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计算教学

2016-12-26李静

未来英才 2016年2期
关键词:计算小学数学教学

李静

摘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计算能力作为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新课改以来,课标对计算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适当调整,降低了计算教学的要求。随着目标调整,要求降低,学生的计算练习量也少了,计算能力下降很快。经过调查,我发现学生计算能力下降主要体现在计算的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变慢、简便运算方法不够灵活三个方面。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不仅仅影响了计算教学的正常进行,更是让学生在其他内容的学习和训练上产生了很多障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意识到计算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对计算教学的要求,增强日常教学中在计算教学方面的训练。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创设有效情境的同时,合理运用铺垫

情境有情境的好处,比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铺垫有铺垫的好处,导入非常自然,不突兀。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其实并不矛盾,并不一定因为要创设情境而否定传统而有效的复习铺垫,课堂教学中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主要是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比如在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时,通过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知识的复习铺垫导入反而能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有效。一些计算知识的探索是需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计算教学前的复习铺垫可以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旧知。所以,我们在导入的方式选择上,完全没有必要摒弃铺垫导入,可以在创设有效情境的基础上,融入旧知,合理运用铺垫,让情境在吸引孩子的兴趣的基础上,更自然。

二、在强调算理讲解的同时,注重算法指导

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如果不懂得算理,仅仅通过机械训练“依样画葫芦” 掌握计算方法,这是无法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的,更加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

三、在倡导多样算法的同时,关注算法优化

《数学课程标准》在计算教学这一内容中倡导算法多样化,目的就是改变“计算方法过于单一、技能培养过于侧重”的现状。广大教师已经融入到了日常的教学中,但对于算法多样化的理解比较片面,更多的只是强调了多出现一些计算方法,有种为了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的意味。

如何做好“算法优化”呢?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应该把优化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下自觉地进行优化。尤其,我们要关注“算法优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有时并不一定在某一节课内就能做到优化,我们要耐心地等待和引导,要知道优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发展的过程。

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他们的方法进行反思与比较,并在自己的算法和别人的算法比较中,认识到差距,形成迫切要将算法最优化的内需力。应该说,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之间并不矛盾,两者是统一的,都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四、在删减繁难计算的同时,做好日常训练

繁难的计算题,不仅对于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有害无利的,而且会减低学生学习计算内容的兴趣。新课程标准对计算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删去了繁难的计算题,降低了计算教学的要求,增加了计算工具的内容教学,允许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一些依旧复杂的计算,如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以及利息等计算。

应该说新课标的考量是非常恰当的,但很多教师在学生掌握计算工具的过程中,淡化了基本的计算训练,让学生养成了计算依赖计算工具的坏习惯,出现了学生计算能力直接下降的窘境。因此,我们在教学时,首先要鼓励学生,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养成一般计算通过口算、笔算或者心算进行细致计算的良好习惯;其次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计算,尤其是强化验算,避免学生急于求成,提高学生的正确率;再次要加强学生的日常训练,尤其是口算训练,如我每节课都要用3至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做到基本的口算结果能脱口而出;再次要关注学生的错误,通过学生的错误反馈,寻找学生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计算方法;最后要引导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计算结果。

五、在强化笔算训练的同时,淡化工具使用

新课标对计算降低了要求,计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稍复杂一点就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这样的安排,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计算困难,但却给一些学生带来偷懒的机会:一些学生为了方便和省事,上数学课常常带着计算器,用计算器代替了大多数的笔算。

新课标虽然强调计算工具的使用,但不代表不需要学生放弃笔算的方法。计算工具的使用,只能用于复杂的计算,简单的计算是不能借助于计算工具的。要知道,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及计算技能的形成,是建立在一些必要的训练基础上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淡化计算工具的使用,强化笔算训练。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能忽视反而必须重视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时刻关注并去反思我们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计算教学,让学生的计算学习既有“深度”又保持“温度”。

猜你喜欢

计算小学数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