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阳性奶牛的鉴别诊断与处理

2016-12-26余国富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6年7期
关键词:结核菌素性反应结核

余国富

(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 清镇 551400)

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阳性奶牛的鉴别诊断与处理

余国富

(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 清镇 551400)

通过对首次监测(间隔上次监测6个月以上)检出结核阳性反应奶牛进行隔离饲养,于首次监测观察72h皮厚差之日起1周内进行二次监测,发现有约10%左右的奶牛呈结核阴性反应,再次间隔45d时进行第三次监测,确诊该部分奶牛为结核阴性。该监测方法降低了结核阳性奶牛的误检(判)、杀率,将奶牛养殖场(户)的损失降到了最低,节省了财政扑杀补助和工作经费,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奶牛;结核;鉴别诊断

怎样防止漏检和误检,是奶牛结核监测中的两大技术问题。在长期、大量的奶牛结核监测工作中,笔者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采用人用1mL的一次性注射器(具有注射剂量准确和防止交叉感染的优点)替代传统的2mL金属注射器,严格控制牛分枝杆菌PPD(提纯蛋白衍生物)用量(每头0.1mL,含2000IU)、注射部位(颈侧中部上1/3处或肩胛部皮内注射,注射后局部应出现小疱)、加大检疫频率(每年不低于2次)和提高检疫密度(20日龄以上的奶牛必须全检),有效防止了结核病(牛型)奶牛的漏检。通过对首次监测(间隔上次监测6个月以上)检出结核阳性反应奶牛进行隔离饲养,于首次监测观察72h皮厚差之日起1周内进行2次监测,发现有约10%左右的奶牛呈结核阴性反应,再次间隔45d时进行第3次监测,确诊该部分奶牛为结核阴性。该监测方法降低了结核阳性奶牛的误检(判)、杀率,将奶牛养殖场(户)的损失降到了最低,节省了财政扑杀补助和工作经费,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现报告如下:

1 监测情况

1.1 材 料

诊断试剂及其它药品: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药械厂生产的提纯结核菌素(牛型)或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生产的结核菌素(有效期内使用)、生理盐水、酒精等。

工具:人用手动刮须刀或电动理发推剪、卡尺、人用一次性注射器(5mL)、人用一次性皮试注射器(1mL)。

1.2 操作方法

按照《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GB/T18645—2002):“(1)注射部位及术前处理:将牛只编号后在颈侧中部上1/3处剪毛(或提前1d剃毛),3个月以内的犊牛,也可在肩胛部进行,直径约10cm。用卡尺测量术部中央皮皱厚度,作好记录。注意,术部应无明显的病变。(2)注射剂量:不论大小牛只,一律皮内注射0.1mL(含2000IU)。即将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稀释成2万IU/mL后,皮内注射0.1mL。冻干PPD稀释后当天用完。(3)注射方法:先以75%酒精消毒术部,然后皮内注射定量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注射后局部应出现小疱,如对注射有疑问时,应另选15cm以外的部位或对侧重作。”(4)注射次数和观察反应:按照《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GB/T18645—2002):“皮内注射后经72h判定,仔细观察局部有无热痛、肿胀等炎性反应,并以卡尺测量皮皱厚度,作好详细记录。对疑似反应牛应立即在另一侧以同一批PPD同一剂量进行第二回皮内注射,再经72h观察反应结果。对阴性牛和疑似反应牛,于注射后96h和120h再分别观察一次,以防个别牛出现较晚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方法操作。

1.3 结果判定

按照《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GB/T18645—2002):“(1)阳性反应:局部有明显的炎性反应,皮厚差大于或等于4.0mm。(2)疑似反应:局部炎性反应不明显,皮厚差大于或等于2.0mm、小于4.0mm。(3)阴性反应:无炎性反应,皮厚差在2.0mm以下”。

1.4 扑杀及生物安全处理

采用高压电击方法扑杀发病和阳性奶牛,对病死和扑杀的奶牛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 16548-2006)掩埋要求:“(1)掩埋地点应远离学校、公共场所、居民住宅区、村庄、动物饲养和屠宰场所、饮用水源地、河流等地区;(2)掩埋前应对需掩埋的病害动物尸体和病害动物产品实施焚烧处理;(3)掩埋坑底铺2cm厚生石灰;(4)掩埋后需将掩埋土夯实。病害动物尸体和病害动物产品上层应距地表1.5m以上;(5)焚烧后的病害动物尸体和病害动物产品表面,以及掩埋后的地表环境应使用有效消毒药喷、洒消毒。”进行处理。

2 案例

2015年8月11日~10月16日,笔者采用1.1材料和工具、1.2操作方法和1.3结果判定标准,对某奶牛场1124头奶牛进行了结核监测,情况如下:

2.1 首次监测

2.1.1 监测时间:2015年 8月11~18日。

2.1.2 监测奶牛数:1124头。

2.1.3 结 果 检出结核阳性反应奶牛43头,可疑反应奶牛11头。见表1(阴性牛只略)。

2.1.4 处 理 对所有结核阳性和可疑反应奶牛实施隔离,1周内进行二次监测。

2.2 二次监测

2.2.1 监测时间:2015年8月19~22日。

2.2.2 监测奶牛数:54头。

2.2.3 结 果 经综合判定:检出结核阳性反应奶牛38头,具体情况略;检出可疑反应奶牛16头,见表2。

2.2.4 处 理

2.2.4.1 对首次监测和二次监测均呈结核阳性反应的奶牛和首次监测或二次监测中一次为结核阳性反应且另一次为可疑反应的奶牛做结核阳性判断,对其它奶牛做结核可疑判断。

2.2.4.2 对2.2.4.1判定为结核阳性的奶牛按照1.4进行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对2.2.4.1判定为结核可疑的奶牛继续隔离饲养,间隔45d进行第3次监测。

2.3 三次监测

2.3.1 监测时间:2015年10月13~16日。

2.3.2 监测奶牛数:16头。

2.3.3 结 果 通过对二次监测综合判定为结核可疑16头奶牛进行第三次监测,结果全部为结核阴性反应奶牛。

2.3.4 处 理 通知场方对参与第三次监测的16头奶牛解除隔离。

3 讨论

3.1 上述案例中,笔者自始至终参与指导、监督并亲自负责结核菌素注射工作,对注射局部进行严格消毒,在首次监测间隔72h观察结果时还采用分别测量紧靠炎性反应包块边沿前、后皮厚,求平均值作为原皮厚,避免了感染、测量原皮厚不准或记录错误等造成的误判。

3.2 上述案例中,首次监测结核阳性反应奶牛43头,通过二、三次重复监测,最终确诊结核阴性奶牛5头(D0821、D1938、D2010、D2409、D1972),占首次监测结核阳性反应奶牛总数的11.63%(5/43)。在笔者亲自参与其它不同牛群、不同批次奶牛结核监测中,同样存在类似情况。

3.3 上述案例中,最终确诊为结核阴性的5头奶牛在首次监测时呈结核阳性反应,在二、三次监测时又呈结核阴性反应,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表1 第一次检测结果 单位:mm

表2 对疑似病例和阳性病例复检结果 单位:mm

[1]余国富.奶牛结核病检疫与净化[J].中国动物检疫,2013,30,(10): 46-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18645—2002《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08-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 16548-2006《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09-04.

10.3969/J.ISSN.1671-6027.2016.07.017

猜你喜欢

结核菌素性反应结核
2019年右江区中学生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分析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结核菌素试验结果怎样评定
结核菌素强阳性患者的预防性治疗效果研究
一度浪漫的结核
层次分析模型在结核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感染的中医辨治思路
我院528例患者结核菌素实验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