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音乐中的形象中的“英雄”

2016-12-24庾锐光

艺术评鉴 2016年19期
关键词:交响曲拿破仑贝多芬

庾锐光

摘要:拿破仑主导了法国大革命, 领导资产阶级和人民结盟反对君主制度、贵族和统治教会,冲破封建束缚,在欧洲第一次抛弃宗教外衣并在毫不掩饰的政治战线上作战。这让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贝多芬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忠实拥护者,将这次革命的领袖拿破仑视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这两位传奇的人物生在同一时期,作为作曲家的贝多芬更是在创作上也一定受着自己的信仰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拿破仑便是影响贝多芬创作的一个重要人物。本文想透过历史与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分析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中受到了拿破仑以及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所表现出的作品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拿破仑 贝多芬 法国大革命 英雄 交响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9-0022-02

一、贝多芬的心理充满着怎样的火花

贝多芬是一个传奇的人物,应该说,每个能在历史和文化上留下印记的人物,都应该是不可复制的伟人。贝多芬更是如此,每每提到他就让人娓娓道来的是他如何与自己耳聋疾病作斗争,因为失聪对一个靠音乐吃饭的人来说是致命伤,更何况贝多芬不仅将这个饭碗牢牢端紧了,而且作品流芳百世,这便加深了他的传奇性。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怎样的心理状态,影响着他的写作?

贝多芬生于1770年12月16日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平庸无奇、嗜酒如命;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善良、温柔。他的母亲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婚后倍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夭亡,贝多芬实际上成了长子。由于这样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得贝多芬失去了上学的权利。但他从小就有音乐天赋,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像莫扎特一样的音乐神童的愿望。他逼迫贝多芬4岁就开始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而且强度很大,因此贝多芬长期受到父亲的打骂,不过幸好贝多芬天资聪颖,这让他的努力没有白费。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这样的经历一定在贝多芬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的心中对待钢琴对待音乐一定是矛盾的,因为他是热爱音乐的,但这个东西却给他带了来很多肉体上的折磨——来自他父亲对金钱利益的欲望。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挣扎和反抗,这样看来,对他以后即将失聪并非不是件好事。

1787年,贝多芬17岁,也就是他的母亲去世那年,他离开伯恩来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贝多芬热爱练习钢琴,但是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但贝多芬没有放弃音乐,他的内心充满了激情,对自由的向往,对和平的热爱,以及强大的反抗和不服输心理。贝多芬性格怪癖,使得他将所有的情绪都化为音乐上的动力,他是直接的,我们从作品中很容易就看得出他情绪、信仰。

二、那个年代的拿破仑

拿破仑出生在法国科西嘉岛,他的家族是一个意大利贵族世家,在父亲的安排下,拿破仑9岁时就到法国布里埃纳军校接受教育。他阅读了许多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例如伏尔泰和卢梭。

法国大革命的有着很深的思想根源。在十八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思想启蒙运动就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人心了。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提出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天赋人权、君主立宪、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等思想应运而生,并且日益深入人心,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为大革命的爆发准备了条件。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革命潮流迎合了拿破仑的思想,他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来。取得意大利之役的胜利后,拿破仑的威信越来越高,他成为法兰西共和国人民的新英雄。当然这位同样是那个年代的传奇人物也受到了贝多芬的崇拜。

三、受到法国大革命的贝多芬的创作

贝多芬与任何处于战争年代的艺术家一样,敏感于当代的历史激变,并且将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当下的心理想法融入自身的创作中。作为一个进步的作曲家,贝多芬也受到启蒙思想的深入影响,热爱自由、向往民主。1801年贝多芬确定自己的耳疾已无法医治,让他对生活以及梦想的热爱化作创作的动力。这时的拿破仑走入贝多芬的视线,他领导革命,卓越不凡,这让贝多芬看到了希望,他心中的美好世界就要实现。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贝多芬作于1804年,作品55号。其实在贝多芬《第三交响曲》创作初期,并没有打算专门为拿破仑写作,当时的德国由若干国组成,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而贝多芬是伯恩人,离法国很近,包括贝多芬在内的很多德国人并没有把拿破仑视为侵略者,何况当时的德、法两个从民族本源上来说都是日耳曼人,而且拿破仑领导的战争是冲破封建束缚向往自由的战争,贝多芬对拿破仑的欣赏就完全油然而生了。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恰巧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馆的邀请要为拿破仑写作,于是《第三交响曲》就变为了为拿破仑而作,原稿的标题为《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

《第三交响曲》于1804年春完成。就在贝多芬欲将此曲献给拿破仑时,巴黎却传来了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共和的美梦破灭了。贝多芬怒不可遏,他撕去了总谱的扉页上有题词的一面,扔在地上,愤怒地说:“想不到他也只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逞其野心,践踏人类的一切权利,并要成为高居人上的暴君了。”拿破仑背弃民主共和,公然称皇帝,大搞旧式宫廷仪仗,为自己的宠臣封官封爵,仅凭这一点行为,的确如贝多芬所说——是对大革命的背叛。但之后,贝多芬也仔细对他崇拜过的拿破仑进行了评价,他把原来的题目改为了《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可以看出他虽然反对拿破仑专制和皇权,但仍然正确的把他定义为一位伟人。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传统维也纳交响乐模式的作品。整首乐曲分为四个乐章,完整体现了贝多芬的英雄主义观。作品贯穿着既严肃又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这些都是具有创造性的。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与拿破仑有关的,贝多芬还有一部作品——《威灵顿的胜利》又称《战争交响曲》。大家对这部作品的了解甚至还不如贝多芬早期的交响曲,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因为《战争交响曲》是一部“应景”的作品,1812年拿破仑进攻莫斯科败迹后,欧洲各国联合,1813年6月21日,英国将军威灵顿率领英国远征军大破法国军队,这次战斗加速了拿破仑的最终灭亡。消息传到了作曲家的耳朵里,贝多芬为之兴奋(所以这部作品也被称为“威灵顿的胜利”)。虽然1813年是贝多芬非常不景气的一年,但他的创作灵感还是被威灵顿将军的胜利所激发,《战争交响曲》很快就写作完成了。贝多芬拿破仑的情节应该就此就结束了。

四、结语

贝多芬一生坎坷传奇,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他生活的环境中,那个曾经对他影响深刻的拿破仑,只是若干因素中的一个,亦或者只是贝多芬创作的催化剂。这样的两个人,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英雄的作品中留着另一个英雄的身影。我们在贝多芬的音乐中看到了历史人物和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这样的影响还在继续传播,影响着我们这些活在贝多芬向往的自由、平等、和平的世界里的人们,或许我们已不能完全感受乐曲中的情感,但是贝多芬那积极向往和平与自由的愿望将继续的传播下去,作为我们精神上的铠甲,抵御挫折与痛苦。

参考文献:

[1]沈璇,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德俄部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潘润涵,林承节.世界近代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猜你喜欢

交响曲拿破仑贝多芬
拿破仑的“理想之星”
“拿破仑大军”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厨房交响曲
色彩交响曲
晚霞剑影交响曲
人生交响曲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
文学家笔下的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