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衍成与“陕茶1号”
2016-12-26王洪兴
王洪兴
4月的安康,干山吐翠,绿茶飘香。“陕茶1号”茶园基地里,采摘新茶的人们让这个收获的春天显得更加生机蓬勃。
“陕茶1号”是安康市金州茶叶研究所所长、安康市茶树良种研发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王衍成历经22年选育而成。这是陕西第一个无性系茶树新品种,它的诞生,填补了我省无性系茶树品种的空白,实现了茶叶品种从“群体”到“纯种”的跨越。就是这么一棵小小的茶树,正在改写安康乃至陕西的茶业格局。
从1 992年开始茶叶无性系品种的选育,到2014年6月27日获得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权证书》,“陕茶1号”成为陕西省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茶树新品种。目前,“陕茶1号”示范推广以汉滨区为中心,辐射陕南三市11个县、全国六个省示范推广种植。
二十二年痴心不改 “陕茶1号”认证诞生
“陕茶7号”从孕育到诞生,王衍成用了22年时间!
1997年,王衍成参加在福州召开的全国茶叶学会代表大会,会上专家介绍说全国茶叶的发展趋势将是无性系种植。这句话,改变了王衍成的人生走向,当时,他已经在基层茶呆技术推广站摸爬滚打了快十年。
那个时候,安康茶叶种植都是靠种子,无性系种植还是新东西。而陕南作为我国茶树分布最北缘茶区,种茶历史悠久,留存下来很多宝贵的茶树种质资源,却没有一个经过认定的品种。
选育无性系品种,为王衍成开启了一扇门。
1992年,王衍成带着茶呆站干部,开始在安康寻找可以培育的优良单袜。经过三年的观测此较,汉滨区双龙镇永安村5组的一棵茶树,在所有备选单株中表现最突出,观测单株序号确定为7号。
1994年,王衍成开始第一次繁育,由干没有试验经费,只能在老家的白有土地上打主意。从此,王衍成开始了他的开荒、挖地、砌坎、筛土、铺苗床,扦插等无性系茶叶选育技术。之后的三年,王衍成从母树上剪取枝条扦插,由于气候干旱、管理不到位和其他一些原因,相继都失败了。扦插是常规枝术,必须突破这一关。为了专心搞研究,1998年王衍成办了停薪留职。有了充足时间专门做扦插育苗这一件事,这年下来出圃茶苗1100株,1999年正式建园。
2004年,王衍成的四分地茶园开始产茶。家里人把茶叶摘去卖,发现这些茶叶此其他地块要早四五天,质量又好,市场上有了好口碑。2006年,王衍成创办了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以汉滨区为中心,建基地、办茶厂,经营“汉水韵”品牌,促进无性系茶树品种的研发推广。
我国的育种工作大多是政府支撑的,需要专门的人、财、物支特。这时候的王衍成已经脱离公职,而个人育种注定是赔钱的事,但王衍成没有退缩,他多次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省茶叶研究所请教学习。在专家的指导下,从2006午起正式依托公司搞试验,分别在汉滨区双龙镇的三星村和新华村建立品种对此试验点和“陕茶7号”示范园,栽种面积逐步扩展到紫阳、宁强、商南。2011年,“陕茶7号”被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省农业厅正式认定为省级良种,2012年参加全国第五轮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到2013年,“陕茶7号”已在省内11个主产茶县、全国六个省试种。
从一个单株茶树到一个新品种,王衍成卧薪尝胆研究了22年,“陕茶1号”经历了漫长的诞生过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衍成幽默地说:“1992年我有了两个孩子,一个是我的女儿,另一个就是‘陕茶7号。”
点燃心中的一盏灯“陕茶1号”破茧成蝶
能让“陕茶7号”破茧成蝶,成为一个植物新品种,王衍成依靠的是心中恒定不变的科学态度和坚定信念。“坚特,就是心中有一盏灯,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王衍成说。
1992年,为了从本地选育新品种,王衍成就开始大量搜集与茶叶有关的资料。一本《陕西茶树品种的调查与研究》,都被他翻烂了。从这本书里,他知道了紫阳群体种的组成成分,确定新的单株要从槠叶种中选,因为紫阳群体种70%都是槠叶种,最具代表性。王衍成的研究能成功,和一开始就确定了正确的研究方向有很大的关系。
有理论上的支撑,接着就是大量的实验。当时紫阳茶叶研究所有200多亩茶园,王衍成带着一帮人,一行行、一株株地挨个寻找可以培育的优良单株。就在紫阳选定了两个单株后的第二天,王衍成在自己家乡双龙镇一棵上百年的老茶树发现芽叶此选定的单株更优良。
王衍成选定的这棵老茶树,与前面选定的单株相此,纬度更靠此,海拔更高,所以更具研究价值。之后观测母树的发芽期,王衍成就用了三年。1994年第一次扦插的时候,因为没有扦插经验,他几乎每个礼拜都要回老家观察扦插情况。当时交通很不方便,有时骑三个半小时的自行车,从安康城骑回永安村,或者坐车到与岚皋交界处,再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回村。
第一年扦插,王衍成培育出茶苗74株。但是,在随后的三年试验中,三年扦插三年失败。王衍成不放弃,在夏、秋、冬三季都坚持做试验。他说:“开始搞育种都是偷偷摸摸的,不好意思跟别人说。在大家的概念里,育种是一个高深的东西,都是专家学者教授搞的科研项目,我自身学历和职位都不高,说出去大家也不会相信。”
做品种对此试验,需要纯正的对照种,参照种。为了300多株福鼎大白茶茶苗,王衍成专程到福建省茶叶研究所调回这枇苗子,为了300多株龙井茶苗又到杭州。就是这样,王衍成花费在“陕茶7号”品种的科研支出超过数十万元,个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是无法计算,这都是信念的力量支撑着他。
2006年公司成立之后,王衍成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请专家到双龙去宾地了解“陕茶7号”,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抓住紫阳、平利两个县茶叶节和陕西省茶叶节有许多茶叶专家到场的机会,先后有中茶所,安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30多位专家教授实地考察了“陕茶7号”,王衍成也因此走进了全国茶树育种界这个圈子。
培育新品种是一个艰辛而细致的工作,仅观测叶片一项在地里一蹲就是几个小时,5个品种75行,每一行取10片,光统计叶片宽度、长度、叶形、叶缘锯齿、隆起性、叶面色泽和叶覆面积,就要量150个叶片,一次就是1000多个数字。还有生长势、树型、树姿,分支密度、盛花期、氨基酸、咖啡因含量、产量、品质等,一年下来就是上万个数据,都要统计分析。因为人手有限,这些事王衍成大都自己超负荷完成。除此之外,他还要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国内外茶叶品种趋势,掌握最新情况。
王衍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陕茶1号的主要优势,一是茶苗成活率高,抗病抗寒能力强,成活车都在90%以上,而普通茶苗成活率多数在70%上下;二是投产见效快,一年种,二年采,三年达产;三是茶叶品质好,色绿、汤清、味鲜,香高,口味柔和纯正,适销群体广泛。”
为考察“陕茶1号”的品质,王衍成连续三年送样品参加陕西省茶叶节,均荣获金奖。2012年,“陕茶1号”正式进入国家第五轮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在浙江、安徽、河南、湖此等省试种。2013年,区试报告表明在全国四个区试点20个绿茶品种中,“陕茶1号”的株存活率和丛存活率都排在全国第一。2014年又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在全国茶叶学会举办的全国第三届“国饮杯”茶叶评此中,汉水韵牌“陕茶1号”获得一等奖。国内茶学专家鉴定认为,“陕茶1号”无性系茶树品种选育,填补了我国此部高纬度茶区优良茶树品种的空白,项目达到了国内同类地区领先水平。
挖掘品种巨大能量让“陕茶1号”惠及百姓
根据国家命名品种的一些基本方法,因为是映西第一个无性系茶树品种,“陕茶1号”这个名字便落地有声。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让人兴奋,也让王衍成看到了“陕茶1号”的发展前景和不竭的生命力。
2014年8月7日,省政府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干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在这份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以‘陕茶7号等为代表的适生优良品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陕西省农业厅发文把“陕茶7号”列为今后全省茶园建设的第一主推品种。
“陕茶7号”作为陕西首个无性系茶树新品种,属灌木型,中叶类,树姿半披张,具有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光泽性强和发芽旱、芽叶肥壮、节间长等特点,呈现出明显的诗嫩性强、生长势旺、抗寒性强、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等优势。“陕茶1号”是单株选育,纯度高,繁殖代数低,形态特征整齐划一,有利于陕茶精品外形的塑造,对于调整陕西茶叶生产结构潜力巨大。
现在,“陕茶1号”茶苗在全省各试种区成了抡手货。因为“陕茶1号”,当地茶农种茶的热情高涨。以前,大多数农民地里就种些玉米和油菜,一年到头见不到活钱。现在,王衍成的家乡双龙镇家家户户都种上了“陕茶1号”,每亩地光剪枝就能赚近万元。“一到栽苗子的季节都在抢,一些茶农甚至因为抢茶苗争得面红耳赤。”王衍成笑着说。
为了加快“陕茶1号”大规模生产繁育,2014年王衍成在汉滨区双龙、田坝、大竹园三个镇育苗300亩,繁育“陕茶1号”茶苗3000万株,他还计划在陕南三市茶叶主产县每县授权许可1-2个苗圃育苗,有序加快繁育速度。目前,已累计建立“陕茶7号”母穗园、示范园1.1万亩,具备建立1000亩苗圃,繁育1亿株茶苗的生产能力。
让家乡群众因“陕茶7号”致富,是王衍成的一个初级目标。他知道,“陕茶1号”培育成功,不是单靠他个人的力量,也得到了各级政府、专家和社会各界的鼎力协助才底功完成“陕茶1号”这一国家植物新品种。按照省政府的目标,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要达到280万亩,新螬无性系良种茶园100万亩以上,“陕茶1号”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更大的担当。
种子是农业的基础。当今世界发展新芥园已进入无性系时代,“陕茶1号”作为侠西第一个无性系品种,它的诞生无疑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陕茶1号”与南水北调水源地秦巴山区独特的生态环境相结合,对于提升陕茶品质、打造映恭特色、增强陕茶魅力、成就侠茶品牌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20多年的辛勤耕耘,成就了“陕茶1号”新品种,也成就了“茶痴”王衍成的人生梦想。人生能有几个22年,22年的精力和财力专注干一件事,王衍成说这仅仅是开始,“陕茶1号”真正能在泰巴山区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带动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引领茶产业走出陕西走向全国,这才是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