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农业厅印发陕西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

2016-12-26

西部大开发 2016年7期
关键词:陕南茶园茶叶

有关设区市农业局(委),厅机关有关处(室、局)、厅属有关单位:

现将《陕西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陕西省农业厅

2013年2月28日

茶是我省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大幅增加,成为继“粮、果、畜、菜”四大产业之后又一极具潜力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进全省茶产业发展,现结合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陕西茶区主要分布在汉中、安康、商洛市,又称陕南茶区。陕南茶区地处我国茶区北缘,属我国四大茶区中的江北茶区,主产绿茶。陕西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产茶市县政府大力推动下,我省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陕南绿色经济和循环发展的特色产业。

(一)基本情况

2011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36.8万亩,每年增加5万亩以上;可采摘茶园84.8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62%;产量不断提高,年产量2.7万吨,较上年增长7.2%;年产值24.5亿元,较上年增长11%。就区域分布来看,汉中市茶园面积达到65.5万亩,产量达1.5万吨,产值达13.7亿元;安康市茶园面积达到43万亩,产量达9800吨,产值达9.1亿元;商洛市茶园面积达到28.3万亩,产量达1500吨,产值达1.7亿元。汉中市茶产业年产值占全市农业总值30%左右,20多个镇以茶为主业,茶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60%以上;安康市平利县茶叶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34.6%,茶农户均收入95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45%。茶叶主产县西乡、紫阳、平利、宁强、勉县、南郑、镇巴、城固、汉滨、商南等县区茶产业年产值均过亿元,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陕南农民增收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主要成效

我省茶产业在规模不断扩大、效益稳步提高的同时,在以下方面发展较快。

1.标准茶园发展迅速。按照农业部和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关要求,各茶叶主产县积极创建茶叶标准园,已有紫阳、平利、西乡、宁强4县列入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示范县。按照“企业建、企业管、企业经营、管理部门指导”的原则,完善创建方案,标准园面积达5万余亩,管理水平较高,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2.区域品牌初步形成。全省注册茶叶商标97个,陕西省著名商标有8个;累计获得国内外大奖419项,金奖156项。紫阳富硒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汉中仙毫荣获最具发展力和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紫阳、西乡、平利、商南先后获得“中国茶叶百强县”和“中国名茶之乡”等荣誉称号。汉中仙毫、紫阳富硒和平利女娲、秦岭泉茗等分别成为陕南3市对外形象的公用品牌。

3.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扶持下,茶叶生产加工机械迅速增加,加工设备更新步伐加快,机械加工率不断提高。宁强、勉县、南郑、西乡、平利、紫阳等县先后引进多条先进的加工机械,清洁化生产能力得到提升。陕南茶叶加工企业累计达到883家,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精制加工厂达27个,清洁化生产加工线达46条,初制加工厂达971个,茶叶初制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

4.技术体系基本健全。陕南22个县区产茶,其中汉中9个县区、安康9个县区、商洛4个县区。随着茶产业迅速发展,茶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也得到壮大。西乡、紫阳、平利、商南等4县设立了专门的茶叶局,其他产茶县区分别在涉农部门设有茶叶技术推广(中心)站。全省茶叶技术推广机构23个,专业技术人员143人,省市县三级茶叶技术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服务队伍在逐步壮大。

(三)面临挑战

我省茶产业在稳步、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方面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业地位有待提升。全省茶产业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与产茶大省有较大差距,茶园面积仅占全国的4%,位居全国第9位;总产量占全国的1.7%,位居第14位;产值占全国的3.4%,位居第10位;单产平均19.9公斤,位居第17位。

二是基础设施有待改善。陕南各茶叶主产县区立地条件相对较差,茶园多建在坡度较大的山地上,基础设施较差,滴灌、喷灌、耕作机械、修剪机械等现代化设施应用率极低,不利于茶叶产量提升。

三是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全省有茶叶推广机构23个,从事茶叶专业人员143人,中高级职称71人。按每1000亩茶园配1名技术人员算,需补充1000多人,人才极度匮乏。茶区现有技术人员不仅少,且老龄化严重,技术手段落后,难以适应现代茶园建设。

四是销售市场有待拓展。全省名优茶仅占全国1.1%,省外市场看不到陕茶,甚至很多人不知道陕西产茶。品牌数量多而杂,加工能力差,市场监管难,宣传推介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低:产品综合开发能力不足,利用率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五是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茶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一家一户的生产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市场经济力偏弱。

(四)发展机遇

随着陕南突破发展的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茶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为茶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将陕南茶区列入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发展区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赵正永书记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茶叶发展”;孙清云副书记强调“要以现代农业为抓手,以产业园区为引领,依托陕南绿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等主导产业,做大农村经济总量”;全省茶产业工作会议及时召开,祝列克副省长出席并作重要讲话,把茶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茶在陕南突破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的社会环境已具备,发展陕茶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二是陕南独特生态环境,为茶产业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陕南茶区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带,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茶区多处于海拔800-1000米之间,年降雨量为1000毫米左右;茶区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高,富合有人体所需的硒、锌等微量元素,是我国第二大富硒区;气候、土壤条件均适宜茶树生长,生态条件优越,是公认的优质绿茶产区,宜茶面积较大,有较大发展空间。

三是社会需求不断增加,为茶产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茶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天然饮料,消费量一直呈增长态势,全球茶叶消费量每年以3-5%的幅度增加,我国茶叶出口逐年增加,绿茶的保健作用得到公认,成为主要出口品种,占78%。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保健功能的开发和茶文化,消费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国内茶叶年人均消费仅460克,上海、广州等人均年消费已达1000克左右,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很大。据预测,国内茶饮料年增长率10%以上,茶叶原料需11万吨,茶多酚等有效成分开利用前景广阔,茶叶消费领域不断扩大。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运用现代工业、流通、金融、生态的理念,以兴茶富民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以培育职业经营主体为核心,以园区化布局、园艺化建设、机械化生产为引领,依靠科技支撑,强化政策支持,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文化优势,扩大生产基地规模,开展综合开发利用,拓宽茶业复合功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综合效益,树立“优质、绿色、环保、健康”的陕茶形象,促进陕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构建“三强一富一美”新陕西。

(二)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托当地资源、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条件,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主攻方向,细化发展内容,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有机结合,拓宽茶产业发展领域。

2、科技支撑,园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发展无性系种苗繁育;以标准示范园创建为抓手,打造特色鲜明的生产集群;建设机械化生产加工、集成技术推广、产品质量控制等为一体的现代茶业园区,引领茶产业发展。

3、市场导向,龙头带动。巩固省内市场,拓展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明确产业主体地位,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4、宣传推介,品牌销售。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挖掘文化内涵,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品牌保护,举办茶业展会和茶事活动,宣传推介陕茶,使更多消费者认识陕茶、认知品牌,提升优势名牌市场占有率。

5、政策扶持,多元投入。制定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强化政策执行力度,以政府扶持为引导,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推动多元化投入,增强我省茶产业发展后劲。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新增茶园140万亩,总面积达到280万亩,其中新增无性系良种茶园100万亩;茶叶产量增加10万吨,总产达到13万吨以上,实现生产总值150亿元,茶农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培育3-5个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5-10家,力争1-2家企业成功上市,打造3-5个国内知名品牌;做到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使我省茶产业步入全国中上行列,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产茶名省强省。

三、区域布局

立足陕南茶区生产、生态条件,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合理规划,稳步推进,规模发展,提高茶产品区域聚集度。

(一)茶园基地发展布局

在我省现有茶园面积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地自然生态条件、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和群众发展茶叶的积极性,汉中市重点建设西乡、宁强、勉县、南郑、城固等茶叶生产基地;安康市重点建设平利、紫阳、汉滨、岚皋、汉阴等茶叶生产基地;商洛市重点建设商南县茶叶生产基地。其他条件较好的县区也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二)新增无性系茶园区域布局

加大无性系茶园建设,不断扩大高标准茶园面积,增强机械化采摘水平。在汉中、安康、商洛市分别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无性系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为全省茶园发展提供优质无性系良种茶苗。以优势区域的主产县为主,按照集中连片、扩大规模的要求,开展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

(三)茶产品发展区域布局

1.汉中。建设150万亩优质绿茶生产基地,以优质绿茶生产和有机出口绿茶为主,推进以茶园观光,休闲度假,茶文化展示等茶旅游项目的开发。重点发展西乡、宁强、勉县、南郑、镇巴、城固等县区。

2.安康。建设90万亩优质富硒茶生产基地,以紫阳富硒茶生产及系列产品为主,充分利用紫阳群体种品种优势,加大红茶、黑茶及其他茶产品研发和开发。大力开发茶叶旅游观光线路,促进茶产业多元发展。重点发展紫阳、平利、汉滨、岚皋、汉阴等县区。

3.商洛。建设40万亩茶园,打造秦岭泉茗系列有机茶产品。重点发展商南、山阳、镇安等县区。

4.其他。在具有悠久茯砖茶生产历史的泾阳县建设现代茯砖茶生产园区,利用陕南丰富的夏秋原料加工茯砖茶。

四、产业发展重点

(一)茶叶技术服务体系

1.茶叶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和专业研究机构,采取自主研发、联合开发、委托研究等多种形式,引进选育茶树新品种,开展茶叶优质、高效、安全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充分利用夏、秋茶叶原料开展红茶、黑茶等茶类研发,丰富茶产品类型。加大茶饮料、茶食品以及以茶为原料的多种产品开发,延长延伸茶叶产业链。

2.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省、市、县逐步建立健全茶叶技术推广机构,充实技术队伍,配备技术装备,强化服务手段,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快成熟技术推广应用,为企业和茶农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等社会化服务。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生产管理技术指导,采摘、初制、精制、包装等加工技术服务,信息收集、分析、发布等信息共享服务,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3.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完善专家技术服务团队,研究解决生产、加工中的问题。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分年度拟定培训大纲,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培训机构,扩大培训l规模,每年培训基层农技员、职业茶农、企业经营者3万人以上。建立茶园生产、机械加工实训基地,采取课堂授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会萑}王里、善经营的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二)茶树良种繁育体系

坚持自主创新、自繁自育和引进良种相结合,选育适宜良种,发挥紫阳种群品种优势,推广陕茶系列品种。以无性系良种苗木繁育为主,建设一批规模化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为茶叶发展提供优质种苗。在汉中、安康、商洛分别建设一个茶树新品种试验站(中心),引进国内优质良种,开展茶树新品种试验、示范,筛选适宜我省种植的优良品种,建立不少于10亩采穗圃,供应全省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用苗。围绕茶叶主产县建设5-8个规模在200亩以上的无性系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为全省茶园发展提供优质无性系良种茶苗。加强苗木繁育基地管理,配套完善基地基础设施,规范苗木繁育技术措施,强化苗木质量检测,确保无性系茶苗供应数量和质量安全。

(三)茶园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集中连片、扩大规模的要求,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新建一批集中连片的高标准茶园,新建茶园实现品种良种化、栽培标准化、生产无害化,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建设高标准茶园面积120万亩。改造一批低产茶园,对品种退化、长势衰老、缺行断垄、水土流失严重的低产茶园进行改造,改植换种5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逐步使其达到丰产要求。在茶叶标准园创建的基础上,通过扩大规模、提高标准、丰富内容,建设一批茶叶现代园区,以国家级园区为引领,以省级园区为主体,以市县园区为补充,围绕21个茶叶主产县区,建成7个省级现代茶叶园区,带动发展市县级园区20个,推行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引领产业发展。

(四)龙头企业培育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自愿”的原则,培育3-5个国家级龙头企业,5-10家省级龙头企业,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实力强、管理优的国内外知名茶叶企业入陕发展;引导和支持有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发展,采取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快推进企业整合,壮大企业实力;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型茶叶初制加工厂和茶叶基地的联合,扩大经营规模,形成产业集群。对确定的省级龙头企业和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优势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制茶加工设备,配置冷藏保鲜设施,提高茶叶企业竞争力和带动茶农增收的能力。

(五)加工能力建设

加快推进茶叶精深加工,优化产品结构,做精名优茶,做强大宗茶,提高夏秋茶原料利用率。合理配置茶叶初制加工厂,配套精制加工厂,以千亩茶园为单位,建设一批茶叶初制加工厂;以西乡,平利,紫阳,南郑,宁强,勉县等主产县为主,建设8个左右年产2000吨以上的茶叶精制加工厂。充分利用农机具补贴等政策,引导、推动企业引进设备、改进生产工艺,选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改造落后的加工设备和工艺,提高茶叶清洁化加工水平。

(六)质量监测体系

强化产地生态环境、茶叶生产过程和加工过程等关键环节的监测,探索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新模式。完善茶业质量监测体系,建立省级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和汉中、安康茶叶质量检验分中心,在主产县配备可流动的快速监测检验装备,及时对本地茶产品进行监测,市级以上的龙头企业配备自检设备,对出厂产品进行检验。制定茶叶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完善检测手段,开展茶叶感官评审、理化检验等工作,通过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生产基地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新格局。

(七)市场营销体系

完善中心交易市场和建立产地批发市场,构架较为完整的市场营销体系。立足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区位优势,做大金康路茶产业聚集区、西安国际茶叶交易中心、西北国际茶叶拍卖中心等,构建西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物流中心;新建或扩建10个具有集散功能的市县产地批发市场。加大市场建设投入,形成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投入格局,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服务优良的产品销售市场,配套完善市场质量监测、信息收集发布设施,规范市场管理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秩序。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茶叶产业作为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提升陕西农业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来抓。省上建立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制定茶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协调解决茶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陕南各市要将茶产业的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安排部署,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进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各级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茶产业的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建立政府、企业、农户多元化投入机制。省政府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茶树良种繁育、新建良种茶园、低产茶园改造、茶叶现代园区建设、龙头企业扶持、清洁化加工、技术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茶叶标准制定和推广、品牌宣传推介、茶叶展会等。陕南各市县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优惠政策,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推进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三)强化科技支撑。依靠科研院所和有科研基础的龙头企业,加大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力度,培育更多的科研成果。依靠茶叶技术推广部门,加大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力度,重点研究解决茶叶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加大技术培训和指导力度,实行农技人员包村帮扶制度,提高茶叶生产水平。

(四)注重品牌推介。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建立产业联盟,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的优势品牌。对现有陕茶品牌进行整合,逐步淘汰一批市场销量少、社会影响小的品牌,形成具有地方特点、发展潜力较大的优势品牌,从根本上改善茶叶品牌多、乱现象。积极培植专业化营销企业,建设营销队伍,探索现代营销方式,策划特色鲜明的营销活动,构建多元化的市场营销渠道。充分挖掘茶文化内涵,创办具备特色和影响的品牌展会,宣传我省深厚的茶文化、优良的茶品质和优势的茶产业,做好汉中仙毫、紫阳富硒、平利女娲、商南泉茗等名优品牌推介,提高陕茶知名度。

猜你喜欢

陕南茶园茶叶
《牛采茶叶》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尴尬的陕南
陕南民歌艺术生存状态分析与研究
咏松阳大木山茶园
茶园观色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陕南民歌保护与创新研究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
西双版纳州: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印尼农业部拨款改善提高茶园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