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仍需强化基础
2016-12-26王衍成
王衍成
在国内经济形势新常态和国内外茶叶产销的新形势下,茶业同样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效益,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产业转型升级和突破性发展。
一、扩大陕茶品种,凸显陕茶特色
种子是基础。在农业转型升级中种子的基础作用不仅没有弱化,反而需要加强。全国的茶树良种很多,过去我省以引进良种为主。这些引进品种一般来讲都已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产品市场,建园的风险小,但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激烈,引种地的优势明显比原产地弱。陕西要成为茶叶强省,发展自有品种是必然的选择。
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十二五”期间“陕茶1号”选育成功,201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以“陕茶1号”为代表的适生优良品种,促进产业换代升级。“陕茶1号”是我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性系茶树新品种。“陕茶1号”的发展从全省层面体现了“人无我有,特色在我”的优势,有利于塑造陕茶的差异化风格,增强品质、品牌的核心竞争力。“陕茶1号”刚刚进入推广阶段,从已推广的情况看,“陕茶1号”在陕南是适宜的,也是陕西当前生产上可以规模化发展的唯一省内自有品种。“十三五”期间,“陕茶1号”应当在推动全省茶产业转型升级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更新生产观念。提高茶园效益
茶园是产品的原料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茶园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多元化经营模式转变。一是茶园向休闲、景观园林化农业转变。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茶园生产的综合产值,相继涌现的“茶庄园经济”将成为重要生产形式。二是专业化生产,这仍是茶园经营的主导。专业化生产的基础是茶园的标准化和机械化。通过规模化经营降低劳动成本,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三是绿色生产。茶叶作为绿色食品,消费者不仅关心质量,还关心生产过程。通过采用绿色生产模式,并通过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透明生产全过程,同样能起到促进销售、提高茶园效益的作用。
三、明晰茶类结构,夯实产品基础
“陕青”、“茯砖”历史上就是陕西的传统茶类,在我国西北地区有着深厚的市场基础。随着市场多样性需求,目前我省六大荼类均有生产或试生产,虽然花色品种大幅度增加,但是产品的规模有限,限制了市场占有率,不仅影响品牌做大,还对产品的产业基础提出了不同要求,因为每个茶类对品种、设备、工艺的要求是不同的。陕西荼业转型升级应当明晰全省荼类的布局,从全省的生态条件、品种特性、市场条件出发,必须坚持做大做强绿茶的主体格局,配套完善黑茶生产体系,围绕绿茶、黑荼进行生产要素配置,支持绿茶、黑茶生产、加工基本建设,下决心扶持绿茶、黑茶生产由传统茶产业向现代茶业的转型升级。
我们要准确把握当前国内外茶叶发展新形势,特别是国内茶叶生产面临一个困难期,即茶叶生产已进入产业调整阶段,茶叶大省有萎缩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陕西怎么办?是乘势而下,还是逆势而为?我认为这是我省茶叶发展的机遇期:一是陕南适宜种茶,产业比较优势强;二是区位优势明显;三是产品品质独特,核心竞争优势显著。而这些优势的发挥。则期待于各项生产基础的突破。毋庸置疑的是,陕西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必将对中国茶产业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