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抗洪救灾官兵实施心理干预的思考
2016-12-27朱玉洁
朱玉洁,刘 诗
加强对抗洪救灾官兵实施心理干预的思考
朱玉洁,刘 诗
突发的抗洪救灾任务易使救援官兵产生心理应激反应,甚至导致应激障碍,适时的心理干预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救援官兵心理应激反应的产生原因及基本表现,阐述了几种主要的心理干预方法并提出了加强心理干预工作的建议,以期提高救援部队战斗力。
抢险救灾;心理应激;心理干预
近期我国各地频遭洪水侵袭,湖北、安徽、河北等地爆发了多年不遇的严重洪涝灾害,人民子弟兵冲锋在抗洪救灾的第一线,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如今,抢险救灾已成为我军担负的一项重要的非战争军事任务,无情的自然灾害不仅给受灾群众造成一定的心理冲击,突发的高风险、高强度的救援任务也会对广大救援官兵造成精神和心理上的创伤。面对惨烈的灾难场面和艰巨的救援任务,救援官兵长期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容易产生应激反应,甚至导致应激障碍,不仅对官兵造成一定的身心伤害,也严重削弱部队的战斗力,因此必须对救援官兵进行适时的心理援助。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工作能帮助救援官兵缓解心理危机,恢复心理平衡,对减少非战斗减员,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一、救援官兵心理应激反应的产生原因及基本表现
(一)产生原因
抗洪救灾任务具有突发性,灾害一旦发生,广大救援官兵立马奔赴救援一线,承担起最严峻的救援任务。面对险恶的环境和紧迫的时间,救援官兵常常超负荷工作,睡眠不足、体力透支、身体疲惫等因素容易导致官兵心理机能下降。另外,救援官兵零距离接触灾区惨状,亲眼目睹洪水肆虐、房屋倒塌、群众伤亡的惨烈景象,还要参与处理受伤群众甚至是遇难尸体的工作,这些都对其视觉、听觉等方面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有些官兵由于年龄小、阅历浅,自身心理素质就较为脆弱,加之平日未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心理训练,心理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创伤。这些应激源都会导致官兵产生应激反应并表现出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甚至演化成应激障碍。据调查,不论是急性应激反应还是延迟性应激反应均在灾难救援任务中有一定比例发生,尤其存在较为突出的抑郁、焦虑等方面的心理卫生问题。
(二)基本表现
救援官兵最直接表现出的是急性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心理、生理及行为上的一系列异常,如情绪上的抑郁、恐惧、焦虑等,认知方面的闯入性回忆、记忆力、注意力减退等,生理上的心慌、头昏、食欲减退、易惊醒、噩梦、失眠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行为上的少语、避谈灾难场景、孤僻、警觉等。少部分救援官兵在灾难过后的较长时间后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身心造成较为严重的伤害。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基本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表现。
1.恐惧
恐惧是抗洪救灾任务中最易诱发的一种情绪,心慌、头昏、噩梦、易惊醒、食欲减退等都是恐惧心理的表现。很多战士人生第一次经历这种灾难场景,被摧毁的农田、倒塌的房屋等混乱景象,惨烈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受灾群众的恐惧悲伤情绪,灾民亦或战友被洪水吞噬的情形,加之随时可能会发生的次生灾害,所有的危险情景都在不停地冲击着救援官兵的心理防线,许多救援官兵精神高度紧张之余往往触景生情,不断唤起内心的恐惧。
2.焦虑
焦虑是指向未来的、对行动过程感到紧张的内心体验,主要表现为回避、烦躁、高度警觉等。抗洪抢险行动通常十分紧急,救灾过程中充满了未知,救援官兵必须争分夺秒、行动迅速,很多官兵没有亲历过洪灾,对随时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情况时刻保持精神紧张,这些极易诱发救灾官兵的焦虑、紧张心理。
3.抑郁
抑郁主要表现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并常伴有睡眠障碍、进食障碍、工作效率降低、回避人际交往等躯体行为症状。灾区处处充斥着民众悲伤的负性情绪,这对救援官兵形成极大的情绪感染和强烈的心理冲击。官兵亲身感受着灾民痛失家园和亲人后的悲痛欲绝,在无情的大自然面前深感生命的脆弱与渺小,致使心情抑郁、苦闷。但抑郁的发生往往与个人的人格特质有关,在实施心理干预时需因人而宜。
4.自责
救援官兵时常面临救援难度大,任务失败的情况,如由于环境特殊、救援装备和人员作用发挥受限等原因,对幸存者无法快速施救,从而造成其在救援过程中死亡或者救援成功后因伤势过重而最终死亡,许多救灾官兵此时会出现自责、内疚的心理,认为是自己“搜救不及时”“搜救方法不得当”等自身因素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过度的自责会使人产生沮丧、悔恨、郁闷、绝望等心理,影响身心健康。
5.强迫
救灾过程不能错过任何一个救援机会,许多救援官兵出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这极易形成强迫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任何事情总是不放心,对已确认无误的事情反复检查以确保万无一失,对灾难场景的重复强迫性闪回等。症状轻者给生活带来的不必要的困扰,如不能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重者则会形成强迫症。
二、对救援官兵实施心理干预的常用方法
(一)情绪宣泄
救援官兵在执行任务中积累了大量的不良情绪,必须及时释放才能保持心理平衡。情绪宣泄是当事人将淤积已久的情绪和精神烦恼向外界发泄并最终缓解消极情绪、获得精神解脱的过程。它是一种发泄痛苦的方式,能使人摆脱恶劣的心境,感到由衷的舒畅。情绪宣泄的过程需要心理工作人员以尊重、倾听、共情等手段来加以促进,强化救援官兵的情绪宣泄过程。
一要无条件地尊重。尊重就是对产生心理应激反应的救援官兵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护,并相信其有自我治愈的能力。无条件的尊重能够创造充满信任和温暖的环境,引起救援官兵倾诉不良情绪的欲望,促使其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二要无条件地倾听。全神贯注地听官兵诉说,并通过言语和身体姿态、表情等非言语行为表明自身具有倾听的欲望且理解和肯定对方。若官兵能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不好的感觉、情绪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可在很大程度上释放其内心的不安和焦虑。三要积极地共情。共情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体会其想法及情绪感受,应以理解的心态接触发生心理应激的个别救援官兵,做出适度的疏导,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稳定。
(二)认知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又称为ABC理论)在心理干预中被广泛采用,该理论提出诱发性事件(A)不是直接导致个体情绪及行为结果(C)的因素,个体对诱发事件产生的信念(B)才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直接原因,因此不合理信念导致了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必须对个体的错误认知进行干预。认知疗法即是通过帮助官兵识别出负性情绪背后的不合理观念并对其加以纠正,从而使个体习得积极的认知,提高应对能力的方法。救援官兵产生内疚、抑郁、焦虑等心理危机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缺乏积极的应对策略,而较多的使用了不合理、甚至是破坏性的认知方式,如过于绝对、自我否定、片面或夸大等消极防御方式。对这种心理倾向的干预,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作用来校正官兵偏离的认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育官兵认识到其观念的错误,帮助其树立积极的信念,认识到自身在抗洪救灾任务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校正错误认知,摆脱负性心理。
(三)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是指通过一系列主动的生理活动调整和休整放松,在放松身体的同时也间接将内心的情感宣泄出来,缓解紧张情绪,从而达到身心轻松的状态。抗洪救灾官兵长时间处于高强度工作和强刺激环境中,当出现一系列不良情绪和躯体行为反应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休息和调整放松。常用的调整方法主要包括呼吸放松、肌肉放松和想象放松,对于发生心理应激的救援官兵必须强制休息,减少过度持续疲劳作业,部队应保障充足的饮食、饮水、休息时间等基本生理需求,并多鼓励官兵通过唱歌、听音乐、运动等文体活动来克服紧张状态。
(四)药物治疗
心理应激干预方法具有多样性,适当的药物治疗能够缓解很多心理应激反应,尤其是有生物学基础的症状。例如使用抗抑郁药物,除能改善睡眠、抑郁、焦虑症状外,还能够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对于焦虑、烦躁特别严重的救援官兵可选用短效的镇静和抗焦虑药物。应注意的是药物干预只是辅助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心理治疗。
三、加强心理干预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组建专业的心理干预队伍
心理干预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不恰当的心理干预不仅不能帮助救援官兵应对心理危机,还可能对其心理造成二次伤害。目前,我军不仅大量缺乏心理骨干,心理干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其专业水平和能力素质远不能满足广大官兵的心理需求。因此必须组建专业的心理干预队伍,完善心理干预人员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军队和地方心理专家对基层心理工作骨干进行培训,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过硬的技能素质和灵活处理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提高开展心理干预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采用科学的心理干预方法
心理干预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准确的心理评估是确保心理干预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救援官兵的认知、情绪、行为和躯体状态,应付机制和支持系统,以及心理危机的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等,只有对诸方面因素进行综合的评估,才可针对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心理创伤的官兵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救治方案。抗洪救灾任务结束后应抽调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心理医疗队,对归队救援官兵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从而为采用科学干预方式,及时进行治疗打好基础。
(三)建立全程的心理干预机制
心理干预工作并非只在心理危机发生后才开展,其应是贯穿于整个抢险救灾任务全程的一套完整的心理干预机制。在平时的训练及接受任务到达救援地之前,应以预防性的心理干预工作为主,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应激训练等加强救援官兵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心理应激能力;在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过程中,应以减少非战斗减员,提高部队救灾的战斗力为目的,给予与救援官兵强大的心理支持,关注救援官兵心理健康状态,及时发现产生心理危机的个体并适时进行干预以缓解应激反应;当官兵遂行完抢险救灾任务后,应建立对救灾官兵的心理监控机制,确保及时发现和控制具有不良心理反应的个体,并结合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式给予其持续追踪性的心理关注,保证官兵身心健康。
[1]张月娟,段晓彦,王进礼,杨帆.救援官兵战斗应激反应心理干预工作模式的构建[J].武警医学,2015,(08):771-772.
[2]潘昕.抢险救灾行动中基层官兵心理危机干预的评估 [J].华章,2014,(08):18-19.
朱玉洁,女,山东济南人,西安政治学院2014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军事心理学研究;
刘诗,男,河北邢台人,西安政治学院2014级军事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制史。
C912.6
A
1008-4428(2016)09-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