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辉:小麦就是我的娃

2016-12-27韩秉志

种子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西农王辉小麦

◇韩秉志 雷 婷

王辉:小麦就是我的娃

◇韩秉志 雷 婷

皮肤黝黑,身材粗壮,没有一丝教授的书卷气,更像是一个长年累月在田地劳作的关中老农。

53年前,怀着“学农业科技,让乡亲们不再饿肚皮”这个单纯美好的愿望,他扎根黄土地,执著守望着自己痴迷的麦田,从不言弃。53年后的今天,他的小麦种子生长在八百里秦川到黄淮平原的大地上,他也谱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之歌。

他就是王辉,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2012年 “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得者,2015年“陕西好人榜”和“中国好人榜”入选者。

“你们是我的娃,小麦也是我的娃”

2015年初冬时节,王辉再次如约来到河南郑州,查看与当地共建的育种基地种苗生长越冬情况。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给麦苗捂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每垄每行的麦苗标牌全藏了起来。但王辉还是习惯性地俯下身子,扒开积雪来看自己培育的麦苗。

王辉已经记不清来过这片麦田多少回了。2005年,王辉带着他选育的优质小麦品种西农979走进黄淮麦区,从河南荥阳一块4.6 hm2的育种基地,发展到如今覆盖河南、安徽、湖北等省份逾67万hm2的种植规模。

1943年出生在陕西杨凌李台乡五星西魏店的王辉,青年时经历过自然灾害,没粮吃、饿肚皮的切身感受深深烙在心头。“学农业科技,不再让父老乡亲饿肚皮”这个单纯美好的愿望,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北农学院农学系,从此开始了他的育种人生。

30岁那年,毕业留校的王辉幸运地被分配在赵洪璋院士门下做助手。热爱育种的王辉一头钻了进去,就像一粒优良的麦种,生根发芽、分蘖吐穗,快速成长起来。“小麦品种的地域性很强,国外技术再好,拿到本土来种未必合适,咱们国家还是要有自己的品种”,王辉说。

1977年,王辉开始主持学院的小麦育种工作。他的一年和普通人不一样。从9月开始,他要整地、施肥、划行、分区及布置试验;10月播种;冬春季田间观察记载、抗病鉴定及大田管理;初夏授粉杂交、选择材料;盛夏分类收获、晾晒;再到7月室内考种、室内选择和试验总结;8月试验安排,再回到9月的整地……对王辉这个集整地、施肥、播种、管理、收割于一身的“光杆司令”来说,到底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早出晚归是王辉的工作常态。在小麦杂交、收获和晾晒时节,为了抢时间,他中午基本不回家,午饭由家人送到地里。晚上结束地头工作,还要回办公室写下一天的工作笔记。

王辉的4个女儿常听父亲说起这样一句话,“你们是我的娃,小麦也是我的娃。”事实上,小麦往往比女儿得到王辉更多的照顾。

所有常人眼中的艰难困苦,在王辉这里都再正常不过。“育种工作就是这样嘛。”淡淡的语气、平实的话语、淡定的神态,一如其人,低调、朴实、坚韧。

“种子好不好,农民说了算”

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是北方第一大粮食作物,而黄淮麦区是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选育出适宜这一地区种植的单产水平高、品质好的小麦品种,就能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对育种专家来说,最重要的是眼光。能不能识货,能否从众多麦种中找出核心亲本配核心组合,是成败的关键。”王辉将育种凝练成一句话。

育出一个好品种本来就很难,更难的是如何把一个好品种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1991年,王辉的第一个小麦品种“84G6”诞生后,他背着亲手培育的种子,挤汽车、赶火车,找种子站、联系种子公司,介绍小麦品种,但效果却不理想。有时在一个县里苦等一上午,最终得到的却是“不合作、不接受”的回复。

王辉深知,好的种子不与土地结合,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这一理想信念支撑着他在失望与希望中不断前行。200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这让王辉的团队看到了希望。在学校的支持下,“育种专家+种业集团”的良种推广模式开始实施。

“种子好不好,农民说了算”,王辉说,“要让种子走出实验室,借助企业的营销渠道和在当地的示范与农民见面,让农民当裁判员。”

王辉历时18年选育的“西农979”,2005年通过国审,具有抗冻害、抗倒伏、抗病害、早熟、高稳产、高商品率等优异特性,十分适宜在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黄淮麦区种植。

“小麦育种不进中原,就不能称为大品种。”2006年,“西农979”落户素有“中原粮仓”美誉的河南驻马店。当王辉沿路驱车看到上百亩土地上推广的“西农979”茁壮成长,心中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不光农民说好,就连与小麦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驻马店市农科所研究员张自亮也忍不住称赞:“这个品种将很多看似难以协调的优良特性集于一身,实现了优质与高产、冬性与早熟、多抗与广适的良好结合。”

“西农979”在2012年创造了河南驻马店百万亩单产超500 kg的纪录。因其优秀的表现,被农业部推荐为国家优质小麦主推品种,成为陕西关中和黄淮麦区的主栽品种,实际种植面积累计过亿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育种是一个没有终点的事业”

谈到自己的成功,王辉将其归功于团队协作。

王辉一辈子痴迷小麦育种,所思、所想都离不开小麦。他坚持认为,要想育出良种,常规育种这条路必须一直走下去,而人才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首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初,王辉组建小麦育种团队初期,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团队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问题。

作为王辉的得意门生之一,孙道杰从1993年就跟着王辉。从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副教授,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孙道杰一如既往跟着老师干。“老师那种不计个人得失、潜心育种事业的精神深深地折服了我,我还需要跟他学很多”,孙道杰的低调谦虚,有点师承王辉的味道,“王老师把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他埋头苦干,节假日总在办公室或试验田,想找他,去这些地方绝对找得着。”

王辉的敬业精神,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同事。“王老师多次有去沿海高校工作的机会,但他都不为所动。旁人一说调走,他两眼一瞪:‘科学研究有连续性,挪窝要另起炉灶,走啥!’”与王辉共事多年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成社说,正是受王辉的影响,他才在留学日本后选择回国。

守得云开见月明。王辉的执著终于换来了他在小麦育种领域的巨大成功。他先后主持育成西农84G6、西农1376、西农2611、西农2208、西农979等小麦品种11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 020万hm2,增收小麦40亿kg,新增产值90亿元左右。他和团队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2012年,王辉个人被授予陕西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

梦想引领目标。为吸引更多师生了解小麦育种知识,参与到小麦育种事业中来,共同把小麦育种事业做大,王辉把多年培育出的珍贵种子拿出来,与所有课题调研组分享。在喜获陕西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并获百万元奖金后,王辉当即表示,要把奖金中的80万元用于团队自主选题的科研经费补贴。

如今,年满72岁的王辉已经光荣退休,但还是卸不下自己肩上的担子。“每天不进大田,不摸摸小麦,就浑身不自在。育种团队还需再扶持,‘西农979’的潜力还有,我还想培育出更优质、更高产的小麦品种。”王辉显然还没有停歇的意思。

“育种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事业。”王辉希望自己能将他的小麦育种事业和人生完美相融,书写小麦育种事业的下一个辉煌。

猜你喜欢

西农王辉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宝鸡市2020-2021年水地小麦新品种产量性状调查分析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剧作家王辉
西农系列小麦品种在连云港地区种植筛选试验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竹之韵
陕西历代小麦品种籽粒硬度演变规律研究
哭娃小麦
国审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西农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