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烦躁与阳虚病机的相关性探讨
2016-12-26姜睿
姜睿
摘要:抑郁症“烦躁”属于心境障碍性疾病,轻者影响患者及家人的身心健康,重者甚至能导致患者轻生死亡。中医治疗抑郁症“烦躁”需要结合临床特征及其辨证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而在研究抑郁症“烦躁”中,其与阳虚病机的关系成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法、临床特征分析法及以药测证法探究阳虚病机与抑郁症“烦躁”的相关性,期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抑郁;烦躁;阳虚病机;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1-0018-02
抑郁症也叫做抑郁障碍,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是该病临床主要特征,属于心境障碍常见类型。而在抑郁症患者中,通常还会表现出烦躁情绪,烦躁在抑郁症的表现中发生率不低于90%[1]。中医《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而在其他中医文献中,还有“阴气少,阳气胜,故热而烦满”,这些内容均以阳热证立论[2-4]。而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及临床实践,笔者认为阳虚病机与抑郁症“烦躁”存在密切联系,因此试从阳虚病机方向探寻其与抑郁症“烦躁”的关系,报道如下。
1从文献史料分析阳虚烦躁
烦躁,是情绪表现的一种。烦躁主要指心中烦闷、焦躁,易急易怒,甚至在行为举止中直接表现出躁动不宁的特征。中医理论中,胸中热而不宁是为“烦”,手足扰动不安是为“躁”,烦躁的中医病机有虚实寒热之分[5]。在《伤寒明理论》[6]中,有明确记载:“烦躁之由,又为不同,有邪气在表而烦躁者,有邪气在里而烦躁者,有因火劫而烦躁者,有阳虚而烦躁者,有阴盛而烦躁者,皆不同也”。说明烦躁病机分多种类型,其中便包含阳虚所致的烦躁症状。而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的记载,这段文字叙述表明的是伤寒患者,脉象虚浮,误用火法治之,亡失心阳,心神外浮,心阳不足,受水饮痰邪所乘,扰心而惊狂,半坐卧不安之症[7]。以此可以看出,烦躁表现中心神浮动、卧立不安与“心阳不足”有关。现代“火神派”医者认为烦躁与阳虚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8],并对阳虚烦躁进行了大量的论述,其中,在《扶阳讲记》当中专门对阳虚所致烦躁进行了论述:“一方面是阳虚不能镇纳群阴,另一方面是阳虚不能安住本位而出现躁扰不宁”。而在《中西医结合论治抑郁障碍》[9]中,王彦恒曾指出:“烦躁在抑郁障碍极为常见,不少医者只知以栀子寒凉除烦,其实非也”。这些文献都说明烦躁与阳虚病机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2从疾病临床特征论述抑郁症“烦躁”与阳虚病机的关系抑郁症中“烦躁”表现较为常见,且发生率较高,但不是所有的抑郁症都存在烦躁情绪,因此烦躁并不能作为诊断抑郁症的必有症状。“烦躁”在抑郁症的诊断中可称之为精神运动性激越[10],在临床检查中常表现出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其在接受检查过程中,患者往往存在许多小动作,比如:反复坐立、扯头发、搓手、咬手指或嘴唇等行为。这些“烦躁”表现可与《国际疾病分类法 · 第 10 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关于抑郁症诊断标准的内容相结合,判断患者是否为抑郁症“烦躁”。两个标准中并未提到“烦躁”,说明抑郁症中“烦躁”症状必然是与抑郁症的其他表现伴随存在。伴随“烦躁”表现的其他症状很难以中医“热症”来阐述[11]。临床上,抑郁症分为单次发作或反复多次发作,症状表现主要以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及其他躯体症状为主。心境方面,抑郁症表现出持久的情感低迷、悲观抑郁。患者中症状较轻者,表现出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兴趣缺乏、无愉悦感等,而症状严重者,则表现出痛苦不堪、绝望、生不如死、度日如年等[12]。情绪低迷在中医上与心气虚、肝气虚病机有关[13]。意志活动方面,表现出行为懒散,不愿接触他人、闭门独居、疏远亲友等,中医上属精力衰减,与肾阳虚、脾气虚病机有关。认知功能方面,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反应时间长、学习困难、思维灵活性减退等,中医上属于认知疲乏,与脾气虚、肾阳虚病机存在联系。由此可见,抑郁症与阳虚病机存在一定联系。通过流行病学的研究调查,对患有抑郁症的患者进行分析,抑郁症患者1100例中,341例存在畏寒肢冷症状,而这些患者均伴有烦躁症,583例存在神疲乏力症状,同样这些患者伴有烦躁症。在中医辩证体系当中,则常采用神疲乏力与畏寒肢冷属于辨阳气亏虚的主要临床依据。由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可以推断,很大程度上,抑郁症“烦躁”或许与阳气亏虚存在相关性[14]。
3从治疗方药论证抑郁症“烦躁”与阳虚病机的关系抑郁情绪伴随的症状中失眠、多梦、精神运动性激越、精力疲乏、焦虑情绪、食欲减退、嗜卧等,都存在阳气亏虚的病理基础。而烦躁情绪在抑郁症患者中,同样与阳气亏虚有关。为探究抑郁症“烦躁”与阳虚病机之间的关系,本节分析用药组方规律,采取“以药测证”的方法来分析抑郁症“烦躁”的病机与治疗特征。
在97首抑郁症“烦躁”的古代治疗方剂中[15],含有茯苓、人参、白术、附子、甘草、肉桂、黄芪、山药等。这些药物均为益气助阳药物,其在组方中明显用药含量比麦冬、黄芩、白芍、石膏等清热养阴类药物更高。在这一组方中,益气助阳药物相比养阴类药物使用的多,说明该组方治疗抑郁症“烦躁”是以益气助阳为主,这组方剂从侧面验证抑郁症“烦躁”与阳虚病机有关。中医药物中淫羊藿、巴戟天、黑胡椒、人参与鹿茸等都具有较好的抗抑郁作用。这些药物均属于助阳益气类型,表明助阳益气药物可起到对症下药的作用,治疗抑郁症,表明抑郁症与阳虚病机存在联系。
4小结
笔者通过查询文献资料、分析抑郁症“烦躁”的临床特征及采用“以药测证”方法证实了抑郁症“烦躁”与阳虚病机存在相关性。但目前还缺乏抑郁症“烦躁”与阳虚病机之间的具体关系论证,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且本次研究避免将“烦躁”的病机单纯归于阳虚病机,虽然研究存在一定缺陷,但也期望能够给具体研究通过提供绵薄之力,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包祖晓基于贝叶斯(Bayes)网络技术的抑郁症中医证候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74-82
[2]张怀亮从少阳论治抑郁症[J].中医杂志,2008,49(9):781-784
[3]薛蕾,李佳,姜锡斌抑郁症病机辨析[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4):224-225
[4]郭蓉娟,王嘉麟,张允岭,等抑郁症中医证候要素相关分析[J].中医杂志,2008,49(9):828-829
[5]沈连熊试述《伤寒论》烦躁病机及治疗[J].四川中医,1995(3):5
[6]成无己伤寒明理论[M].1970
[7]赵商勋《伤寒论》针灸疗法临床应用探讨[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9
[8]包祖晓,孙伟,陈文泽,等肝肾阳虚型抑郁症与血清性激素关系及助阳舒心方的干预作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5):503-504
[9]丁瑛中西医结合论治抑郁障碍[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12
[10]陈文姬从仲景方试论抑郁症的辨证论治[J].中华医药杂志,2005
[11]李黎,包祖晓,陈宝君,等抑郁症“烦躁”与阳虚病机的相关性探析[J].中医杂志,2011,52(14):1253-1255
[12]小楼听风抑郁症表现自测[J].当代老年,2010(12):42-42
[13]柳红良基于肝气虚立论抑郁症证治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14]范平,陈革妃从“治未病”理论探讨阳虚体质抑郁症的防治[J].河南中医,2011,31(4):345-346
[15]包祖晓,田青,陈宝君,等抑郁情绪伴随的常见症状中医用药规律分析[J].中医药学报,2010,38(5):7-9
(收稿日期:2016-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