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其社会问题探析

2016-12-27马燕

市场周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子女养老家庭

马燕

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其社会问题探析

马燕

失独家庭是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产物。这些年失独老人不断增多,他们的现状十分惨淡,在物质上、生活上、心理上、精神上都出现了问题。失独家庭带来的社会问题受到各方的关注,尤其是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势在必行。

失独家庭;养老;家庭功能;家庭红利

在我国全面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失独家庭及其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逐渐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并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根据国家卫生部发布的《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我国15~30岁年龄段人口的死亡率至少为万分之四。按照这一比率推算,目前我国年龄在15~30岁的独生子女中每年至少有7.6万人亡故,由此带来的是每年至少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推算全国失独家庭已达百万个之多。因此,关注失独家庭,为其提供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和完善的社会照料,已经成为当前全社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考验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一大难题。

一、失独家庭的含义

何谓失独家庭,学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失独家庭可以是一对夫妇,也可以是独身老人——“他们大多年龄在50岁以上,已经失去再生育能力,但家中唯一的子女却因车祸、疾病、灾难等不确定风险不幸离世”。有学者提出,失独家庭“是指遵照国家独生子女政策的规定只生育了一个子女,而子女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疾病而不幸死亡的那些父母所组成的群体。这些失独父母的年龄大多在50岁上下,而且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年龄或其他原因,不能或不愿再生育或领养子女”。还有学者提出,“失独老人指已婚妇女年龄在49岁以上、夫妻双方只生育过一个子女、且现无存活子女的老人”,以及“因各种原因而失去家中唯一的独生子女的父母,特别是那些因年龄较大及其他原因而丧失生育能力或不愿再生育的夫妇”。这些学者对失独家庭的定义虽有细微差别,但共性都是人到中年、独生子女因各种原因在其父母之前离世而出现的只由夫妇二人或一人组成的家庭。失独家庭的出现,与我国实行30多年的计划生育国策密切相关。

二、失独家庭的现状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存在举足轻重,尤其在中国文化体系下,孩子常常是家庭的核心,是父母快乐的源泉、精神的寄托、年迈之时的赡养依靠,甚至是父母生存的全部价值与意义、生活的全部内容。失去孩子绝非是简单的家庭成员的缺失,而是一个家庭的崩溃与坍塌。尤其是对于已经步入绝育阶段的父母,更是一场无以弥补的灭顶之灾。因此,失独家庭所面临的困难是空前的,不容我们有半点的忽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质层面:经济困难,存在着失独而贫的风险

随着时间推移,失独家庭父母逐步步入老年,他们的收入在退休后会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同时年龄增加所导致的健康问题日益增多,身患各种疾病的可能性也逐渐加大。但是,由于孩子的缺失,来自儿女的经济资助或生活赡养的可能性为零。一方面收入减少,另一方面开销增加,失独家庭很容易出现入不敷出,导致经济拮据。重要的是失独家庭不像普通家庭,普通家庭经济困难可能是暂时的,只要帮扶得当,实现家庭经济的“造血”功能,经济状况很快就会改善。而失独家庭往往在失去子女的同时也失去了家庭经济的“造血”功能。所以失独家庭的经济困难具有不可逆转性,如何使他们有能力独自养老成为很大的社会难题。

(二)生活层面:无以依托,生活照料缺失

在家庭养老仍担当着不可缺少的养老角色的今天,对失独家庭而言,孩子的离去无疑令其陷入养老困境,甚至要面对一系列难以逾越的困难,如住院手术需要亲属签字,住养老院办手续需要亲属签字,卧病在床需要子女照料,高龄阶段手脚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等,这一切都深深刺痛着他们的内心。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主要就是希望在年老后行动不便时,子女能在身边及时提供生活照料。失独家庭的老人在生活照料上没有子女可依靠,这给他们本来就很脆弱的家庭又增加了很多困难和很大风险。

(三)心理和精神层面:精神消沉,心理障碍严重,社会交往缩减

一些调查发现,大多数失独家庭父母情绪低落,万念俱灰,失去生活热情,没有生活兴趣,生活索然无味,做什么事都没有动力。他们大多主动把自己与外界隔离起来,不敢和周围人交往,包括亲属,生怕听到他们提及往事,更不敢听到有关孩子的一切,原先的社会关系几乎断绝。他们整天整月整年的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把自己的情绪宣泄出去,不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分享,当然也不接受外界的各种讯息,长期这样处于一个封闭空间,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恶性循环,导致有的失独老人处于绝望境地,甚至做出过激行为。

(四)社会层面:无法融入社会,人们敬而远之,成为社会的痛点

失独家庭由于自身的封闭,同时由于目前还没有构建好完善的帮扶体系,很多失独家庭无法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失去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人们同情这样的家庭,但是又不知道怎样去帮助他们,无法触及他们的内心。目前,失独家庭就像是社会肌体上一个不能触碰的痛点,需要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需要国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

三、失独家庭引发的社会问题

(一)家庭功能缺失

一个完整的家庭具有情感维系、经济支持、养老扶幼、奉献社会、子嗣传承等功能。而一个家庭一旦失去独生子女,家庭功能即刻缺失。家庭不能再享受天伦之乐,而是长期沉湎于悲痛之中,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被割断,家庭与外界常常也处于割裂的状态。失独家庭经济状况往往也会受到影响,一些失独夫妻由于情感困扰,无心工作,疾病缠身,家庭生活每况日下。对于失独家庭而言,赡养老人、抚养子女、奉献社会等家庭功能也只能是“水中月”了。中国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儿孙绕膝、子嗣传承这些传统的家庭观念在现代人们思想里也是根深蒂固的。子孙的延续就是家庭的延续,家庭的完整和延续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失独家庭的功能缺失不仅是家庭问题,而且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家庭稳定给社会带来的“红利”消失

家庭的完整、和谐、稳定和发展,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我们可以把这个称作家庭稳定给社会带来的“红利”,也可以简称为“家庭红利”。这种红利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而且还有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而失独家庭是一个破裂的、不稳定的家庭,自从失去孩子那天起,家庭对于社会的“红利”就消失了。我们不能忽视这种红利,因为失独家庭在中国不是一个小数目。

(三)增加社会不和谐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对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失独家庭由于家庭功能的缺失,常常与社会处于隔阂状态,害怕与社会进行交流互动,不仅给社会带来的“红利”消失,而且还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给社会治理带来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社区管理难度加大,社区工作人员需要经常了解失独家庭的情况而很难掌握到真实情况;失独老人可能堆积“负能量”,做出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事;在共建和谐社会方面他们不能正常参与,在共享发展成果方面他们目前也不能完全共享。

(四)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日趋凸现

我国目前已经有一部分失独夫妻迈入退休行列,随着失独家庭这一群体越来越大,在未来十至二十年,这一群体的绝大部分将退休养老。按照专家的估计,若失独家庭达到最多的1000万个,那将来有2000万失独人口需要养老,这相当于1.2个荷兰或者4个新加坡的人口数量。我国现阶段倡导的是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多元养老并存的养老模式。但是这么庞大的失独人口不能依靠家庭养老,而且我国的社会养老事业起步晚,目前的发展还无法满足正常需求,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日趋凸现,这无疑给我国的养老事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四、解决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势在必行

在失独家庭所引发的所有社会问题中,养老问题是最核心的也是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解决了,其它他问题都会有所缓解,家庭功能缺失会有所修复,由此引发的社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也会减少。因此,解决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势在必行。

由于在不久的将来,失独群体的数量将会达到2000万人,这么庞大的群体的养老问题,靠失独家庭自身、靠任何民间组织都是无法解决的。国家有必要建立专门针对失独家庭的养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政府和家庭各自扮演好自身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政府还要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失独家庭的养老事业,政府做不了也做不好的事让给专业的社会组织来做,政府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支付社会组织的服务。

[1]魏凌波.浅析城镇地区失独老人的精神困境和精神自养[J].神州,2013,(06).

[2]谢勇才等.失独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探析——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J].社会保障研究,2013,(01).

[3]胡叠泉,邢启顺.失独家庭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J].三峡论坛,2013,(01).

[4]王轲.失独者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1).

马燕,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

C913

A

1008-4428(2016)09-73-02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公共管理视角下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项目号2013SJB630056)”的阶段性成果,南京邮电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NYS21402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子女养老家庭
养老生活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养老更无忧了
恋练有词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