输水方式的选择与管网分区方案探讨
文/韩贵贤 广东东莞 523000
市政给排水处理控制中,输水方式、管网分区属于重点环节。为了提高城市供水的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需要充分加强给水设计的有效处理。本文对市政给水的输水方式、管网分区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实现科学布局、合理设计、成本降低、资源有效利用的新局面。
输水方式;管网分区;市政给排水;资源利用;成本费用
城市化进展加速,对应城市用水需求量不断增加,为了保证城市供水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供水不足引起的负面效应,需要充分加强供水管网、输水方式的科学选取,借助现代科技水平提高给排水设计的合理性。进而实现降低能源不必要损耗、提高供水效率的目的,促进社会经济效益、工程项目建设的长期稳定发展。
1、给水技术分析
1.1 增压设备设施
城市供水处理中,部分地区存在供水不足的状况,后期实践调研结果表明,供水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厂发展滞后于居民建筑、公共设备设施的发展。现阶段,常用的增压手段为三大类:水泵、气压给水、变频调速。三种给水设备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状态。
1.2 储水装置
储水一般借助水箱实现,材料、加工方面需要不断优化改革。材质包括:镀锌、搪瓷、涂塑水箱等,水箱的材质主要从长期储水的防腐控制角度出发,避免水箱、水接触,内表面被腐蚀、进而污染供水状况的发生。
2、输水方式的选取
2.1 输水方式的分类
输水方式一般不是单一模式类型,一般在设计处理中需要采取集中模式进行处理,分类包括:重力流输水、压力流输水、二者结合输水几大类。
重力流输水处理中是借助重力、水位差实现的供水操作。该方法在水厂水池比水源低的状况下较为常用,需要二者水位差大于管线阻力降和压头损失之和,当然水厂建立初期也和结合当地地理条件进行设计,实现重力流输水控制的应用。工程实践中,若当地没有重力作用,也可采取压力输水方法仅操作,如水源水位较水池偏低的状况下,便可借助压力输水实现操作,为了保证压力足够一般在中途进行加压泵、一级加泵站的设立。压力输水操作中需要对管材承压力、地形条件、位差和阻力将等进行综合分析,可借助伯努利方程进行理论计算分析。对于地形条件复杂的状况,需要根据项目特点具体分析,可采取重力、压力流输水相结合法方法进行输水操作。
2.2 输水方式的选择
为了保证输水方式的科学选取,需要结合三要素充分探讨:供水水源、距离、流量。其中供水距离我们用 I来表示,流量我们用Q来表示,同时在确定输水方式时,还要充分考虑水源水位和水厂水池,其中水源水位可以用 Z1表示,水厂水池水位用 Z2表示,进而选择科学、合理的输水方式。
当 Z1<Z2,用重力输水方式,无法实现水源输水,应通过合理设置加压水泵来完成输水,最重要的要合理确定水泵的扬程,其计算方式如下:
在上述式子中,HP表示加压泵站水泵扬程;h表示输水过程中水头损失。
当 Z1<Z2,按照相关要求,可以采用重力输水方式来完成水源输水,这就需要明确重力输水管水力坡度和平均地形坡度,其中用if表示重力输水管水力坡度,用i0表示平均地形坡度,两者关系如下:if≤i0,其中,i0=(Z1-Z2)/I (2)
为了达到重力输水要求,需要设置一定的水力坡度,但是这样就会加大管径以及管线长度,进而提高建造费用,如果有:F1>F2+F3+F4(3)
在上式子中,F1为重力输水管的建造费用;F2为压力输水管的建造费用;F3为泵站建造费用;F4为管理运行费用。这时仍采用加压输水。如果:F1<F2+F3+F4(4)
采取重力输水法,需要对管径进行合理选取,管径需要满足最大流量运输,同时水利坡度需要低于地形坡度。一般情况下,地形不平缓、山区条件下的环境可借助重力输水实现操作,原因在于山区地势地形变化影响,借助地理优势可缩短管线的实际长度,从而借助减压阀等辅助设备实现科学安装的目的,一般需要对减压阀的位置进行合理安装,避免阻力过大增加能量耗损。
3、管网分区的分析
3.1 区域系统阶层的选择
分区系统中第一阶层需要实现配水科学化;第二、第三阶层是完成空压、改压操作,提高水质的功效。为此,市政给水管网的设计处理需要综合规模、成本费用等进行分阶段处理控制。
3.2 区域规模分析
管网设计需要满足用户水压均衡性要求,避免供水事故的发生,实现节能控制目标,为此需要尽量采取低压供水的方法进行操作。供水区域内,水压值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工程经验表明,针对地形标高进行压头损失的计算,再从人口密度、用水量、进水位置等进行考虑,保证管道流量满足实际要求。
3.3 位置和区域边界
管网设计操作中,需要对进水点数、水压、流量合理规划,原则是保证安全性、可靠性操作。一般进水点树木需要在满足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尽量维持最小值。管网进水管的压力采取单点设置未成本低、费用少的模式,若设计区域属于事故多发地区,则需要对进水点进行数量规划,避免用水事故的发生为首要原则。一般针对区域范围不大的地区,进水点数目为两个最好,可兼顾事故、用水量之间的匹配性。对于区域边界的分析,需要综合各个要素的集成作用结果,如地形、高度差、水源点、参数设置等,合理分析各个要素后方可确立管网区域边界。
3.4 区域方案的优化
借助科学论证、模拟仿真实现处理,便于管网规划的合理设计从中。现阶段,管网系统逐渐呈现为非线性趋势,建模难度高,传统闭环自动控制体系无法实现精确仿真操作,本文借助遗传算法实现优化处理,对复杂度高、综合性强的管网尤为适用。遗传算法在城市管线的优化设计中已经发展为独立学科,相应模糊控制理论辅助效果得到多数研究学者的认可,其实际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结语:
提高市政管网发展的合理性,是提高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途径,加强技术研究、经济分析多方面要素的融合,保证设计方案的最优化,进而实现管网费用最低、性能最高的目标。
[1]徐月,冷栢双.市政工程给排水输水方式的选择及管网分区[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7):119.
[2]单琦.市政给排水设计中输水方式的选择及管网分区[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3):143.
[3]张健.市政给排水设计中输水方式的选择及管网分区方案的确定[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0):124.
韩贵贤(身份证号码:5102281972XXXX53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