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之市场篇(一):玉米政策“变调”后市场反应如何?

2016-12-27◇梅

种子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临储补贴农户

◇梅 雨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之市场篇(一):玉米政策“变调”后市场反应如何?

◇梅 雨

近日,朋友圈、粮食市场QQ群和微信群都会被有关东北临储玉米收购政策取消的解读刷屏,尽管市场众说纷纭,但有一组词汇不断响际耳畔,诸如“草木皆兵”、“深不可测”、“像雾像雨又像风”等,而笔者认为,虽然目前相关细节问题仍无头绪,但可以预见,未来玉米市场“变相临储”的基本轮廓已见雏形,且对于秋粮上市以前的玉米市场而言,“政策市”与“市场市”的较量之路艰难而又漫长。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该政策事件发生的经过。3月25日,当市场人士还在关注定向销售及拍卖政策“靴子”仍未落地时,一则关于新季玉米收购政策或将取消的消息重磅来袭,且迅速扩散至各大媒体及微信公众平台,随即市场对该消息的热议也几乎成为各大网站头条,而正在市场各方踌躇和纠结之际,3月28日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在发改委媒体通气会上正式表示,2016年在东北3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内蒙古电视台新闻中甚至提及为应付大范围卖粮难等风险,将安排符合条件的企业入市托底收购。

其次,让我们重温一下上述政策制定的背景。2007年以来,国家在东北3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保持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粮食供需格局的变化,近年来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特别是玉米已呈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严重局面,库存高企、财政负担加重、国内外价差较大、收储和进口压力不断增大、用粮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日益突出,面对粮食市场供求的新形势,原有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面临的矛盾日益显现,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此次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过去实行临时收储政策是一致的,都是坚持把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再次,让我们分析一下政策调整对市场的初期影响。政策内容确定后,敏感的期货市场已率先作出反应,而对现货市场的影响更多地集中在心理层面,各种疑虑油然而生。一是对东北产区来说,“通气会”召开之后,市场心态陷入焦灼,加之华北玉米倒流情况仍在持续,临储玉米收购总量破“亿”而收购期仍未结束,东北地区用粮企业在等待政策消息细节内容的同时仍在持续下调玉米收购价;二是华北产区深加工企业收购态度较为谨慎,粮点停收避险者增加,贸易商利润空间微薄,市场购销不旺;三是北方港口低价华北玉米倒流情况仍在持续,贸易商大多停收;四是南方港口用粮企业因政策消息面“混沌不清”,加之低价进口替代品种到港量增加,而采购多持观望态度。

最后,让我们分析一下政策调整后引发的种种疑虑。实际上新年度政策的调整一直都在我们的预警和考量之中,只是政策即将实施,市场仍需一个消化的过程,但详细解读上述政策内容,仍不免让人产生种种疑虑:一是市场定价的新重心、补贴对象的过滤和选取、各类市场主体的准入资格等依旧没有头绪。二是北方农户春季应该播种什么的疑问依旧无解,因为具体补贴资金究竟有多少,能否弥补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以后大幅下跌带来的损失尚不得而知。据了解,目前东北农户大部分已完成春耕备耕工作,种植玉米依旧是很多农民的首选,在这样的市场形势下直接取消新一年度的临储收购,农户心理存在担忧实属正常。我们寄望后续能有万全之策,以应对农户出现卖粮难或收益下降等问题。三是在当前变相临储玉米政策已经定调的情况下,“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到省区,由地方政府统筹补贴资金兑付到生产者,以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不免让人担忧重蹈2015年油菜籽的覆辙,因为这意味着每个省份之间补贴金额会有所差距。

综上所述,目前东北新季玉米临储政策“变调”,不得不说这是国内玉米市场供给侧改革迈出的重大一步,其积极意义较为明显,但市场种种疑虑的产生也在情理之中。回归市场定价是价格回归价值的必经之路,“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必将成为市场人士研究的新课题。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玉米价格或将承受一定压力。在当前玉米高库存的背景下,新机制或将对玉米市场供需结构、市场主体心理层面及农户种植心态产生一定影响,同时由于政策具体实施内容及办法目前尚未公布,后续我们也将会密切关注市场的发展动向。

猜你喜欢

临储补贴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我国玉米临储收购量创新高库存压力凸显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
政策将成玉米市场“引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