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起死回生?
2016-12-23万京
万京
【摘要】曾经辉煌一时的湖北评书传承却不容乐观,在岌岌可危的情况下,2008年湖北评书入选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下湖北评书的生存境况主要存在后继乏人、书目青黄不接、书场少而零散、受众老龄化且规模小等问题。湖北评书的传承发展需要政府、市场、传承人的共同努力,针对以上问题,对症下药,让湖北评书在新时代活起来。
【关键词】湖北评书 生存环境 传承 活化
一、盛极一时:湖北评书的过去
湖北评书是用湖北方言表达的一种说唱艺术,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长江沿岸的的宜昌、孝感、武汉、荆州、沙市等地。明清以来,汉口镇一直是四大名镇之首,商业手工业繁荣,茶楼酒肆相继出现,湖北评书也在武汉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当时汉口归汉阳县巡检司管理,同业公会,商会来进行评书市场商业秩序管理。可见当时说书艺人在武汉发展的盛况。
民国时期,武汉登记在册的说书艺人已有两百多人,并缴纳营业税。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以容宗圣、陈树堂、江云卿为代表 “三大流派”。说书艺人多自然书目也就多,这三派代表人物的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可达十余多部。自1958年后,不断有湖北评书作品以及演员在全国获奖,何祚欢等一批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在评书领域有着一定的地位,曾获“五个一工程奖”,《杨柳寨》获全国优秀曲目创作一等奖、《挂牌成亲》获全国优秀曲艺作品一等奖等。湖北评书在2016年开馆的江苏泰州评书评话博物馆占有一席之地,何祚欢老师捐赠了《杨柳寨》的手稿。湖北评书也曾走出国门,在美国的舞台上绽放光彩。然而湖北评书却在当今快节奏的下的发展道路步履维艰,境况堪忧。
二、濒死:当下湖北评书的生存境况
(一)人才:后继乏人
现在武汉的评书艺人从事各行各业,有业余说书,把湖北评书当成专长成为主持人的,也有职业说书,但形不成一个同业公会,整体处于一个复苏的阶段,北京,上海的传统曲艺已出现行业化趋势,例如北京的嘻哈包子铺、郭德纲德云社等。武汉缺乏这样统一行业协会来培养人才,仅靠师徒关系很难形成规模。武汉地区的有威望的评书演员年龄稍长,在湖北评书传承人的培养上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真正有实力,有原创能力的年轻演员少之甚少。
(二)书目:青黄不接
评书书目来源于“底子书”、“路子书”、“雨夹雪”等,其中更多是雨夹雪,即在“底子书”的基础上再加入自己的创作。何老师自己业余时间也搞创作,其出版的书可达上百万字。何老师说:“评书老观众我们要,但是青年人喜欢的题材老观众不见得不喜欢,由于时代发展的原因,老观众喜欢的题材青年人才不一定喜欢。”题材的新颖性,时代性、创新性才是曲目内涵不断更新的源泉和动力。在访谈中,可以感觉到何祚欢老师虽年过古稀,却依然紧跟时代潮流,对一些当下流行的事物颇为了解。
(三)书场:少而零散
民国时期,武汉市茶馆的接近是一千四百家。也有文字记载,1934年是七百二十多家,抗日战争爆发时期,在如此紧张的环境下,光汉口就有六百九十六家茶馆。2016年春节前后武汉昙华林钱园以及楚艺馆说书艺人先后取消了评书演出,武汉市评书市场无法支撑表演团体和经营场所的正常运行。何祚欢老师说:“武汉昙华林的钱园的评书艺术不再商品化时,武汉已不再有类似的说书地方了。”艺术离不开商业化,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艺术成为一种文化产品投入到商品流通领域中而产生经济价值,经济价值反作用于文化价值,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艺术的发展,即文化的经济化,经济的文化化。现在我们看到的老牌子剧场,武汉剧院比较老,但它毕竟是1959年的东西,比它更老的清芬剧场根本不能观看,楚风剧场市场化的浪潮中逐渐被掩埋......
三、活化:振兴湖北评书的建议
(一)依托高等院校,培养各类型评书人才
2014年北京评书落户在北京戏曲职业技术学院,让评书艺术进入课堂。武汉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大学城,拥有上百所高等院校,各个院校大多开设表演艺术系,在培养说书人才上,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除了让湖北评书进入大学课堂之外,也可在各大高校建立湖北评书保护传承研究所,培养高校师生保护湖北评书文化的责任感,树立区域文化自信,从而树立中华文化自信。这是培养湖北评书研究人才。此外,湖北评书还要培养创作人才,表演人才,经营人才,形成“术业有专攻”的专业化趋势,同时向着打造“全能化”人才方向发展。
(二)适应时代发展,原创书目更新不断
人才的培养是为了让湖北评书发扬光大,湖北评书表演的主体部分莫不是表演者和书目,一场精彩的湖北评书表演,不仅在于表演者功力,还在于故事本身的精彩。如果评书说来说去只是那些老套的历史故事,人物传奇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淘汰,然而这并不是说要摒弃传统书目,而是老书新说。关于原创书目的来源不仅仅局限于祖辈流传下来的以及评书人才的创作,也可向社会公开征集评书原创书目,例如举办湖北评书原创书目评比大赛,合理改编传奇故事小说等来拓宽湖北评书书目来源。
四、总结
坚持政府引导,评书艺人主体地位,市场参与的路线,树立文化自信,共同推动湖北评书活化传承,让湖北评书从传统书目中,市井小巷间,乡间土地上,剧场舞台上活起来,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喜爱,使湖北评书成为一个区域文化的代表,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当今时代散发它独特的魅力。
(指导老师:方秋梅)
参考文献:
[1]万生鼎.(1997).湖北评书的源流和流派.武汉文史资料
(2),181-184.
[2]万生鼎.(1999).湖北评书的三大流派.武汉文史资料(7),
29-30.
[3]郑俊义.(2002).文化经济化演进过程中的相关因素分析.
兰州商学院学报,18(4),98-100.