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化管理模式下高校团日活动创新的引导与管理
2016-12-26白洋孙波
白洋 孙波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的趋势,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学生个体的精致化培养,必然演变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以团日活动为切入点,运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精致化育人理念,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团日活动;精致化管理;创新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8.035
中图分类号:D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8-0111-03
一、高校开展团日活动的意义
团日活动是以团支部为单位围绕一定主题开展的有益于成员德智发展的活动。团日活动包括教育活动、科技活动、公益活动、组织活动、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团日活动有利于帮助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成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团结支部成员、增强支部自身的活力与凝聚力;有利于扩大支部与社会的联系,激励成员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共青团指导下,团日活动经过几十年的实践,逐渐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并且在团员青年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政治引导和社会认知的作用。成功的团日活动有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和科学的价值观念,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理论价值修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团日活动也迎来了创新改革的契机,将学生工作中的精致化管理与团日活动创新引导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必将使高校的共青团工作达到新的高度。
二、高校团日活动发展现状
在多元化的背景下,新的文化、思想以及观念逐渐渗入到高校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和挑战,“精致化”的思想教育观念由此进入高校管理教育工作视野,成为高校育人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传统的团日活动虽然开展得较为频繁,在短时间内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但重复单一的内容及模式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可,其中的一些问题已经逐渐显现出来。
(一)学生自主程度高,缺乏指导性
团日活动的正常开展离不开高校教师队伍的支持和配合。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不仅仅包括思想政治工作也包含着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因此辅导员被埋没在各项琐碎的工作中从而忽视了自身的理论学习和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引导。另外,每名辅导员老师管理多个班级的现状致使辅导员无法全程参与到各个团支部每一次的团日活动当中去,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挥程度高,导致团日活动流程和内容趋于松散和不正规。
(二)学生认识不够,缺乏积极性
高校低年级学生对共青团组织、政治体系及理论属性的认识尚浅,对团日活动的内涵和意义的了解程度处于较低水平,部分同学甚至会对团日活动开展的必要性产生质疑。伴随着团日活动形式的固化,他们则逐渐对传统团日活动的古板和教条产生厌烦甚至抵触心理。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四年级学生来说,大家各自忙于就业、升学、出国等事项,团支部整体凝聚力和号召力减弱,为团日活动的开展增添了难度,“组织者敷衍,参与者不配合”的现象普遍存在,更有甚者团日活动变成团支书一个人的活动,写个策划,编个总结提交团委就算了事。
(三)活动形式固化,缺乏吸引力
高校团日活动的主题和活动形式通常与往年雷同。“三月学雷锋,五月青年节,九月爱国日”,这些常规主题年年有,在形式上也无外乎是枯燥无味的讲座或一成不变的团班会,过于陈旧以及固定的模式致使团日活动缺乏活力,大大缩减了团日活动本该具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受到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和经费的限制,团日活动组织者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导致团日活动的发展受到局限。
(四)与热点连接不足,缺乏时代感
目前,大多数团支部开展的团日活动过于传统和形式主义,与时代热点和社会发展相脱节,活动组织者很少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为活动赋予深度及思考,而仅仅是“为了办活动而办活动”。活动的对象也把参与团日活动当成一项任务,主人翁意识较弱,缺乏真正的思辩和内心的共鸣,这样一来,学生在参与活动后收获较少。
三、改进高校团日活动的建议
大学生是最有活力、创造力的青年知识群体,只有灵活、多样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才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规律和要求。大学生精致化管理,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既注重教育的过程和细节,又注重对教育结果的管理。在精致化教育理念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团日活动的开展应以“求精”、“求细”、“求全”为着眼点,通过对团日活动的创新引导和科学管理,最终实现“内容求精”、“形式求细”、“保障措施求全”的精致化育人目标。
(一)不断创新团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1)创新主题内容
大学生团日活动主题可以分为社会热点和大学生个人成长两方面:一方面在共青团指导下,结合时下社会热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政治理论性教育,通过团日活动促进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树立;另一方面,从学生自身及校园文化等角度出发,围绕校园热议话题,开展理论学习、树立典型事迹,做好如学风建设、班风建设、学生心理健康培训、兴趣技能拓展训练等主题内容多样化的团日活动。
此外,考虑到高校大学生发展存在阶段性,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差异化教育活动主题。还可以将团日活动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合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开展专业教育实践活动,比如鼓励管理类专业的同学结合时下热点开展社会调研活动,撰写调研报告和总结;鼓励艺术专业的同学举办“红色主题”的摄影、绘画展览。通过这种方式将团日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最大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个性化发展空间。同时,团支部还应积极向支部内部成员征集建议和反馈,调查活动对象偏好和需求,策划一些贴近支部成员日常生活,大家共同关心的活动。比如在团支部内部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寝室文化节,寝室运动会等,以此凝聚团体力量;按个人爱好分类,成立兴趣小组,丰富课余生活。
(2)创新活动形式
有针对性的对活动形式进行创新,增强活动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头脑和内心深层次的共鸣,进而增强团日活动的实际效果。对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来说,根据所针对的对象不同,可以适当开放团日活动的形式。团日活动的品牌效应具备明确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理念,有利于提升团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为团日活动注入旺盛的生命力。因此,鼓励各团支部根据自身情况和成员特点开展具有实际意义的长期品牌活动,比如,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组织短期支教活动、成立长期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定期举办旧物义捐义卖活动等。此外,还可以鼓励各个团支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走出课堂、贴近社会”,如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博物馆、探访敬老院等,争取让团日活动有特色,有生机,有意义。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在高校学生管理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适应以多媒体、网络及线上新媒体为媒介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比如:建立团支部公共微博、微信平台,除了发布思想引导的信息外,还可以及时对近期团日活动进行宣传、反馈和总结;在支部内部建立QQ群、微信群,为学生提供交流分享平台,打造“在线团日”。
(二)不断完善团日活动的保障措施
(1)坚持培养提高团干部能力
一个精品团日活动的产生离不开高素质干部团队的力量,对于团干部的培养应采用“边培养、边使用、边提高”的原则。活动前期对团干部进行培训教育,着重提高团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认知能力,提高其活动策划能力;活动中期引导、示范团干部形成组织协调能力,管理沟通能力;活动后期督促各团支部联合开展精品活动展示和宣讲会等总结经验和教训,通过经验交流分享会促进团干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学习反馈。同时,构建团干部与高校辅导员等教师队伍交流沟通的平台,不仅可以发挥辅导员对团日活动的引导作用,还有助于辅导员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各个支部团日活动的开展情况,从而能够使团日活动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定期评比提升团日活动品质
以竞争谋发展,完善激励与监督制度。健全的评比机制推动团日活动“出精品、出成果”,良好的评比机制应具有稳定性和有效性的特点。目前,高校团日活动的评比机制有待完善,存在评价指标过于片面和教条化,评比流程形式化,评比时间随意不稳定等现象。对评比机制的创新可以依靠成立监督委员会,对团日活动进行现场投票、打分,后期跟踪采访等手段,告别传统评比机制中文字总结、感想反馈等固有模式。此外,评比应形成稳定性,定期举行并及时公开公布评比结果,有利于各支部之间形成友好竞争、共同提高的局面。
(3)积极宣传提升团日活动影响力
发挥精品活动宣传与示范功能,建立健全团日活动资源数据库。加强品牌活动、精品活动的宣传与示范功能,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微信平台、微博等资源,加快团日活动的信息化进程,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将团日活动的影响力最大化。同时,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可建立数据库记录优秀团日活动的策划、总结及素材,有助于其他活动组织者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育。
(4)增加教师参与度全面提高团日活动水平
凝聚高校辅导员、教师队伍力量,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团日活动最初策划到计划实施到后期总结评比,辅导员或其他教师的参与能够全面掌控团日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质量,并在给予团日活动充分的发挥空间的同时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发挥辅导员及其他教师队伍启发、引导、示范、统筹的作用,使团日活动得到健康发展,实现精致化管理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担负着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每一个大学生的未来都是我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精致化管理创新学生管理是对当代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下的一次有益探索。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创新方式方法,转换工作思路,以精致化管理为理念,认真完善每一次团日活动,让精致化进入每一所高校,改革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