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作文放飞童心

2016-12-23吴永君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24期
关键词:童心习作想象

吴永君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110-01

在实际教学中,提到写作文,一些学生往往唉声叹气,视作文为畏途,不会写,不爱写。作文难,难在哪?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究其原因,习作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闭了学生的童心,扼杀了童真,丧失了童趣。在习作教学中,要改变这种现状唯有放飞童心,使习作生活化,让习作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从根本上为解决作文难题找到一条出路。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写作活动,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课堂教学生活化,为学生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

一、走进生活,就地取材,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孩子们生活的天地广阔,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家庭生活皆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如孩子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于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小学生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也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将之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学生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感触会很深。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如数家珍,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就应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

二、开展活动,亲身体验,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教师应结合孩子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特别是要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让孩子们去爬山、野炊、摘野果、捉鱼……也可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场地,让孩子们去亲身体验。如收割季节,让他们到田野去拾麦穗,秋天到了,到果园去摘果子……还可让学生观察一种动、植物或一处景物,如鸡、鸭,毛竹、杉树等,看它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由此让学生知道它们也会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素材。活动后进行作文时,要提倡他们自由命题,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写作,言之由衷,充分表现学生个性。

三、放心童心,在想象中编写故事

放飞童心,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即让学生在想象中编写故事,让童言无忌。想象是一种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开放式的,跨越时空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让我们的思维更敏捷,思路更宽广,生活更有色彩,生命更有活力,文笔更流畅。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千方百计激活学生大脑中的表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畅想未来,续写故事、编写童话……让童真焕发异彩。例如,作文课上,我让学生静静地看着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说说这圆是什么?孩子们想象这个圆是春节时大街小巷挂着的红灯笼;这个圆是储蓄罐,等罐里的钱存满了就捐给希望小学;这个圆是妈妈的自行车轮,载我闯过严冬度过酷暑……我赞许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的想象真丰富,你们可以给圆添上几笔,组成新的图形,说说他们的故事吧!”顿时,教室可热闹了,孩子们凭借个人的想象力将它变成球拍、茶壶、光环、运动会上的环形跑道,甚至将圆想象成了中秋节的金黄圆月,无私奉献的地球母亲,母亲映在灯光下的温柔慈祥的笑容,还想到了人的一生,美满的家庭,实现的梦想……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原本简单的图形组合,拥有了鲜活的生命,焕发出活力。我还会提供一组声音组合,让学生想象一个完整的故事,还让学生想象20年后,家乡的学校、道路、汽车、房屋会有什么变化等等,这些犹如一簇簇火星瞬间点燃学生想像的火花:《“0”的畅想》《二十年后》《亚马逊探险》《猪八戒减肥记》《假如地球的寿命只有三天》等一篇篇充满奇幻色彩的文章,在学生挥洒自如的笔下诞生,彰显着学生的个性,绽放着童真的光彩。

四、绿色评价是学生习作的动力

老师要用赞赏的眼光去批改学生的作文,善于从幼稚的、粗糙的习作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即使他们全文仅有一两个用得恰当的词,一两句精炼的话,也要加以鼓励,使他们能鼓起作文的勇气。在习作批阅评改中,在学生习作本上多写一些鼓励性、希望性的“悄悄话”,架起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如:“如果再分出段落,更容易让人读懂。”“想象力棒极了,结尾耐人回味。”“小作家,我在欣赏着你的佳作,期待着下篇。”……通过评语使学生得到知识上的满足,学习上的动力,心理上的平衡。

(责任编辑 李 翔)

猜你喜欢

童心习作想象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快乐的想象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