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全流产型子宫角部妊娠MRI 1例
2016-12-27曹鑫方强史浩
曹 鑫 方 强 史 浩
不全流产型子宫角部妊娠MRI 1例
曹 鑫 方 强 史 浩
妊娠,异位;磁共振成像;流产,不全;病例报告
1 病例简介
女,36岁。主诉:26 d前行人流清宫术,术后10 d阴道流大量黄色异味液体。实验室检查: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2090 IU/L。超声检查:宫腔底部探及不均匀偏强回声,边界不清,见小囊样肿块,大小约52 mm×33 mm;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血流丰富;MRI检查见图1A~D。宫腔镜见宫腔内膜增厚,左侧宫壁近宫底部及左侧子宫角部可见深紫色血块与宫壁黏连,左侧输卵管开口显示不清。腹腔镜下见子宫水平位、体积增大,左侧子宫角部形态饱满。术中左侧子宫角部见机化组织,电凝创面止血,手术后于宫底部注射稀释的甲氨蝶呤50 mg。病理见图1E。诊断:不全流产型子宫角部妊娠。
图1 盆腔矢状位T1WI示子宫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病灶呈混杂性等、低信号(A);横轴位T2WI示病灶呈混杂性高、低信号,相应区域结合带消失(箭,B);病变与子宫肌层关系密切,子宫底部局部肌层明显变薄,冠状位T2脂肪抑制序列示病灶位于左侧子宫角部,呈高、低混杂信号,冠状位测量大小约55 mm×35 mm(C);MRI矢状位增强扫描示病变在动脉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D);病理镜下见退变胎盘绒毛及滋养叶细胞(HE,×20,E)
2 讨论
妊娠相关疾病的影像学检查仍以超声为主,单一的检查方式具有局限性,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从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子宫角部妊娠是指受精卵着床于输卵管口近宫腔侧,并向宫腔侧生长发育,临床上较罕见[1]。本病一般发生于有剖宫产史、人工流产史、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及辅助生殖的经产妇,本例患者既往多次不良妊娠是造成宫角妊娠的主要原因。子宫角部肌层组织较薄但血运丰富,在妊娠过程中容易发生破裂,诊断延迟可危及生命[2]。子宫角部妊娠易被误诊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子宫角部妊娠与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在解剖上以子宫圆韧带为界,或以病灶是否具有子宫内膜包绕来区分,术前较难鉴别[3]。
特殊部位的妊娠、流产不全及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在MRI上缺乏特异性表现[4],流产不全型宫角妊娠在MRI图像上信号混杂,误诊率较高。本例患者宫腔内见混杂性等长T1、短/长T2信号。病灶在T1WI呈低或等信号,有时可见混杂斑片状高信号,在T2WI呈环征或蜂窝征[3],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MRI增强扫描可反映妊娠囊血供情况,预测术中的潜在出血。子宫内膜结合带是否完整可提示宫壁受累深度,部分结合带变薄外凸提示有胎盘植入,MRI检查对临床的治疗方案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例患者T2WI示部分结合带消失,提示胎盘累及宫壁,宫腔镜可能会造成穿孔,故在腹腔镜下行手术治疗。
总之,不全流产型子宫角部妊娠是妇产科较罕见的疾病,及时行手术清除是唯一的治疗方法。术前MRI增强扫描可发现病灶侵及子宫肌层,并清晰地显示子宫内膜、肌层、浆膜层及盆腔的受累情况,同时提示妊娠囊血供,从而显示病灶生长趋势及预估手术中发生大出血的概率[5]。这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1] 冯世燕. 子宫角妊娠55例临床分析. 济南: 山东大学, 2013.
[2] 王丹丹, 王光伟, 杨清. 52例未破裂宫角妊娠的临床诊治和分析.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 (电子版), 2015, 8(1): 33-36.
[3] 方必东, 周忠洁, 孙素, 等. 宫角妊娠与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MRI诊断.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2, 28(10): 1644-1646.
[4] 赵梅, 王军梅. 38例子宫角部妊娠超声检查分析.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 16(4): 235-236.
[5] 代敏, 方必东, 严志汉. MRI诊断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临床价值.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 27(11): 814-816.
10.3969/j.issn.1005-5185.2016.11.017
R714 .22
2016-07-17
2016-09-02
(本文编辑 邓玉娟)
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史 浩 E-mail: 1865311395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