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价值探析
2016-12-26王魁
王魁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已然成为我国发展观、教育观中的重要理念。为此,探析了“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价值。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管理;价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1.123
《管子》一书中写道:“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大意表达出以人为本,对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而今我们所提及的“以人为本”更多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1高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
“以人为本”所形成的管理理念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胡锦涛同志就曾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现代高校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内涵就可理解为,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如何发挥管理构架中各类角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升高校整体的办学水平。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就关于高校“以人为本”的内涵做出解释;其一,充分正确的认识人的价值并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二,正确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与根本任务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更好的培养人;其三,在教学的管理过程中应当确立人的核心地位。
2目前高校管理中所呈现出的弊端
目前,尽管“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高校管理者的广泛共识,然而在教学管理的发展中依旧呈现出重重弊端。
2.1“以人为本”理念的认知依旧不够深刻
高校在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对于以人为本的认知存在片面性。其一,高校在管理中将“以人为本”中的“人”的范围界定模糊不清,难以全面的做到“以人为本”。其二,高校管理中对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发展内涵认识不够深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本身是一个管理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因而在“以人为本”的过程中,适应发展所做出的资源配置与体质调整具备必要性。
2.2教学管理模式对于“以人为本”实践的干扰
在我国长期以来的高校管理模式中,行政权力始终占据着高校管理理念的重要位置;因而导致人们认为在高校的管理中,教师、学生均属被管理者一方,他们在教学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便受到高校管理者的束缚,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官本位思想。因而导致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人”主体含义的变迁;简单而言,教师的科研发展潜力受到此类管理制度的束缚,产生自主创造意识的缺失,从而倍显惰性;其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无法自由的体现,使得“以人为本”理念进入到瓶颈期。
3“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价值体现
高校管理模式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管理的实践中的实现依旧需要一段长远的过程,但在近年的发展中,“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正确性体现出了其社会发展价值。
3.1“以人为本”对于高校管理制度的发展价值体现
在以往的高校管理制度中,过分的行政化对于教学目标的提升造成相当程度的阻碍;在“以人为本”的实践过程中,高校管理模式更加趋于民主化的方向。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过程中,由于陈旧的高校管理制度的影响,在教师(含教职工)、学生的诸多管理制度中,包括招聘录用制度、晋升管理制度、教学考核及科研评比方面始终受到以行政化引导开路的影响,使得管理机构臃肿,考量指标单一进而阻碍我国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教师及科研团队的管理制度方面更具明确化,教学过程中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日趋平衡,使得高校科研水平有所提升;学生的选才方面及学科建设方面,也更趋多样,以求培养更多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人才。
3.2“以人为本”对于高校管理参与者的角色价值体现
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驱使下,教师、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落实,对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更为贴近。充分体现出了高校管理过程中“育人”功能,科研创造功能的实现。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学生的主体角色地位得到认可和尊重,高校教师的教育与科研创造的角色功能得到体现,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的体现均使得“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管理各类参与角色的价值得以驱动,成就我国高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4结论
总之,以人为本对于各高校管理的诸多价值也在逐渐体现出来,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各项功能发挥也更具现实意义。简单而言,“以人为本”就需要承认并尊重高校管理中各角色“人”的价值和创造性,激发在高校管理模式中各类参与角色的积极性与所蕴藏的价值。而其最大的价值实现,在于促使高校更具社会性、创造性与高校管理内涵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4-05.
[2]陆林召.高校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理念探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8-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