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教学应育德无痕

2016-12-24吴惠平

中小学校长 2016年7期

吴惠平

[摘要]小学品德教学是学校重要的育人途径,学校应该重视对品德教学的研究,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本文旨在研究小学品德教学的教学特点,找准契入点,巧妙引导,及时撷取课堂生成资源,以求达到育德无痕,优化学校管理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育德无痕;课堂生成资源

小学品德教学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让他们懂得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一、育德是品德教学的目标

学科教学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尽管每个学科都应融入学生品德的培养,但不同学科的侧重点不同。以与小学品德最相邻的学科——语文为例。小学语文存在“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样小学品德也存在“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有人说,品德教学要学会煽情,就某个方面来说不无道理。一堂品德公开课,若授课教师能够让师生动情,随着教师的教学过程流泪与欢笑,那么人们就一定会认为这是一堂非常优秀的课。北京大学“中国感恩教育讲学团”在我校给学生作感恩报告时,能够让上千学生落泪,甚至放声恸哭。这里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情态、感恩的内容都是经过精选的,也可以说是煽情。这里姑且不谈讲课艺术,仅就这类课的效果而言,或许能让有的学生终生难忘,此时教师的情感投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品德课教学的关键是要找准契入点,比如小学人教版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有位老师公开课教学时,以一位盲人母亲抚养孩子的艰辛为契人点,不仅让学生理解保护眼睛的重要,也颂扬了母爱的伟大。“中国感恩教育讲学团”选取的材料是父母竭尽全力保护女儿成长的故事,颂扬父母恩重如山。故事通过一些父母抚育女儿成长的艰辛过程,赢得了听众情感的共鸣。由此可以看出,上好一堂品德课,选择契入点很重要。品德课重在育德,那么教育者就要从育德的角度来选取契入点。就像《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教材本义是要让学生知道眼睛的重要,要保护自己的眼睛。教师却从母爱契入,让学生知道失去双眼的人生活是多么艰辛。这样不仅让学生懂得了保护眼睛的重要性,而且以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理解母爱情深、母恩难忘,灌输了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从而达到育人育德的目标。

二、联系日常生活,关注细节育人

小学品德课一、二年级教材是《品德与生活》,四至六年级教材是《品德与社会》。总之,品德课教学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就要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要将学生的真实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活细节中学会做人。比如,我们工作室在研究品德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时。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上课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说声谢谢》,两位老师上课时都联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说“谢谢”。只不过契人点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甲老师引导学生说哪些地方应该说“谢谢”时。学生说别人帮助了我,我应该说“谢谢”,或者我帮助了别人,别人也应该说“谢谢”。学生也列举了一些事例。当老师提出若你帮助了别人,别人没有说“谢谢”时,你是什么感受时,有位同学说:“我在家扫地后,妈妈没有说‘谢谢,我很难受”。老师只是笑笑,没有作具体的引导。学生在家中做事,父母到底应不应该说“谢谢”,有的父母为什么说了“谢谢”,学生没有明确的认识。虽然是很小的细节,学生也应该理解,但老师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样一个很有意义的课堂生成资源。孩子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职责与地位。乙老师的契入点要胜一筹。在同学们讨论什么地方应该说“谢谢”之后,老师抛出一个话题:有一天老师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小朋友,牵着一位老奶奶,老奶奶颤巍巍地走上了车,一位阿姨赶忙让老奶奶坐下,这位小朋友连忙替奶奶说“谢谢阿姨”。同学们,你们说这位孩子做得对吗?老师巧妙的引导,讨论的话题由一般的“对不起,谢谢”,转入了助人为乐、尊老爱幼。一声“谢谢阿姨”、“感谢您的帮助”,不仅引导学生在言行上向文明礼貌、良好习惯养成方面迈进了一步,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在教学中要巧妙引导、关注细节,力求育德无痕。

三、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

小学品德学科综合性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人的准则、自我保护的意识等等。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实现自我教育的方法。笔者2011年主持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学生日常生活礼仪训练创新研究》时,请方柏林先生撰写了一篇文章《思行合一:美国小学的行为教育》。文章介绍了华盛顿·欧文小学的一些做法。比如“如何解决压力”,就列举告诉知心朋友;散步:听你喜欢的音乐等十种方法。又如“学生之间冲突的解决方法”也列举了用中间人,调解人;听对方观点;将你的想法明确地、平静地告诉给对方:替别人想想等十种方法。其他的品格纪律方面也都作了细化,无非是让学生在碰到这些问题时能够自己解决。不至于束手无策。当时请方柏林先生撰文的目的,是在课题实验中将中美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其实在小学品德教学中,这些做法或许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比如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的《朋友之间》:“朋友之间的友谊应该怎样维护”、“朋友之间的矛盾应该怎样解决”、“朋友之间应该怎样交往”等,都可以把问题细化。教材中的彩色插图把友谊比作一棵苍劲的大树,有利于友谊健康发展的行为像甘露,要求列出相应的词语;不利于友谊发展的行为像毛毛虫,也要求列出相应的词语。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幅图教育学生怎样去维护友谊,归纳一些短语让学生易于记诵,实现自我教育。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而不应该怎样做。新修订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的言行做出具体要求,在品德教学中要把它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对照着去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教学的最佳境界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四、巧用课堂生成资源育德

在师生的教与学中,会生发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若教师不能及时撷取,也会转瞬即逝、白白丢失。比如,前面所说的学生在家扫地(做事),妈妈应不应该说“谢谢”。若教师及时抓住这一资源进行指导,不仅会达到育德的效果,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小主人公的地位。至少可以让学生理解如下方面内容:扫地后妈妈说“谢谢”,是对“我”的鼓励,体现出新型家庭关系的平等、民主与和睦;妈妈身体力行,教育我明礼知礼;让学生知道在家庭中扫地(做事)是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我”同样是家庭中的一员,并不是绐父母做事。若再引申一下照顾爷爷、奶奶等,也就将中华民族的孝道弘扬了。这样的教育水到渠成,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课堂上生成资源,有的是无意中生发的,更多的应该是教师有准备地引导。比如,有一次老师在上教科版二年级上册《出门看天气》中的“各种各样的天气”这节课时,离下课还有十分钟左右,上课内容好像即将结束了。这时,老师却很巧妙地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下雨雪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说说你记忆最深的一件事。”这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一样,你一言、我一语,遇到的困难还真多。其中一个学生说:“有一次下大雨,同学们都走了,只有我和王玲玲(化名)还在教室里等妈妈来接。好容易我才等到妈妈来了。王玲玲看到我们要走了,眼泪汪汪的。我赶忙把伞递给了她,和妈妈共同撑着一把伞,三个人一道往家走。王玲玲离我家不远,我们把她送到了家。原来她奶奶病了,她妈妈找医生还没有回来……”“同学们,她做得对吗?若是我们,应该怎样做?”老师提出问题后,继而引导学生讨论,很巧妙地将德育融入这节知识性的课堂。余恒记先生说:“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教师也可以创设一些新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由上可见。巧妙地运用课堂生成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总而言之,小学品德教学是学校重要的育人途径,作为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品德教学的研究。把教学育人与学校管理结合起来,达到育德无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