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图在有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016-12-23刘永民
刘永民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074-01
情境图是情境教学的载体也是课程标准数学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生动有趣、五颜六色的情境图无时无刻不吸引着师生的眼球。教师们摒弃了原先例题加分析的单一教学模式,将一幅幅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情境图融入了课堂教学,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然而其丰富的内涵往往令教师很难真正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并在教学中加以正确把握。以目前的教师的能力与现状来看,专家型、个性化的教师凤毛麟角,故实现有效教学的瓶颈依然存在。与其自创情境而不知其用是否合理,倒不如从文本挖掘,开拓文本,充分利用文本的已有情境,深入理解,准确把握,从关键的情境入手,既实现新课程提倡的情境要求,也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上台阶,使教学有了抓手,从而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但如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有真正理解情境图丰富的内涵,没有针对自己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机械照搬,生硬处理,就会使情境图失去应有的作用。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入手,撷取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具体阐述有效使用情境图的操作要领,试图提高情境图的“量、度、效”,为实现有效教学而努力。
一、充分挖掘内涵,拓展情境图的“量”
在情境图教学中,理解情境图的意义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过程的前提,而让学生发现主题情境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则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果说一个主题情境展开后,学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到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时,这样的数学主题情境至少在相关的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如第一册的《分类》若只呈现排列整齐的学具商店,让学生通过观察感悟分类是非常困难的,有种“学生不想吃教师却要给喂个饱”的味道,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所以不如先不出示这幅图,而让学生看看“小明杂乱的学习柜”,使他们自然产生分类整理的愿望,也明白了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然后动手让学生分一分,将静态的图动态化,在动手分类中提高了小组合作能力。
因此,在使用情境图时,不仅要让学生多看,看清楚图意;要让学生多想,想有价值的问题;要让学生多说,说出心中所想的;必要时还要多动,在操作中感知新知。
二、教师适时引导,把握情境图的“度”
新课程提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情境图的教学目标是整体的、综合的,而教学内容却是多向的、分散的,学生的主体呈现更是“多元的”,这无疑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弹性,说明了教师引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然为使教师的引导作用更好地为学生自主性发展服务,它应该是适时、适法、适度的引导,而不是“专制”;它也应该是有目的、有价值的、有针对性的引导,而不是“放任自流”。如上《9加几》运动会的情境图,教师可以在让学生同桌互说的基础上在全班交流看到了什么?在让孩子充分理解主情境图的基础上思考: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若提出的问题能马上解决的就直接解决,最后重点解决“9+7”怎么计算?有些问题若有一定难度就放在课的最后或者下一课时。
情境图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特别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独立地观察提出问题;组织和鼓励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情境图活动;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地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三、选择呈现时机,突显情境图的“效”
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看来学生的知识起点对情境图的呈现时机有着很大的影响。鉴于以上认识,《1~5的认识》教学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意义的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间。先在黑板上写出1~5的数字,让学生说说对它们的认识,然后用学具表示,也可以用身边的事物表示。这里情境图并不是放在开始,而是作为练习材料。又如《除法的初步认识》呈现了春游分食物的主题情境,它可以作为一开始的情境引入,练习环节又可以取而用之,让学生找找还有哪里可以用什么除法算式表示。另外《20以内进位加法》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情境图都提供了整个单元的知识,所以它不仅可以作为情境引入,还能作为拓展训练,为下几节课做铺垫。
当然,情境图教学放在哪个环节哪段时间根本没有好坏定论,它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起点及材料的特点综合决定的,教师可因时、因人、因地、因材进行选择教学。
(责任编辑 刘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